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法”比“做法”更重要

2015-03-27刘党桦

甘肃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段教案分数

刘党桦

有这样一则故事:中美两国学生去玩过山车,美国学生说,过山车的变化可以用微积分来表达。中国学生没几天就用微积分做了数学建模交给老师。老师问是谁做的,中国学生说:“是我。”老师又问,谁提出了这个想法,美国学生说:“是我。”老师说,这是一份很好的作业,美国学生得80%的分数,中国学生得20%的分数。

只提出一个想法,就得到80%的分数,而辛苦做出答案却只得到20%的分数,这个结果出人意料,但它折射出来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究竟该怎样教育学生?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那就是“想法”比“做法”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只有灵性才能唤醒灵性,只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教学的本质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死”的知识,而是要点燃学生“活”的智慧,给学生一个会思考的大脑和一个智慧的人生。

反思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师很少启发学生的“想法”,更多的是传授“做法”。不妨审视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严密预设的教案展开的,“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演出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和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教师在完成教案的过程中,实施的是“搬”式教学,即把教材、教参“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同时让学生“搬”进学习笔记,再“搬”进作业,最后作为标准答案“搬”进试卷,到老师那儿换一个不错的分数。教师关注的是答案是否标准,各个环节的步骤是否规范齐全,导致鲜活的课堂成了纯技术的演练。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被剥夺了,活生生的“人”被忽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亦步亦趋,机械灌输,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人云亦云,被动接受,变成了知识的“接收机”。学生的头脑成了装满知识的容器,思维堵塞,哪里还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了扭转学生成为没有“想法”的知识“接收机”的局面,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去感知。

教师要摒弃僵化的搬运式和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按照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想象和发现,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例如,2011年修订后的新课标指出,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这些都要改正和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到一篇课文、一个语段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说出自己对课文和语段的看法,尊重学生对该课文和语段的感受和独特见解,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强加给学生。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师生间可以相互探讨,发表各自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发挥引领的作用,提倡多元解读,但这样的多元解读必须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作为解读的规范,解读的价值要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如果是消极的解读非但对培养创造性没有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不利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要让学生有“想法”,教师就要有“想法”,教育就要有“想法”。但愿在新的课程理念导引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交出一份得80%分数的有“想法”的作业。

猜你喜欢

语段教案分数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立定跳远》教案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可怕的分数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算分数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