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陈子昂“兴寄”说及其诗作对阮籍的传承与发展

2015-03-27牛廷顺

关键词:陈子昂阮籍继承

浅谈陈子昂“兴寄”说及其诗作对阮籍的传承与发展

牛廷顺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在唐代的诗歌发展史上,陈子昂是一个关键人物。为了矫正初唐诗坛的齐梁遗风,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并通过创作实践响应其主张,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运用分析、比较和文史互证的方法研究陈子昂的“兴寄”说及其具体诗作对阮籍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陈子昂;阮籍;兴寄;继承;发展

南宋刘克庄云:“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澹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1](P6)陈子昂继承汉魏六朝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对齐梁以来采丽浮靡的诗风,提倡“兴寄”之说,开唐诗之一代风气,从这个层次上说他是比“初唐四杰”和“沈宋”更进一步的。陈子昂的“兴寄”说和与之相应的诗歌创作是有所传承和发展的,他的“兴寄”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东方公足下……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赌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2](P15)

此序言不但说明了陈子昂的诗美理想,而且也谈到了他对“正始之音”的追求与继承,陈子昂的“兴寄”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对“正始之音”有所继承,尤其是对阮籍有所模仿。唐代诗僧皎然在其《诗式》中云:“子昂《感遇诗》,其源出于阮公《咏怀》”,明代胡应麟在其《诗薮》中也曾说:“子昂,阮也”,他们对陈子昂的评论是很有根据的,并不是空穴来风。下面就试结合陈子昂的“兴寄”说及其创作实践,浅要探讨一下他对阮籍的继承和发展。

一、“兴寄”由来及其发展

“兴寄”是陈子昂由“比兴”这个概念发展来的。“比兴”原本是《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诗》六义中“比”和“兴”是并称的。汉代郑玄的《周礼注疏》发展了“兴”的内涵,让“比兴”具有了喻劝的功能。其实在郑玄之前,屈原就已经这样做了,他把《诗经》原来的“比兴”材料都赋予了生命,甚至让它们有了人的意志,如把善鸟香草比配忠贞,把虬龙鸾凤比托君子,把恶禽臭物比作谗佞等,寄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屈原这种以物兴托的手法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屈原之后,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也是传承“比兴”的典范之作,如果说《诗经》中的一些“比兴”是无意为之的话,那么《古诗十九首》中的“比兴”则是有意为之,是文人的自觉。它更加注重运用比兴手法塑造典型意象,创造典型意境,往往借助自然景物和环境来烘托渲染,以表达细腻的内心和复杂的情感。《古诗十九首》以它对比兴手法的纯熟运用,成为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闪光点,也成为了“比兴”向后世演进的重要一环。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比兴”的解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南朝刘勰论“比兴”云:“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3](P240)在这里刘勰把“比”和“兴”分开解释,认为“比”和“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对于“比”来说,“兴”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显得更加委婉隐晦,同时还认为“兴”所隐含的意义也很大。刘勰的进步之处在于他指出“比兴”具有美刺的功能,运用“比兴”手法可以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这一阐释,上承《毛诗序》“主文而谲谏”之说和郑玄“比兴”说,下启陈子昂“兴寄”说。此外,南朝钟嵘对“比兴”也有所提及,其言曰:“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4](P19)这里钟嵘在肯定“比兴”是诗歌表现手法的同时,也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比兴”,强调“比兴”的含蓄美。钟嵘之“比”,是指作者的情志要凭借事物委婉、形象地表达出来,不简单地等同于比喻;钟嵘之“兴”,是指用有限的文字表达出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钟嵘的《诗品》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兴”的重要性,这种自觉的认识发展了“比兴”传统,对后世的阮籍、陈子昂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陈子昂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发展

就陈子昂创作实践而言,阮籍《咏怀诗》对他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许多诗话都曾有论及,如唐代皎然云:“子昂《感遇》三十首,出自阮公《咏怀》”,[5](P162)明代许学夷云:“陈子昂始复古体,效阮公《咏怀》为《感遇》三十八首”,[6](P144)明代胡应麟云:“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盖魏晋之后,惟此尚有步兵余韵”,[7](P37)清代沈德潜云:“《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8](P3)认真研读两人的诗歌,这些说法是可以取证的。正始时期,正值魏、晋易代,阮籍生活在这激烈的政治斗争与荒乱的时代氛围之中,便形成了“终身履

薄冰”、“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的惶惧心理,其《咏怀》诗八十二首,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与心态作用下的产物,以“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和“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为主要兴寄特点。如阮籍《咏怀其十三》云:

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9](P89)

再看陈子昂《感遇》二十八,其诗云:

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朅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10](P10)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借楚王荒淫误国之事抒发怀抱,明显寄寓了讥讽时事的用意。阮诗几乎全用楚国历史比喻曹魏,暗示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隐患和危机,诗人对国家命运充满忧虑,却又惮于司马政权,以致无可奈何,唯能用诗歌寄寓内心的情感。陈诗借用楚灵王和楚襄王荒淫误国的旧事,对武后政权进行委婉的讽劝,寄托了诗人深沉的情感。总的来说,从立意、用典、表现手法乃至“云”、“黄雀”等具体意象的运用上,都不难发现陈诗由阮诗脱化而出的痕迹。如阮籍《咏怀其六十》云: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槽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復已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11](P119)

再看陈子昂的《蓟丘览古·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復归来。[12](P22)

周大国叹息一下说:“其实,毛主任是我的大学同学,他研究生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而我就直接进了医院,还是我把他从德国请回来的,一晃差不多都四年了,如果我不请他回国,可能也就不会发生这种事吧,唉!”

阮诗以古喻今,表面写梁王之事,却句句坐实魏明帝之事,曲折隐晦地表达了诗人对曹魏王朝命运的关切和对魏明帝的忠告。陈子昂南登碣石,遥望黄金台,借用燕昭王招贤兴国的历史故事,映射武后北征契丹之事,慨叹武后弃置贤能,重用权奸之意。两诗皆悲凉慷慨,用典亦相仿佛。尤其是陈诗“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几句很明显地模仿了阮诗“笃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之句。此外,在《咏怀诗》中出现了很多“白日西颓”的意象,如:《咏怀其七》中的“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咏怀其十》中的“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咏怀其六十二》中的“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咏怀其六十六》中的“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咏怀其八十》中的“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等,这种“白日西颓”的意象象征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寓含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悲观以及无能为力的感慨之情。深受阮籍的影响,陈子昂在《感遇诗》中也曾多次提到“白日西颓”的意象,如:《感遇其三》中的“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感遇其七》中的“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感遇其二十二》中的“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等,在《感遇其三》中,陈子昂用“白日隐西隅”衬托西北边塞荒凉悲惨的景象,进而抨击武则天不修边备,未能遏制突厥的侵扰,以致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在《感遇其七》中,诗人通过对白日不归、青阳时暮、众芳萧条的描写寄寓了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在《感遇其二十二》中,诗人用白日西暝、百花凋谢来表现秋之肃杀,借以影照当时的时局。从“白日西颓”这种意象的使用来看,陈子昂效仿了阮籍,但是寓含的情感却有很大不同,阮籍寄寓的多是失望忧伤,而陈子昂寄寓的更多是对现实与政治的热情关注。在暴露官僚集团相互倾扎,时世昏暗恐怖方面,在反映忧谗畏讥、远祸全身方面,阮、陈二诗更是有很多相似之笔,如阮籍《咏怀》其五、其六、其十、其三十二等,陈子昂《感遇》其二、其十三、其二十二、其二十三等,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了这种相似性。总之,陈子昂师法阮籍,效仿《咏怀》,说其“放言于《感遇》,亦阮公之《咏怀》”[13](P258)也并不为过。

陈子昂诗中所体现的“兴寄”在继承阮步兵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创新,正如钟惺《唐诗归》所言“《感遇》数诗,其韵度虽与阮籍《咏怀》稍相近,身份铢两,实远过之”。陈诗对阮诗在“兴寄”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较之于阮籍《咏怀诗》,陈子昂《感遇诗》所寄寓的现实内容更丰富。阮籍只置身于魏晋之争,其诗也仅仅局限于对曹魏的讽喻哀叹,对司马氏及其爪牙的嘲讽抨击,对自身境遇无望的忧患,其思想内容相对狭窄。而陈子昂阅历丰富,对社会也有很深的体察,其诗作往往能体恤民生,针砭时弊。第二,就诗歌寄寓的情感而言,阮诗显得孤独而优伤,有一种避世远祸的思想贯穿于其诗作始终,而陈诗在表达孤独悲愤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关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贯穿于其诗作始终。第三,在《咏怀诗》中,诗人采取避世的人生态度,使整个作品的基调显得十分低沉。相反,《感遇》诗却更多地表现出渴望为世所用的昂扬之气,格调阔大高昂,这已经初步具有了盛唐诗歌的那种刚健、壮大的气象。

三、结语

陈子昂以不朽的诗作响应其“兴寄”之说,一扫齐梁靡风,为盛唐诗的到来开辟了道路。他的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影响了其后的众多诗人,成为了唐诗的一个重要拐点,也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颇具闪光点的一环。唐代杜甫在《陈拾遗故宅诗》中赞扬陈子昂云:“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金代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评价陈子昂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一生追求可以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陈子昂,能得到后世诗人如此的敬仰,也不枉其毕生的努力了。

参考文献:

[1][宋]刘克庄撰.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0][12][13][唐]陈子昂.陳子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王运熙,周锋撰.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唐]皎然撰,李壮鹰校注.诗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6.

[6][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明]胡应麟撰.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清]沈德潜撰.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11]阮籍.阮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猜你喜欢

陈子昂阮籍继承
Canción para subir a Youzhoutai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陈子昂:有实力,也要有机会
陈子昂毁琴成名
怀才不遇陈子昂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青睐”与“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