APP下载

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

2015-03-28梁惠清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县域矛盾企业家

梁惠清

(衡阳市石鼓区纪委,湖南 衡阳 421000)

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正向促进关系。农民企业家参与市场资源配置,调节县域内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结构,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则通过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环境因素作用于农民企业家成长,二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良性互动过程)[1]。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我国农民企业家和县域经济相互促进,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民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县域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不断涌现出许多成功的发展案例。但二者发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农民企业家群体创业水平较低,整体素质不高,投资规模较小,县域经济地区财源建设不足,发展成本较高,经济运行质量低下。发展中存在诸多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有待在发展实践中消除。

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二者的结构性矛盾是指区域内经济社会内部不协调而带来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发展的矛盾。目前影响二者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涉及要素、市场、产业和社会等方面,其中要素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属于经济结构的范畴,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

1 县域要素零碎化分布与农民企业家发展对资源集中需求的矛盾

要素结构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在市场中的分布情况。资源的零碎化和私人占有是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这是由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农民企业家整合资源,实现社会化生产和销售,要求生产资料社会化。因此,农民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集中需求与县域资源要素零碎供给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1.1 资金结构方面

现阶段,资本结构方面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资本要素的分散性和企业家融资需求的矛盾。县域经济中储蓄余额较大,但分散在居民手里,而农民创业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供应,资金的分散持有严重阻碍了农民创业。农民创业者拥有资金少,投资少,企业规模小,县域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二是外资引进和对内资培育的矛盾。由于县域资金分散持有,集中的成本较高,所以政府倾向于引进外资,造成外向性资本依赖,而对内资培育不够,内源经济增长乏力,而且,对外资一般实行超国民待遇,造成外资的竞争优势,外资大量消耗县域资源,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外资驱赶内资,农民企业家筹资不够,县域经济发展失去内源动力。三是资金需求与资金外流的矛盾。农民创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对资金需求有很强的刚性,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资金的趋利性使得县域资金外流严重。相对于城市来说,县域投资环境相对较差,创业者选择到外地投资。而且,农村闲散资金大部分存入银行,但农村放贷环境差,投资风险高,造成农村资金也大量外流,阻碍了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虽然县域内总体资金较多,但依然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湖南省衡阳市农村储蓄2013年已超过1 500 亿元,根据衡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重点项目建设会议资料,目前农村重点项目发展需300 亿元,资金缺乏已然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

1.2 劳动力结构方面

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在劳动力流动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外流较多,企业一方面招不到员工,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需要技能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导致所谓“结构性失业”。以衡阳市为例,衡阳共有715 万人口,城区人口有138 万人,但依然不能满足城区几个大企业如富士康、特变电工、亚新科的劳动力需求,其中富士康一个企业对普通员工的缺口每年就达1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因此这种结构性失衡也会是长期的。

1.3 土地结构方面

在土地结构方面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用地需求急剧上升,但土地的供给是有限的,农民企业家项目开发经常没有足够的空间。比如,湖南省衡阳市每年用于项目发展的土地指标只有400 hm2,但每年重点项目就有300个以上,土地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发展的要求。二是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另一方面县域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国家生态环境整治实施,国家垦造潜力已基本挖掘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挤占耕地的矛盾日益凸显,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加大[3]。三是土地粗放利用与土地供给日益减少的矛盾。农民创业资金总量少、投资强度低、科技含量低,重平面扩张,轻空间利用,农村用地重建设轻规划,用地结构不合理,资源共享程度低,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 县域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农民企业家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矛盾

市场结构指的是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现阶段制约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市场结构方面的矛盾主要包括县域经济中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农民企业家完全市场主体地位的矛盾。

2.1 县域内二元市场结构与农民企业家对市场一体化发展需求的矛盾

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各有其相对稳定的市场主体和交易产品,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商品、资金、信息的交流。在县域信息不畅通和流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的交易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这两个市场是相对独立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分割的。农民企业家成长要求两个市场一体化发展,从而能够在两个市场之中便利获取资源,而县域相对封闭的市场结构对于这种需求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2.2 县域相对封闭的市场资源供给与农民企业家外向型资源需求的矛盾

农民企业家成长需要较大范围内整合资源[4],使资源流动和效益最大化相适应。县域市场的区域限制和县域经济的有限发展使农民企业家在资源整合和产品输出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匹配,从而使农民企业家成长受到限制。

2.3 市场平等竞争与农民企业家不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但还存在很多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者市场和买方垄断的农产品市场。作为生产者,农民参与市场平等竞争,但主要农产品市场是由买方垄断的[5],政府或政府支配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指导或者控制主要农产品生活资料的价格。而且,在土地、信贷等重要资源的配置基本上也是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的配置作用受到限制,造成生产资料价格扭曲,县域经济利益也因此遭受损失。国家对农村的公共投入相对于城市来说较少,农民企业家成长自身又有其局限性,他们市场议价能力较弱[6],因此造成他们和其他企业家群体在市场竞争中事实上的不平等。

3 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企业家成长局限的矛盾

产业结构是指某一区域内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的比例和联系。在产业结构方面,制约我国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矛盾主要是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发展与农民企业家有限成长的矛盾。

3.1 农业基础地位与农村工业削弱县域农业基础地位的矛盾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相对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是弱势经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县域经济处于一种向城市提供廉价资源并被迫接受城市高价工业品的被双重挤压的地位,造成县域内的“资本失血”、“资金倒流”、劳动力外出[7]。另外,一些农民企业家投资工业,却没有和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发展在用地、筹资和人才应用方面产生了对农业的挤占,造成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削弱,反过来又阻碍自身的发展。

3.2 农民企业家成长的局限与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中工业化水平偏低,没有明显的经济特色;农民以分散经营为主,农业专业化经营差,农村产业化链条短;县域缺乏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跨越式发展,亟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但农民企业家由于自身能力的差距以及环境的影响,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难以适应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8]。比如,当前一些县域在一定范围内淘汰落后产能,但由于县域经济技术结构的不平衡、信息的不对称,农民企业家又可能发展新的落后产能,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 农民企业家传统经营与县域经济新型业态发展需求的矛盾

县域内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服务也落后,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农民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实行家族式经营,缺乏科学管理方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认识不够[9]。一些新型业态如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文化、现代物流等,发展较晚,占有市场份额小,尚未形成聚集发展的态势,这不利于企业家资源整合,从而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4 县域二元结构与农民企业家社会地位的矛盾

社会结构是指某一区域内社会基本组成的方式及其关系格局。目前,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社会结构方面的矛盾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与农民企业家自身地位之间的矛盾。

4.1 经济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矛盾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但社会结构未得到同步改变,例如:农民的数量和比例并未随城镇化的推进得到明显变化;民工潮虽然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居民的城市化和非农化进程;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农村劳动力外出产生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农民企业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平衡等,这些问题都会阻碍农民企业家的成长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4.2 县域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民企业家社会地位的矛盾

在我国,城乡居民在就业、福利、保障、教育和公共事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城乡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城乡不同的治理体制和资源配置差异,这势必影响市场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阻碍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平等化的推进,阻碍城市和农村公共设施的均衡投入,影响农民企业家的成长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5 完善制度,破解结构性矛盾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农民企业家成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构性矛盾分为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其中经济方面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应该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制度建设,破解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问题。

5.1 在要素结构方面

首先应建立融资平台,完善融资机制,促进农村零散资金的有序流动,促进内资与外资公平竞争,促进招商引资和内部培养的平衡,解决资金结构方面的矛盾。其次应科学规划土地资源,整合土地要素,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将土地资源战略规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的适宜性与生产力结合起来,将改造旧城区、旧村庄、旧厂房和发展新城区、建设新农村、建立新厂区结合起来,将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将占用土地和补充耕地结合起来,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提升土地产能,破解土地结构方面的矛盾。第三,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教育投资,建立规范的劳动力流动市场和监管机制,使劳动力市场成为县域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5.2 在市场结构方面

重点是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强化居民和农业企业家市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要素等在市场的自由流通,从而促进平均利润的形成。

5.3 在产业结构方面

应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对农业进行现代化、产业化的改造,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同时应通过组织农民企业家外出学习和考察、邀请相关专家对农民企业家进行培训等手段,提升农民企业家素质。另外应鼓励农民企业家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5.4 在社会结构方面

应加强和完善县域内就业、福利、保障、教育和公共事业等方面制度建设,增大对农民企业家的政策倾斜,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农民企业家与其他企业家的共同成长和文化融合。应提高农民企业家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逐步完善城乡社会经济结构,破除二元结构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方面的矛盾。

[1]梁惠清.农民企业家成长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实证——来自广东的面板数据[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7-21.

[2]梁惠清,王征兵.中国当代农民企业家产生过程及环境审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1-76.

[3]邓晓明.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做好用地保障服务——对解决当前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6,(6):38-39.

[4]梁惠清,王征兵.农民企业家与农村市场资源配置[J].求索,2011,(11):1-4.

[6]梁惠清.当代我国农民企业家能力成长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3-29.

[5]杨继国.二元市场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46-51.

[7]龚唯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本出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5,(4):68-72.

[8]王征兵,梁惠清.工业企业中农民企业家人员管理规模研究[J].求索,2008,(8):1-4.

[9]梁惠清,王征兵.农民企业家经营的工业企业中清闲人员数量规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74-79.

猜你喜欢

县域矛盾企业家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