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2015-03-27樊自海

甘肃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博学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樊自海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博学;

角色;社会;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4—0069—01

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将汉语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人类文化区熏陶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应如何让语文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呢?

一、博學多才,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不断地充实自己。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持有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摆脱那种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画瓢的做法。其次,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包括报刊或网络等。最后,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活跃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

二、转换角色,书山有路勤为径

要想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就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课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应致力于“导”,让学生思考一个个难度适中的“为什么”,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新鲜感,保持思考的状态,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且收效颇丰。在具体教学中,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教师应将一个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用这些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刺激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生的动力。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学生产生疑问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中思考,在朗读中培养感情,在即兴发言中锻炼口才,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这样以“导”作“匙”,帮助学生敲开思考的大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感受学语文的乐趣。

三、关注社会,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教师要学会关注社会,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去接触社会和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关注社会外,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使学生融入社会之中,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当学生有了一腔热血,他们自然会关注时代的发展,注视世界的变化,自然会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时事。关注社会能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改变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陋习,能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能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四、和谐氛围,学海无涯乐作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强调的是人心所向。要使社会发展,先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要教会语文,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学的鲜活之气,课堂的精彩,语文课的长久魅力,都来自于师生的互动、共同创造。

首先,师生关系要和谐。至于商人,顾客就是上帝;至于教师,学生应当是朋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注重情商的作用,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同学生结成亲密的朋友和学伴关系。教师应由教学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要亲切、友善地对待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反过来激发教师,带动教师,促使教师的教学渐入佳境。

其次,学生的发展要和谐。只有知能发挥好的学生,心理、情感、品德不健全,会缺乏合作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课堂是鲜活不起来的;只有情、美、素质高的学生,因知、能的不及,同样发现不了问题,课堂也鲜活不起来。因而,教师的教学引导要和谐发展。另外,教师要起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成为学生心目中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面旗帜。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成为知、能、情、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博学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