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心是道德的法官——阿瑟米勒戏剧主人公分析

2015-03-27傅春燕

关键词:解决矛盾道德

良心是道德的法官——阿瑟米勒戏剧主人公分析

傅春燕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阿瑟米勒的作品在戏剧史上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无论对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其代表作主人公的相似之处,得出道德矛盾的解决之道,即良心发现是人心灵归于平静得以升华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良心;道德;矛盾;解决

阿瑟米勒在美国戏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因为他认为戏剧能够“使人类或应当使人类更加富有人性……应当表达整个社会的愿望,应当对人类的生活具有崇高至上的意义”,[1]他的戏剧作品围绕社会现实展开,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起到了剖析和指引的作用。阿瑟米勒甚至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细致阅读其代表作《推销员之死》、《都是我儿子》以及《萨勒姆的女巫》,不难发现阿瑟米勒对他戏剧的主人公都赋予了一定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通过主人公在面临各种矛盾时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向所有读者传递一个消息—良心是道德的法官。

一、现实摧残下的矛盾集合体

不论是《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还是《都是我儿子》中的乔凯勒,又或者是《萨勒姆的女巫》中的约翰普罗克托,他们都在各自的生活中面临着各种矛盾冲突。急于解决这些冲突的主人公们不断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与现实之间的斗争,在斗争落幕之时也是他们的问题解决之时。

威利洛曼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个可悲的落魄的推销员,他的死是对美国梦的强烈的抨击。然而他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做推销员,他也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威利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大儿子比夫之间的冲突是本剧的一条重要的线索。不论威利在外面的工作多么的不顺心,但是他有能够让他骄傲的儿子。对两个儿子的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传统的父亲的形象,即使这份爱让威利一直生活在幻想之中。年轻时的威利经常在儿子的面前吹嘘自己的成就,成功地让儿子对他产生了崇拜。然而崇拜一旦倒塌,给儿子带来的也是彻底的堕落。当大儿子比夫在学校考试不及格时,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向他英雄般的父亲求助,希望父亲可以帮助自己向老师求情。可是比夫发现的竟然是父亲与别的女人在旅馆偷情,这一事件对还是孩子的比夫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单纯的比夫感觉受了父亲的欺骗,那个原本神一样的父亲居然是个骗子,这份崇拜和信任也随之彻底被击碎。比夫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前途,他烧掉了印有佛吉尼亚大学字样的球鞋,逃离了暑期辅导班,也就放弃了他成为足球运动员和大学生的任何希望。然而即使从此以后比夫就与威利对着来,即使比夫到了三十多岁还是一事无成,威利仍然认为比夫是值得他骄傲的那颗壮丽的星星。威利一直生活在自己设想的生活当中,将自己的失败与儿子的失败统统归因于他人,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平。直到有一天比夫道出了实情,威利一直都看不清现实状况,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威利心中的那个儿子,而且因为威利的纵容使自己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自己永远也不能成功。威利的纵容,威利的梦想,这一切都源于一个虚幻的美国梦,比夫尚且能够认识现实,但是威利确不行。对美国梦深信不疑的威利或许也产生过怀疑,但是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最终选择用自己的死亡来实现儿子的成功梦。

如果说威利洛曼生活在虚幻之中,那么乔凯勒是生活在现实之中,现实到他自己最终纠结而死。从物质角度来评价乔的一生,他是成功的,有着一个外人看来幸福的家庭,经济富裕,事业成功。他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圆满实现,但是小儿子的失踪确实一家人不能提及的痛。妻子永远不相信小儿子已经死亡,因此一直在等待儿子的归来。然而妻子是知道的,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都是因为丈夫的错,儿子再也回不来了。乔为了金钱利益,将有裂缝的飞机汽缸盖卖给陆军航空队,21架飞机失事。在接受调查时,乔又将全部责任推卸给合作伙伴,牺牲他人保全了他自己。这样的人在金钱至上的物质时代无疑是很成功,然而他经历着自己的内心的折磨,因而当别人提到监狱,提到飞机失事时,他总是急于澄清自己。虽然他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但是现实总是不断提醒着他的过错。小儿子的前女友和大儿子相爱了,想要结婚,出于家庭幸福,乔想要阻止,由此引发大儿子克里斯对他的谴责和控诉。乔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克里斯,克里斯却提出责任感,并且表明不干净的财产他不会接受。这一切让乔无法忍受,他牺牲了别人想要换却家人的幸福,然而家人却并不领情甚至对他进行谴责,这使他内心无法平静,饱受折磨。全剧随着小儿子拉里死因的揭露而达到高潮,原来拉里确实已经死了,而且是自杀,因为他无法忍受父亲的行为,想要以死谢罪。乔是彻底崩溃了,一切为了家庭,却生生害了一家人,还累及22个无辜的家庭。种种矛盾将他带向了死亡。

约翰普罗克托更是在他的生活中接受着道德的洗礼。原本纯洁善良的女孩子在一起跳舞,因为受到惊吓而卧床不起,于是关于女巫的谣言迅速传播开来。约翰的女仆阿比格尔为了自己的私心,利用女巫的谣言陷害女主人伊丽莎白就是那个操控着女孩子们的魔鬼。阿比格尔的行为是与约翰脱不了关系的,因为两人的私情被妻子伊丽莎白发现,阿比格尔被辞

退,报复心从此开始,最终阿比格尔用一个带针的布娃娃陷害了伊丽莎白。在此之前,小镇上已经有很多人受到诬陷而被判处绞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好人的约翰准备他所听到的实情,却又担心他和阿比格尔的私情被揭穿。一番斗争之后他下定决心不顾自己的名誉,决心坦白,来阻止更多的人受到诬陷报复。可是因为想要保护约翰,伊丽莎白说谎了,不承认丈夫是个好色之徒,约翰的证词因此无效。随之而来的是女孩子们的集体招供,约翰就是那个恶魔的使臣。副总督告诉约翰,只要承认了自己是魔鬼,并且指认其他和魔鬼在一起的人,那么他就可以得到释放。约翰在心里矛盾着,说即是生,不说即是死。原本与自己没有太多关联的女巫案,现在他却成了焦点。约翰内心的挣扎是剧烈的,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解决这种矛盾。

二、是非善恶终有“道”

威利洛曼、乔凯勒以及约翰普罗克托都面临着各自生活中是与非、对与错。而这也正是阿瑟米勒想要向世人表达的道德主题,因而负疚感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重点,主要人物都因为自己过去错误的行为而饱受折磨,与其在折磨中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摆脱负疚感的折磨,解脱自我,实现自我升华。

威利意识到自己的外遇对儿子造成的影响,对于儿子没能实现自己对他的期望难以释怀。他希望能够重拾起儿子对他的信任与崇拜,心中一直保留着对儿子的那份喜爱与期望,觉得儿子终有一天会大有作为,现在只是缺少了机会。比夫虽然对父亲的背叛深感痛恨,但是也能够对自己的失败有所认识,认识到是自己的父亲将自己看得太过了不起,以致自己真的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人物而不屑于脚踏实地地认真工作。然而比夫的这一认识却是对威利的心头狠狠地刺了一刀,让威利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比夫这种近乎于发泄的言论,威利却从中感觉到了儿子对于他的爱,这种爱是他多年来未曾从儿子身上感受到的。这种认知让威利被浓浓的负疚感给包围。他对儿子其实也是深爱的,因而为了对自己过去种种错误行为承担起责任,为了最后真正表达对于儿子的爱,他选择了自杀,想要为儿子的创业换来一些保险金。

转而观察乔凯勒,他对家庭的责任感高于一切。他多次提及到自己是为了儿子的将来着想,想要为他们打下一片天空。他对于妻子也是保护的,当克里斯想要和安结婚时,他反对的理由是担心妻子受不了小儿子拉里死亡这一事实的打击。从这里不难看出乔是一个有心的人,但是乔最大的错误就是置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不顾,或者说舍“大家”为“小家”,这与传统道德观中的舍“小家”保“大家”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也注定了他不能安心地生活下去。在事实真相揭露的那一刹那,乔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的小儿子拉里的自杀,却也有了思想上的升华,说出了“都是我儿子”这样的话语。21位年轻的飞行员因为他的一己私利而丧生,拉里也因为责任感而选择自杀,而大儿子也对父亲不断谴责,这样惨痛的事实让乔再也坐不住了,他同样也选择了自杀。这并非是乔在选择逃避,恰恰是他在承担起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

前两位主人公是自杀,而约翰是被绞死,是他亲自选择的这一条路。原本约翰已经想好要承认罪行来换取他的生命。但是当他听说众多乡邻都被绞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继续撒谎是彻底地堕落,为了挽回他仅有的名声,他要正直地将他的灵魂交给现实中的恶魔。尽管失去了生命,约翰还是听从自己的良心做出了正确地选择,不向恶魔低头。他的这一行为虽然不能换回被诬陷者的生命,但是却保全了他们的名声,因为他们都是被诬陷成为恶魔干活的人。他们之所以会被绞死就是不愿意招供。如果约翰承认了自己所谓的罪,那么也就是承认了所有人的罪。在最后一刻,约翰无法出卖朋友,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毅然走向绞刑架。可以说约翰与阿比格尔的私情是他的一个污点,但是他用自己的行为实现了他的愿望—他是一个好人。

戏剧最后也告诉了读者这些主人公在选择死亡所带来的结果。威利洛曼的妻子琳达解脱般地说到“自由了”。乔凯勒的儿子克里斯对母亲说:“你还能过得更好些!”。母亲则说了“活下去”。而早晨的阳光洒在伊丽莎白的脸上,象征着暴风雨终于过去,而那些诬陷者在后来也都为各自的行为付出代价。威利、乔和约翰都在那一刻成就了他们人生中最光辉的形象,为了承担责任,为了让生活回归正轨。正所谓是非善恶终有其解决之道,威利洛曼和乔凯勒的良心发现将他们的矛盾与痛苦抹去,换来了所有人的自由平静的生活,他们的灵魂可以安息,生者继续前进。

“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就是说明人的一生要存有善念。如果现实与人类的道德标准起了冲突,那么良心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用来管辖我们的情感和行为。良心可以养生和精华心灵。良心可以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催人奋进。

(注:本文系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 qd058)

参考文献:

[1]Bigsby, Christopg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 [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2][美]米勒.都是我儿子[M].陈良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美]米勒.萨勒姆的女巫[M].梅绍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美]米勒.推销员之死[M].英若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解决矛盾道德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银行业风险简述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