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PT战略视野下民族山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以湖北武陵山区为例

2015-03-26王孔敬

关键词:武陵山贫困人口湖北

王孔敬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2.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重庆 401120)

PPT战略视野下民族山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以湖北武陵山区为例

王孔敬1,2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恩施445000;2.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重庆401120)

PPT战略是以贫困人口发展受益为目标的旅游发展方式和途径。通过对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进程与发展现状的分析,揭示了该区域旅游扶贫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PPT战略相关理论,提出了湖北武陵山走政府主导下以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为主要开发资源的适度超前发展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并提出实施该模式的对策和措施。

PPT战略;旅游扶贫;对策措施

旅游扶贫是我国近年来所提出和实施的一种特色产业扶贫方式。其理论内涵是指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区域,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实现区域减贫目标。然而,在贫困区域旅游扶贫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旅游飞地”和“旅游漏损”现象的存在,出现了当地旅游经济增长和旅游企业利润增加而贫困人口由于土地被征生活愈加贫困的现象,旅游扶贫目标偏离或被置换。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旅游扶贫的实质和合理选择适合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是确保特定区域旅游扶贫方式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湖北武陵山是我国典型的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该区域贫困人口众多,旅游资源富集,具备旅游扶贫实施的基础条件。基于此,运用PPT战略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该区域推进旅游扶贫的实践进程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该区域旅游扶贫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

一、PPT战略和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一)PPT战略研究综述

PPT其含义为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其核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中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收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1]PPT旅游发展概念提出之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继实施PPT项目,用以检验PPT战略的可行性,形成了系列的PPT实践案例报告[2-6],为探索旅游与消除贫困的问题取得了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借鉴。PPT战略的内涵、模式、机制等方面已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层面的广泛探讨,尽管在上述方面仍存在分歧和异义,但以贫困人口为旅游发展受益对象成为该战略的共识。[7-14]

(二)旅游扶贫模式研究综述

旅游扶贫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区域旅游扶贫的方向和途径,因此,该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分别从各自的研究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旅游扶贫模式选择和构建。例如湖北省旅游局在对数十个旅游景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亦农亦旅、移民安置、景区带动、政府主导”等四种扶贫模式;胡锡茹针对云南的旅游扶贫实践,提出了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边境旅游扶贫模式等三种基本模式;郭青霞提出了湖北省两大贫困区域的扶贫战略;梁明珠提出了旅游扶贫与“三农”利益结合起来的旅游扶贫思路,吴铮争和杨新军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探讨了生态补偿机制下的旅游扶贫思路和措施;丁焕峰运用“参与式”的理论,分析了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其扶贫的关系[15-24]。

综上所述,PPT战略和国内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为湖北武陵山的旅游扶贫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借鉴,但是国内的旅游扶贫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也还存在重要缺陷,使得许多区域的旅游扶贫实践主要关注其宏观经济增长,而对贫困人口能否从中受益的关注不够或其目标偏离,极大影响地影响了旅游扶贫的效益和扶贫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如何实现PPT战略与旅游扶贫的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旅游扶贫模式,是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实践进程与发展现状

湖北武陵山从地理范畴来看主要包括恩施州所辖的8个县(市)以及宜昌所辖的长阳、五峰2个县市,国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500万,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均属国家级贫困县。自21世纪初以来,该区域就开始提出和实施旅游扶贫开发活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旅游扶贫效益不明显,旅游扶贫开发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一)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发展历程

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的启动基本上是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指导下实施的,因此其发展历程与国家和湖北省政府在每个阶段旅游扶贫的工作重心是同步的。其实践进程从时间上来大致可以分为起始(2000~2006年)和探索(2006~至今)两个阶段;从主要开发内容来看主要是旅游优先投资项目遴选和重点景区及重点县市的旅游扶持开发。

1.起始阶段:2000年~2006年

旅游扶贫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扶贫实践过程区域扶贫方式的一种重要尝试和探索,最初主要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指导意见和建议。上个世纪末国家在具体政策上出台了以国债形式对旅游业实施重点扶持,湖北武陵山这一时期主要利用这一政策围绕清江开发进行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湖北武陵山旅游发展的基础。2002年以后,国家逐步减少国债资金投入,转而对每年所公布的旅游“优先项目”采取信贷等融资方面的优惠措施来推动旅游扶贫发展。基于国家政策转变的背景,湖北武陵山2004年结合区域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空间布局的考虑,先后遴选了 “世界级地质公园——腾龙洞·梭布娅优先投资开发项目”“世界级土家文化遗产——鱼木寨·大水井优先投资开发项目”“中华巴土圣山——隔河岩·武落钟离山优先投资开发项目”等近10个旅游开发的“优先项目”。从该类“优先项目”的类型和分布空间来看,主要是围绕清江开发所投资扶持的旅游开发项目,该类项目也基本奠定了该区域旅游开发类型和空间格局。

2.发展探索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以来,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开始进入发展探索阶段。2006年,湖北省政府提出了在湖北实施旅游扶贫的政策,并在相关地区取得一定的效果。正是在湖北省政府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2007年,湖北省旅游局开始从资金对口扶持湖北武陵山一些重点旅游项目发展。与此同时,2007年湖北省开始实施“616工程”,加大对湖北武陵山重点县(市)的对口扶持,到2009年时,湖北省旅游对口扶持的重点县(市)有巴东、恩施、五峰和长阳4个县市。同时为了加大对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和提升扶贫效益,2009年又启动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2011年,由国家所实施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正式开始,湖北武陵山作为首个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扶贫开发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中旅游产业被作为该区域一个重要的产业扶贫方式纳入到其区域扶贫规划之中,这必将对湖北武陵山的旅游扶贫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1.旅游扶贫发展成效

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开发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旅游重点项目诸如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等得到初步开发,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与此同时,伴随区域内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诸如交通、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产品开发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使得该区域内近年来旅游业出现了“井喷式”增长现象。此外,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和相关人员从事旅游发展,特别是区域内部分地区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发展,使得许多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参与其中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成为其脱贫的重要经济来源。

2.旅游扶贫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发展虽然实现了部分效果,但无论从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是旅游扶贫的效益来看,该区域的旅游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此种状况,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该区域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扶贫效益不显著,旅游扶贫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纵观湖北武陵山10多年的旅游扶贫实践进程,其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上述重点项目和重点县市,旅游扶贫的方式主要是湖北省旅游局对口支援和扶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口支援的旅游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只能局限在少数县市和较少的重点项目上,大尺度的旅游扶贫效益还不显著,旅游扶贫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从该区域10个县市仍然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状况也可看出。

(2)多元化扶贫主体的格局尚未形成。从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的实践来看,其扶贫的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各种社会主体尚未大量参与进来,此种格局,造成其扶贫过度依赖地方政府和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诸多缺陷,导致旅游扶贫无法获得长足发展。因此,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吸引各种扶贫主体和扶贫资金参与到该区域的旅游扶贫开发中来,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扶贫主体格局是其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3)贫困人口受益机制还未形成。与其他贫困区域发展的初期一样,湖北武陵山目前的旅游扶贫开发主要关注于“开发”方面,其基本策略就是以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重点旅游景区发展起来和旅游业盈利,地方财政增收;但另一方面,由于相应的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缺失从而出现区域内贫困人口由于土地被征和参与能力不足从而导致愈加贫困,产生了旅游扶贫目标偏离和被置换的现象。因此如何构建该区域内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的利益连接机制与分享机制,是旅游扶贫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PPT战略理论下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的模式及对策

湖北武陵山的旅游扶贫开发应坚持PPT战略的原则理念,努力克服发展中的许多障碍和问题,从区域社会经济和贫困人口现状出发,合理地选择适合该区域旅游扶贫模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应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基础、贫困人口现状、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阶段等多种因素视角科学选择。从上述因素和PPT战略的相关理论出发,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应为:政府主导下的以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为主要旅游开发资源、适度超前发展的旅游扶贫模式。

1.政府主导

湖北武陵山目前的旅游扶贫开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基础设施、政策体系、资金投入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政府主导,国内外大量的实践也表明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效果好坏在初步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政府主导下的旅游扶贫是指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如何引导和吸引各种力量构建以扶贫动力体系、执行体系、决策体系、保障体系为载体的立体化旅游扶贫扶贫战略。因此,提倡政府主导并不是指完全依靠政府,因为如果单纯地依靠政府或者市场中的一方,是不会达到旅游扶贫目标的,但政府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市场机制,实现帕累托效率。政府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其在政策、立法、资金等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国外PPT理论的核心所在。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政府主导下的旅游扶贫是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即政府通过政策约束、利益引导和投资管理等手段为贫困地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达到消除和减免贫困的目的。

2.推进特色扶贫旅游资源开发

通常情况下,特定区域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个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和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发展和提升贫困地区的整体旅游水平,是推进旅游扶贫目标实现的基础和关键。而某一区域旅游业能否发展壮大,科学合理的选择本区域的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路径至关重要。湖北武陵山地处云贵高原与华中地区的交界处,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主要聚居区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和条件。因此,湖北武陵山的旅游扶贫开发,应选择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生态和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主要旅游开发产品,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规划,走精品旅游发展线路,实施区域精品旅游的强强联合和区域联动,不断做大做强区域旅游产品,提升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实现旅游扶贫更高阶段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3.适度超前发展

湖北武陵山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境内90%以上为少数民族,与湖北省其他地方相比较整体水平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山区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的约束,该区域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的贫困状态,广大贫困人口渴望脱贫、渴望发展,因此,若按照一般发展思路在短期内很难摆脱低水平均衡的贫困状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若要打破原有系统的状态,必须有一个打破原有系统结构的力量予以施加,这个力量从外部来说,就是区域外部对该区域在资金、技术等放扶持和帮助,从内部来说,就是该区域内部能够发展起来一种力量打破现有结构状态。因此,湖北武陵山应在现有旅游发展基础上,敢于突破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和理念,大胆创新,适度超前发展,力争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增长极,从而突破该区域对旅游发展的桎梏和障碍,形成大尺度范围内旅游业加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二)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

湖北武陵山要实现PPT旅游扶贫目标,必须确立科学的旅游扶贫战略和构建立体化的旅游扶贫政策体系,以贫困人口为目标,积极构建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发展受益的长效机制体系;大力推进区域旅游整合和行业互动,不断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和贫困人口自我内生发展能力,切实加强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湖北武陵山PPT旅游扶贫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1.确立科学的旅游扶贫战略

旅游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行业和政策领域,同时,民族山区的旅游扶贫也是其扶贫创新活动的重要实践尝试,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完善,因此,实现湖北武陵山地区的旅游扶贫目标,制定和确立科学的旅游扶贫发展战略是其实践成功的重要保障和条件。该区域的地方政府应在科学分析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和确立旅游扶贫的动力体系、执行体系、决策体系、保障体系等为载体的立体化旅游扶贫扶贫战略。

2.大力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

PPT旅游扶贫战略能否在湖北武陵山区成功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支撑和保障。湖北武陵山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多彩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资源禀赋度较高的多元文化旅游资源,拥有发展知名度很高的精品旅游的资源基础和条件。近年来,湖北武陵山也开始打造以“仙居恩施”和“土苗风情”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一定的竞争力和区域知名度,但是由于存在旅游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比较单一、区域旅游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和同质性恶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湖北武陵山旅游整体竞争力和知名度受到很大的损害。该区域应站在旅游扶贫战略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高度,加强区域内旅游业的整合和协同发展,推进多元游资源之间的融合发展。

3.创新贫困人口在发展中的受益机制

从目前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其采用的开发模式基本上是通过引进外地企业来进行投资开发,而企业常常主要是从获取自身最大利益出发,并不注重贫困人口的发展受益问题,其发展的结果是企业获得利润,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而许多贫困人口由于土地被征收和自身参与能力的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反而变得愈发贫困。基于此,湖北武陵山在旅游开发战略中,如何克服当下发展模式的缺陷和保障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开发中不断发展受益,就成为PPT旅游扶贫战略中必须要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从旅游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中要不断创新贫困人口受益的系统机制体系。

[1]王兆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7-206.

[2]Matthew J.Walpole,Harold J.Goodwin.Local Economic Impacts of Dragon Tourism inIndones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rach,2000,27(3):559-576.

[3]Bramuell B,Sharman A.Coll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mal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92-415.

[4]Sanjay K.Nepal.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Nepalese Himalaya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661-681.

[5]Ross E.Mitchell,Donald G Reid.Community Integration Island Tourism in Peru[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1):113-139.

[6]V S.Avila Foucat.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Management Moving towards Sustainability inVentanilla,Oaxaca,Mexico[J]. 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2(45):511-529.

[7]蔡雄.旅游扶贫:功能、条件、模式、经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25-53.

[8]李佳.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142-164.

[9]高舜礼.旅游扶贫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1997(4).

[10]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

[11]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3).

[12]张伟,张建春.国外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5(1).

[13]王永莉.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7(4).

[14]梁明珠.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04(6).

[15]马忠玉.论旅游开发与消除贫困[J].中国软科学,2001(1).

[16]石璇,李文军.保障保护内地居民受益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以九寨沟股份制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3).

[17]王铁.网络对旅游的影响——从营销到供应链和贫困人口受益[J].旅游学刊,2007,22(6).

[18]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2).

[19]赵小芸.旅游投资在西部旅游扶贫中的效应分析[J].旅游学刊,2004,19(1).

[20]基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效应评估——以安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5).

[21]李刚.影响我国可持续旅游扶贫效益的因子分析[J].旅游学刊,2006,21(9).

[22]李佳,钟林生.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

[23]郭青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4).

[24]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9(10).

责任编辑:胡晓

F127.8

A

1004-941(2015)06-0035-04

2015-08-30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受益机制仿真研究”(项目编号:D201490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武陵山旅游扶贫效应评估及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4Q067)。

王孔敬(1973-),男,重庆奉节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经济、区域旅游发展。

猜你喜欢

武陵山贫困人口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武陵山歌
驰援湖北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湖北武汉卷
隐形贫困人口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