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5-03-27蒋瑞珍

甘肃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蒋瑞珍

【关键词】 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4—0106—0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升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探究性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悬念、组织适宜的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激趣方法较多,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

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了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都会积极主动地、饶有兴趣地观察并思考:盆景中的植物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这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有疑方能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可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没有被晒死?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为什么说森林能调节气候?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却能往高处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三、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能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总结生物的特征时,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出现。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但通过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从集中到发散的训练。

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创新的有效阵地。课外活动要讲究內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进行联想,产生灵感,增强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例如,在校(班)内组织一个植物兴趣小组,让小组成员定期办一份刊登一些植物学史上奇闻趣事的小报刊;也可以根据情况每学期举办一次生物智力竞赛活动;还可以配合教材上的“课外探究”等栏目,选做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富有探索性的趣味小实验。如,探究种子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尝试利用无土栽培的方法培育一株植物,尝试花卉的嫁接和扦插技术等。此外,生物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和成就都是源于奇思妙想,可以开辟一个“小智慧、大发明”小栏目,刊登科学家的一些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将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刊登出来。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