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问题浅析

2015-03-26辉,于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王 辉,于 瑶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 150030)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问题浅析

王辉,于瑶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 150030)

摘要:过分重视目的语文化背景介绍,忽视对母语文化的输入和传授,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失语状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教授语言也是在传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把握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均衡性,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掌握,重视对中国文化的渗透传授,是改进跨文化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母语文化失语”问题的正确路径。

关键词:母语文化失语;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志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7966(2015)04-0150-02

收稿日期:2015-05-0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中本土文化的缺失与重建研究”的研究成果(GBC1213033)

作者简介:王辉(1981-),女,黑龙江尚志人,讲师;于瑶(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文化语言学研究。

一、“母语文化失语”的含义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表现

“母语文化失语”是借用医学术语“失语症”(Aphasia)演化而来,原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语症”被移植到文化和文学领域,将跨文化交际中不能运用英语正确表达我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现状称之为“母语文化失语”。

从丛、胡文仲、高一虹、张为民、刘世文、刘长江等很多学者对“母语文化失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呼吁重视文化教学,提高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含量,强化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建议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失语”主要表现:

1.教师进行英语文化输入与母语文化输出严重失衡。课堂上,教师往往用大量时间进行文化导入,一边倒式介绍英美文化和相关背景知识,而对中国类似的传统文化介绍很少或者根本不涉及,忽视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和讨论。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具备运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使得母语文化的输出异常困难。大学英语教学与母语文化脱节,过分重视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子成分的训练,课堂上单向输入英文国家的文化背景,缺乏母语文化的输出意识或不能正确输出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英语教学已经陷入了单纯就英语学英语、自我折磨、自娱自乐的怪圈。

2.大学生疯狂学习英语,忽略母语文化的学习和培养。除汉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专业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几乎清一色背单词、做习题、争过四六级。大学里无论如何英语是必须学的,不过关是不可以的,啃不下英语这个硬骨头,就可能丧失就业、考研甚至以后评职晋级的资格。而对汉语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多余的。当前,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已经到了非常可悲的程度,有的大学生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朝代,更不知道“四书五经”为何物,有限的历史知识竟然是从古装电视剧中获得的。大学的课程设置,几乎每个专业都开设英语,甚至考古、中医专业也把英语规定为必修课,而汉语言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除个别专业作出硬性要求外,其他专业连中国文化的选修课也不开设。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每年举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很多大学生的申论成绩30~40分,汉语的表达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漏洞百出,甚至将古代的典故作为今天的实例,贻笑大方。这足以说明在国人疯狂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悄然没落。

3.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缺失。当前的英语教材,素材基本取自原版英文读物,主要涉及英美国家文化,体现我国文化精髓的传统习俗、传统文艺、经典著作等,没有在大学公共英语通用教材中适当体现。即使外语类院校教学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大学英语精读》、《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等多部教材均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

4.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考试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考察不足。2010年,著名英语学者张道真在谈及英语教学和考试时说,“目前国内学生学到的基本都是哑巴英语,而哑巴英语和没学过英语没有什么区别,传统的考试方式应该被彻底打倒”!虽然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已经改革,逐渐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开始在翻译题型中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但其中听力测试、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缺少对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测试,特别是对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心等方面的内容测试都非常欠缺。

二、产生“母语文化失语”问题的原因

1.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追风式的英语学习。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越来越深地浸入我们的生产生活,“情人节”、“圣诞节”在很多人那里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里比“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还重要。国人之间平时说话时夹杂几句英语本是不伦不类,当下却被奉为时髦,竞相学习推广。有些企业要求员工之间论证项目时必须使用英语,实在是荒诞。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盲目的跟风抑或急功近利式地学习英语,导致“母语文化失语”情况愈发严重。著名学者杜维明先生曾说,“我们现在一批年轻学者去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汲取了很多智慧,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不够,因为没有根源,他们所吸收的并不是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跟在西方学者的背后”[1]。

2.教学意识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英语教师母语文化意识欠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且在思想上认为英语老师就应该学习英语文化,研究和传授中国文化是汉语教师的任务,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囿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传统文化素养,英语教师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更不能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高度把控好英语教学。同时,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言形式方面的传授,课堂上把大量精力用于语音、语法、词汇及句子成分的学习和训练,对语言元素背后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传授重视不够,忽视本土文化的传播。在这种意识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母语文化的学习和输出处于更加边缘和尴尬的境地。

3.缺少专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威工具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寓言、典故、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举不胜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国学经典和诸子百家等杰出人物的精辟论著卷帙浩繁,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众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浸润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推动实现传统文化对外输出和跨文化交际交流,迫切需要一部国家层面的权威科学的专门翻译的词典。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没有专门的辞典供教师和学生查阅。

4.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杰出学者寥若晨星。近现代,涌现出的严复、林语堂、朱光潜、钱钟书、杨宪益等一批翻译大家,他们本身的传统文化功底很深、素养很好,在中英文翻译时既非常忠实于原文,又能准确把握文学翻译中的中外文化差异,保留异国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我国传统文化之美。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些翻译名家大多已经作古。而新生派的杰出翻译学者很少,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与历史上的大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且有些翻译的水平差强人意。知名翻译学者尚且如此,何况普通英语教师和学生呢?所以说,这是导致我们“母语文化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不可否认,导致“母语文化失语”还有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社会普遍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到国外去长期学习与交流等诸多原因。

三、解决“母语文化失语”问题的对策

1.从国家层面科学确定外语教育与母语文化教育的比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纽带,在传承文化、训练思维、塑造精神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母语文化失语”,建议国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调整外语的比重,适当减少各类英语考试,除外语专业外,降低外语分数在高考中的权重,同时重视中文教育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母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国内的各阶段母语教育,不能丢了自己的根本,在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捍卫好母语教育阵地。

2.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考试制度,强化对母语文化的重建与输出。教育部正在推行的高考改革方案已经降低了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高考英语的分值也大幅调整,由此前的满分150分降低为100分,这一导向也应成为大学英语考试改革的风向标。在四、六级考试和专四、专八考试中,增加对母语文化知识的测试内容,比如,我们的国学精粹、传统节日、民族优秀文化等可以适当体现在听力、阅读和写作中,通过这样的改革,给母语和本土文化一定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注重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解决“母语文化失语”问题。

3.改编大学英语教科书,增加中国文化知识比重。跨文化交流中的交际行为本来就是双向的,适应当前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应适当增加中国文化的比例,在课程设置上为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和加强母语文化输出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应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对外基本交流需要,选择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民风习俗等,系统科学地编入英语教材。编排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编排在正文里,也可以设计在阅读课文里。

4.改进英语教学模式,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建议尽快改变目前机械地听说读写,学习单词、分析句子成分的单纯语言技能教学模式,培训和指导大学英语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和运用英语表达进行传统文化输出的能力水平。同时,建议学校在考核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时,适当增加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技巧的考核。

参考文献:

[1]胡渝镛.论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之缺失与补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高文新.中国传统哲学宗教的特点与新哲学的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1).

[责任编辑:赵天睿]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