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派出所民警思想现状分析

2015-03-26秦庆华刘昕冉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幸福感

秦庆华,刘昕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新形势下派出所民警思想现状分析

秦庆华,刘昕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摘要】派出所作为最基层的公安综合性战斗实体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公安“细胞”,承担着繁重的警务工作。派出所民警时时处在与社会公众打交道和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前沿一线,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其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警的思想情绪、工作热情和生活质量。如何把从优待警落到实处,更好地帮助民警消除身体疲劳和精神压力,真正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派出所民警;心理压力;幸福感

因公安工作任务多、责任重、风险高、压力大的特点,警察群体特别是派出所民警在当前我国各种应激性职业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压力问题应当是最明显和突出的。警队中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民警数量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当前,派出所民警思想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感强等突出问题应引起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笔者现就派出所民警的思想现状及分析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派出所民警思想情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5年3月,笔者在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市中分局运河派出所实习期间,对市中分局20个城区派出所中的150名基层民警做了有关基层民警幸福感的问卷调查。从回收的130份有效问卷来看,87%的民警认为派出所工作繁重,压力过大;70%的民警认为政治上进步慢,前途渺茫;80%的民警认为工资待遇低,生活压力大;89%的民警认为平常加班时间长,和家人相处时间少,对家庭有愧疚感。笔者通过对问卷内容的归纳总结,认为当前派出所基层民警在思想上普遍存在以下四类问题:

(一)工作内容过于烦琐,任务重,压力大,民警有畏难情绪

派出所工作烦琐,大至承担协助侦办辖区内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的破案追逃,处置突发暴恐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小至社区户籍管理、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各种非警务求助。同时,派出所还要完成地方政府摊派的诸如配合工商税务、文化卫生及城管等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在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完成大量的警务工作,民警不得不“5+2”“白+黑”地超负荷连轴转。基层民警因长期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身心得不到及时休整和恢复,民警的身体及心理健康堪忧。当前派出所工作存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导致对派出所工作部署多、下发文件多、召开会议多、考核项目多,上级政工、督察、纪委、法制等职能部门,将工作任务指标细化下沉,最后都分摊到基层派出所身上,使民警应接不暇,疲于应付。派出所民警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量大且烦琐,目标管理严且苛刻,工作责任大且要求高,导致民警心理负担重,工作生活压力大,身心疲惫,对做好派出所工作存在畏难情绪。

(二)职位晋升慢,感到政治前途渺茫,工作积极主动性低

基层派出所一般在行政划分上只是一个副科级单位,因所里编制少、政治待遇低,为民警提供的晋升空间小和升职机会少。以市中分局运河派出所为例,该所共有在职在编民警22人,只有所长一人是实职副科,其他三名副所长都还正在解决副科级待遇,其余18名民警都是科员和办事员,其中不乏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20余年的老民警。因派出所行政级别低,编制少,领导岗位有限,再加之上级公安机关在人事调整方面过于保守,使有的基层民警在派出所岗位上奋斗了一辈子,到退休时可能连副科级都解决不了,致使民警感到政治前途渺茫。由于现有的公安体制使这种政治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和不平等,埋没了大量的派出所优秀民警,使他们同其他部门公务员相比在职位晋升、福利待遇、教育培训方面处于劣势。这样就容易引发派出所民警思想不稳定,工作中缺乏热情,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出现警风警纪不正或违法违纪、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以下三类民警身上尤其突出:一是55岁以上临近退休的老民警,感到晋升无望,得过且过;二是在同一个所里和岗位上长期未调动过的民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三是家庭富裕的80后、90后青年民警,怕吃苦,缺乏奉献精神,对工作丧失积极性和进取心。

(三)警察职业风险高,付出和回报差距大,导致民警心态失衡

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职业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每年因公牺牲和受伤的人数是所有政府部门中人数最多的。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在基层一线的派出所民警,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突发暴力事件,处置难以预料的危急情况,面临流血牺牲的生死考验。公安基层工作繁重、琐碎、危险高,派出所民警为了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往往带病带伤拿自己的身体去拼,经常通宵达旦、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因有些地方政府从优待警落实欠缺,派出所民警的福利待遇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水平。受地方财政能力影响,派出所民警收入与当地医院、银行、电力、石油、烟草等事业单位职工横向比较相差太大;纵向与省市县上级公安机关的机关人员相比,也是同工不同酬,相同级别和警龄的民警,派出所和局机关的待遇也存在很大差距。派出所民警的超常付出和较低的薪资报酬之间反差过大,民警的工资收入也只能在省吃俭用时才刚能满足家人的正常生活开支,在购房、子女上学及孝敬老人方面存在困难,导致民警感觉亏欠家人太多,有愧疚感。以市中分局运河派出所民警为例,该所22名在职民警,月平均工资3500元左右,分局机关的民警工资每月要比派出所高出500余元,本地区其他金融、工商、烟草部门的月工资都在5000元以上,比派出所民警每月高出1500余元,而济宁市区房价均价每平方米都要7000余元,派出所民警的经济压力巨大

(四)工作生活无规律,导致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易发心理健康问题

派出所民警常年处在警务工作第一线,要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经常会接触到社会上诸如黄赌毒、暴力、血腥、色情的阴暗面,心理承受压力大,部分民警会产生紧张焦虑心理,集中表现为猜忌多疑、焦躁易怒、情绪易于失控,有暴力倾向,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当前基层派出所执法环境复杂,警务工作任务繁重,非警务活动过多,派出所民警加班加点熬夜工作几成常态。长此以往,民警身心得不到及时休整,心理压力和负担过重,会严重影响民警的心理健康,轻者压抑易怒、心情沮丧、消极怠工,重者产生精神抑郁和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此外,部分派出所民警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自控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较差,又长期在如此压力大的环境下工作,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在内部造成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关系不融洽,日常工作中无法做到默契配合,工作缺乏激情,甚至产生厌战心理,对工作拖沓应付。有的民警把不满情绪带进日常工作,就可能会出现漠视群众诉求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甚至出现刑讯逼供等违法违纪问题,导致警民关系不和谐,损害人民警察的公仆形象。

二、原因分析

(一)职责定位不清,一线执法环境复杂

现行法规对派出所的法定职责和日常工作内容规定过于笼统模糊,在基层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的客观条件下,对派出所的角色定位存在一定偏差。为了践行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的“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和“有困难找警察”的承诺,派出所有一种“小牛拉大车”的无奈。派出所民警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也不管白天黑夜,都必须24小时全天候在各自岗位上值班备勤,时刻保持着高度戒备,以应对各种突发警情。在当前复杂的执法环境下,派出所民警在日常的警务执法中要接触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群,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和大量群众求助,同时还要参与地方政府和其他行政部门的有关征地拆迁、市容整治、劳资纠纷群体上访等工作。当前,为响应公安部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公安执法公信力的号召,上级机关对派出所民警的要求更高更严,甚至有点过于苛刻。派出所民警在日常执法办案过程中必然会因公正执法遭到一部分人的怨恨和敌视,一些无理取闹和居心不良的人就四处散布一些编造的谣言去告“黑状”,诬告陷害办案民警。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听风就是雨,为吸引大众眼球,往往小题大做,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推在社会公众和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严重中伤和损害了公安队伍一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形象。

(二)绩效考核烦琐不实,流于形式

上级公安机关在针对派出所民警的绩效考核中,不同的警务部门和分管领导对考核内容的项目划分有着自己的理解,往往各行其是,缺乏对考核范围和层次清晰地划分界定。在评估时间上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考核往往无计划地进行,缺乏制度化的规定。为应对上级领导的突如其来的考核,派出所民警无论再忙再紧急的工作都要先放一放,腾出所有时间和精力来整理和编造一些所谓的指标、材料应对检查考核。在考核对象上过分注重对民警某些或某一方面的考核,而不重视对民警的全面性综合评估,更缺乏对派出所绩效考核政策、制度和程序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的调查评估,往往一人“得病”,全所“吃药”。以市中分局运河派出所为例,分局对派出所的各种目标考核过于烦琐和随性,如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八点都要集中分局机关各警种和22个派出所近500余名警力在全区范围内声势浩大地搞两次治安清查,要求派出所民警全员上阵,把出勤率和查获战果作为考核指标,但治安清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投入的人财物和取得的实效战果不成比例,有时甚至一无所获,劳而无功。周周如此,月月这样,常常把派出所民警搞得疲于应付。

(三)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滞后,内容空洞

派出所日常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强度大,民警时刻处在紧张和应激的高压状态,常常对一些事情有心无力。警察职业风险高、收入低、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派出所民警的工资收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平日忙于工作,同父母妻儿相处沟通交流的时间少,对家庭和双亲深感愧疚。针对上述问题,所长和教导员对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隔靴搔痒、流于形式。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认为抓社会治安治理和追逃破案这些硬指标才是最重要的,忽视了日常每周例会对民警的交流对话与思想沟通。很多派出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以会议传达会议、文件下发文件的形式开展,对民警实际起到的教育和指导作用甚微,对民警存在的各种心理隐患也难以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这如同“破窗效应”一样,民警思想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等民警因思想问题而引发了诸如刑讯逼供、贪污腐化等严重问题,涉嫌违法犯罪时,才引起所领导的警觉,但那时再对民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时已晚。

三、强化派出所民警的思想教育与情绪引导

(一)建立民警思想预警长效机制,强化对民警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派出所教导员应通过民警的日常行为和工作状态,对民警的思想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动态解决,引导民警正确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民警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适合所有民警的措施方法集体解决;对于个性问题,针对民警个人特殊情况因人施教,分别解决。所领导要关注民警平常生活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民警思想包袱,了解并解决好民警在工作、家庭及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派出所教导员要高度重视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格调高雅的思想文化占领警营文化阵地,有意识地提升民警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认识到自己所在岗位的重要和光荣。通过提升派出所民警的自我存在感,让其认识到每天辛勤忙碌都是有价值的,是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的,从而进一步凝聚警心,增添干劲,提升战斗力。通过每周例会,所长和教导员要通过全所民警参与讨论的方式来决定一些有关案件和内部管理的事情,引导民警参与自我管理、参与讨论决策,增强民警自我存在感和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更加热爱基层,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开展工作,变“要我干”成“我要干”。通过深化对派出所民警的宗旨教育,引导民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荣辱观,切实体会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丰富内涵和人民警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重要意义。

(二)建立民警执法档案,完善激励奖惩机制,提升民警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是治疗基层“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一剂良药。笔者认为,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科所队的绩效考核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量化考核实施细则,通过政工、法制和督察部门实施精确管理,做到每周例会一次点评,每月一次考评,每季度一次综测排名,半年召开一次基层领导干部述职会、年终作出总结和来年工作计划。在破案追逃方面,局机关要针对科所队的实际情况实施破案率和抓逃奖励制度,力争专案奖励,一案一奖,破案兑现。同时,为鼓励民警钻研公安业务,提倡做既能干又能写的一专多能的民警。局机关要对在公安内网、省级学报及国家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的民警给予物质奖励和通报表彰。通过上述各种考核的汇总排名,把考评结果与民警的职位晋升、津贴奖励和评优评先挂钩。这样能营造民警之间的竞争氛围,让他们感到自己所处的职位的危机感和压力感。要把竞争机制引入派出所的绩效考核中,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坚持以工作实绩选拔任用基层干部,对工作表现出色的要优先予以提拔重用,以工作实绩和实际才能论英雄,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的用人格局。

(三)提高民警福利待遇,把从优待警落到实处,提升民警幸福感

派出所民警时刻处于社会各种矛盾纠纷当中,执法权益最容易遭到侵害,要通过严惩暴力抗法袭警行为,维护警察执法权威和民警合法权益,营造派出所民警敢于放开手脚开展警务执法的社会氛围。上级公安机关的法制部门要为民警的维权提供法律援助,为被因依法办案而遭到恶意诬告陷害和不实投诉的民警正名,决不能让基层民警“流血流汗再流泪”。为解决派出所的警力严重不足问题,应切实做到机关警力下沉,彻底改变“大机关、小基层”头重脚轻的局面,把警力向派出所倾斜,把评优评先和经费向一线实战科所队倾斜。要建立派出所民警岗位津贴和加班补助保障制度,把政治上关心、工作上重视、生活上帮助等从优待警措施落到实处。派出所领导要掌握民警的思想动态,对因公负伤或重大疾病住院、婚姻关系紧张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民警,应及时通过家访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带去组织的关怀温暖,让民警有依靠感。为提升民警的身体素质,可以组织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落实民警带薪休假和一年一次体检制度,避免民警因病情恶化而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悲剧再次发生。

(四)重视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

我国警察心理研究专家张振声教授认为:警察心理健康是指“警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是经常的、习惯性的内心活动与外显行为的一致。”笔者认为,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能理性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二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三是能处理日常警务工作中需要的人际交往和沟通配合,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对外在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民警,派出所教导员要做好心理疏导,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把民警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进一步恶化。要注重人文关怀,营造支持性的警营文化。通过聘请专家授课方式,对民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民警心理健康问题,应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解决民警心理问题,改善民警思想状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恢复民警工作和生活的自信,真正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明,甄宇.公安基层所队政委工作务实[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23-45.

[2]陈德祥.派出所长能力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56-60.

[3]龚正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务实[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89-93.

[4]公安部宣传局.全国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115-118.

[5]魏月霞.警务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78-85.

[6]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278.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91(2015)10―0029―04

收稿日期:2015-05-24责任编校:边 草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