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动机策略研究展望和探讨

2015-03-27万麟

关键词:外语教学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框架下的动机策略研究展望和探讨

万麟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31)

摘要:在我国当前外语教学重心由“如何教”向“如何激励”的转化过程中,在不断呼吁加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形势下,作为吸收了二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两个领域成果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愈发凸显出自身的重要价值。但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相对单一的研究模式限制了二语动机策略理论的快速发展和应用。Do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因其与二语动机策略作用机制和二语课堂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成为现阶段二语动机策略研究中最为理想的理论框架。目前国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证阶段,应用性研究相对匮乏,但这些论证性研究的结论对于进行相关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Dornyei相关论述为基础,借鉴总结了国内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一些代表性研究的成果,探讨分析如何能够针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高效地将Dornyei的理论应用到二语动机策略研究中,希望能够更好的推动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在我国的发展。

关键词:二语动机策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外语教学

一、引言

动机是影响二语或外语学习者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重要性已在国内外众多研究中得以证实。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外语学习中的“无动机”和“去动机”现象在高校英语课堂是普遍存在的难题。[1]在国家不断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吊动学生积极性”和“体现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形势下,二语动机策略的研究则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和调控学习动机,从而有效促进了二语或外语的学习。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汲取了二语学习策略和二语学习动机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能成为二语动机研究者乃至应用语言学界未来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2]

Dornyei在借鉴过往二语动机研究和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不仅对于二语或外语教学实践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性意义,而且为解释二语动机策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和实证研究的基础。[3]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可能成为下一阶段二语动机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并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印证了此理论体系在我国外语教学背景下的有效性,为该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理论背景

目前所公认的广义的二语动机策略即包括二语动机教学策略,即语言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各类促进和调控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包含了学习者的自我激励和调控策略。[4]

上世纪90年代起,国外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199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Dornyei首次开展了以二语动机策略为中心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激发二语学习动机的10大重要策略。[5]随后,在基于二语动机过程模型研究基础上,Dornyei[4]又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二语动机教学策略框架。可以说,Dornyei的研究为后续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参照。

国内有关二语动机策略的研究自本世纪初才开始起步,[6]目前研究采用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这与二语动机领域丰富的理论与研究模式形成了鲜明反差。此外,目前国内研究基本上都是国外已知研究的验证性研究,缺乏具有开创性的应用性研究。

Do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植根于二语习得领域,同时又借鉴了心理学领域关于“自我”和“认同”等概念的研究成果,并且为二语动机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和具体的策略指导,是当前二语动机策略实证研究中最为理想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Dorn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将心理学领域的“可能自我”和“未来自我导向”理论运用到了二语动机研究中,这里的“可能自我”是相对于静态和现实状况下的“自我”而言的,反映了一个动态的,朝向未来目标变化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未来自我导向”的作用。[7]Tory Higgins则在相关研究中精确定义了“可能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Dornyei的体系由学习者的“理想二语自我”,“可能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三个部分组成。该系统的核心理念为:如果掌握第二外语是学习者“理想/应该二语自我”的一部分,学习者就将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以弥补“现实二语自我”与“可能二语自我”之间的差距。近年来国外众多的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该体系的有效性。除此之外,Dornyei在其理论中还详细探讨了该体系在动机策

略研究中的价值和具体应用。[7]

国内外目前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为理论基础的动机策略研究还比较匮乏,但这一体系的较强解释力和对动机策略的指导价值都使其有可能成为今后动机策略研究的重要背景理论,[2]后续研究应该尝试从自我系统的视角给予不断深化和拓展。[8]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近年来在国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相关验证性研究层出不穷。[9][10][11][12]这些研究成果是对于Do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对于我们开展针对我国英语教学实际状况的二语动机自我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国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实证研究结果的动机策略研究分析

(一)国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实证研究结论的差异性对于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启示

近年来,以检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于我国外语学习者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不断增加,但结论各异甚至截然相反,莫衷一是。以Dornyei体系中的“应该二语自我”为例,某些研究发现这部分可以有效促进研究对象的英语学习,[12]而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其与研究对象的英语学习关系不大,甚至呈现负相关。[11]这就说明Do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虽然对于学习者的动机强度和变化具有普遍性的预测和指导意义,但面对不同语言学习环境中的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其影响又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为了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理论框架下设计出更加高效和更具有针对性的二语动机策略,就必须要考虑到策略使用对象的个体特征,不能够生搬硬套Dornyei的理论或者是国内外其他实证研究的结论。研究在初始阶段的首要任务是评测策略对象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各部分的动机反应强度,既究竟哪个部分对于研究对象的动机强度和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研究对象的动机究竟是更容易受到“二语学习体验”的影响,还是和“理想二语自我”或“应该二语自我”的关联度更大,这是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为核心进行的动机策略或其他相关应用性研究的依据和基础。

国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实证研究结论的巨大差异同样促使我们思考是否有什么因素在左右体系中各部分对于学习者的动机预测水平,是否还存在其他某些影响二语动机策略研究的因素。首先,我们来分析“可能二语自我”中的两个因素,即“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在不同研究结论中的差异性。从国内外的各项研究的结论来看,“理想二语自我”在绝大部分研究中表现出强大的动机激发能力,这与Dornyei的核心理念相一致,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应该二语自我”的作用在各项研究中的差异最大,这正如Dornyei自己在谈到“应该二语自我”的研究意义时所说的那样,“应该二语自我”多受到来自于社会或者家庭等外在的,且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在相关研究结论中的巨大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7]另一方面,Dornyei理论体系中的第三个要素-“二语学习体验”在各项研究中同样呈现不一致的动机预测能力。根据刘凤阁[13]博士所选取的中小学生、大学本科、研究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等不同层次类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所开展的较大规模的调查实证研究的情况可以发现,“二语学习体验”的动机预测水平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最能够激发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因素并不是“可能二语自我”,而是“二语学习体验”。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二语学习体验”的作用不断下降,而“可能二语自我”的动机贡献越来越大。因此,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同样成为我们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动机策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因素。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例如“二语学习体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有明显贡献,[9]但与清华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学习行为却无明显相关,这很可能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与清华大学学生在英语水平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当然,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因心理成熟度不同,因而对于理论体系本身的理解和外界环境因素的感受能力不同,也会对于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二)如何在动机策略研究中正确理解“理想二语自我”的概念,以及“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的关系

“理想二语自我”是Dornyei“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他认为对于对于我们开展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最为新颖而有价值的内容,是对已经广泛使用的传统动机策略的有效补充。但从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的描述来看,“理想二语自我”中的“理想”容易使研究对象甚至某些研究者自身产生误解,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理想”或“愿望”、“目标”相联系。而实际上,这里所说的“理想”具有明显不同与这些一般概念的属性,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标准:

1.稳定性:这里所谈到的“理想”不是短期的想法,而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能够较长时间存在于学习者意识中的愿景。

2.具象性:这里的“理想”与学习者的意识和想象相关联,是愿景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学习者可以通过想象“看到,听到和嗅到自我实现的场景”,感受到“梦想成真”的正向情感并进而激发出学习者实现自我的强烈动机。

3.可操作性:这里的“理想”不是空想或做梦,而是可以通过细化为具体的任务、计划和自我调节策略得以最终实现。

4.动态性:这里的“理想”即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适当的调整。

Higgins在其著作中已经对于“可能自我”概念中的“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两个因素做出了比较清晰的描述和界定,但国内的某些实证研究结论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两者关系的理解,也为相关动机策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趋向性相悖:如Higgins和Dornyei所描述,“理想二语自我”源自学习者自己的愿望,具有正面、积极的趋向性,而“应该二语自我”则代表了个体应该具有的,往往来自于他人或社会的责任或义务,是外界为个体设立的愿景,具有回避或阻止负面或消极结果的趋向。

2.趋向性相对:虽然这两者的趋向性是截然相反的,但这种“相反”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愿景常常同时包含了“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两种属性,只是影响程度不同,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仔细甄别。以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来源于即将前往语言使用国留学这种情况为例,这可能由于学习者希望积极融入英语文化圈而具有“理想二语自我”的特征,但同时这位学习者可能又担忧甚至恐惧到国外后无法与外国人正常交流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这样的学习动机同样具有“应该二语自我”的特征。

3.相互转化:“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不仅可以共同作用于同一愿景,而且在适当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根据策略对象对于两者不同的动机反应程度,我们要有目的性的对于这种转化进行引导。如前文所述,“理想二语自我”对于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贡献一般要大于“应该二语自我”,因此,我们的二语教学动机策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促进学习者“应该二语自我”向“理想二语自我”的转化。

(三)如何理解“二语学习体验”在二语动机策略研究中的作用

作为体系中的另一个动机影响要素,“二语学习体验”与学习环境和经验相关,包括教师,课程,同伴及过往成功经验对于学习者动机的影响。Dornyei认为“二语动机经验”虽然也很重要,但实际上已经广泛应用于传统的动机教学策略之中,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不大。[7]而国内的相关研究除了揭示出学习者外语水平与“二语学习体验”动机预测水平的变量关系,同时发现其对于体系中的另外两个因素存在显著影响。一方面,积极正面的,符合学习者心理需求的“二语学习体验“对于将学习者最初来源于外界的压力而产生的“应该二语自我”转化为自身“理想二语自我”的过程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14]另一方面,某些实证研究表明,“二语学习体验”在学习者“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和外语学习行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中介调节作用。[10]具有“二语理想自我”的学习者更易于在外语教学环境中获得积极的“二语学习体验”,这也将显著促进他们在外语学习上付出更多努力;而具有“应该二语自我”的学习者由于其动机往往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规则,在外语课堂中倾向于采取回避策略,这也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二语学习体验”,进而对于他们的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我们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中,“二语学习体验”并不像Dorynei所说的那样没有研究的价值,同样应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四、结语

Do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符合二语动机研究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背景下二语或外语学习需求与心理学自我理论的有机结合,为二语动机策略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指导和支持。Dornyei自己也在讨论其实用价值时指出了该理论体系对动机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具体介绍了提高学习者理想二语自我的的六步动机策略。[7]基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二语动机策略实证研究对于新时期提升我国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意义重大。但即便如此,我们在相关二语动机策略研究中同样要避免孤立地看待“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而是要结合Dornyei的其他相关理论,特别要认识到“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是他在动机过程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作为心理活动不断变化的学习个体,“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建构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学习者的二语动机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即可能不断加强,也有可能出现衰退,这就要求我们的动机策略研究者从动态视角理解“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定期检测学习者的动机水平变化,考虑到动机发展不同阶段中三要素动机预测水平和动机策略使用的差异性,更好的指导相关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注:本文系安徽省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金资助项目“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愿望研究——以英语学习为例”的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SK2014A394)

参考文献:

[1]方雪晴,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动机策略运用的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42-47.

[2]杨涛,李力.动机过程观、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动机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62-67.

[3]许宏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述评[A].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第七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Dornyei, Z.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M]. Harlow: Longman, 2001.

[5]Dornyei, Z. & I. Otto. Motivation in action: A process model of L2 Motivation [J].Working 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1998,(4):43-69.

[6]季明雨.关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动机策略使用的调查[J].外语界,2004,(6):34-60.

[7]Dornyei, Z. The L2 motivation self system [A].In Z, Dornyei &E, Ushioda(Eds.),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C].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9-42.

[8]高越.国内外二语动机策略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J].山东外语教学,2012,(2):62-67.

[9]张丽.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与英语成绩的相关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

[10]韦晓保.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自主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5):52-56.

[11]吕中舌,杨元辰.大学生英语动机自我系统及其与学习投入程度的相关性-针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118-124.

[12]徐志鑫.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体系和动机学习行为的内在结构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4)):78-85.

[13]刘凤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视角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4]苏晓莉.一个成功外语学习者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个案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3):122-126.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外语教学中文化双向导入研究
关于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学外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