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感动”教学初探

2015-03-27冯军宏

甘肃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感动语文教学情境

冯军宏

【关键词】 语文教学;感动;环境;情境;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4—0043—01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生活才有一点“味道”。有了这点契合,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真切的理解。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地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4.感动于纯真的情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生活有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地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成效的语文课程体系。

5.感动于课后的反思。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三、密切关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因素,让学生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平静美的感动;在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时,会产生是对作者刚毅品格的感动;在读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会产生对英雄的感动;在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时,会产生对故友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在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感动。……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感动语文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