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中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字应用的变迁比较研究

2015-03-24莫祖英

河南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汉语言网络时代变迁

莫祖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网络时代中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字应用的变迁比较研究

莫祖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新媒体网络时代,网络交流的简洁性、自由性和趣味性等新特点极大地影响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发展。本文在分析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字应用变迁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很大,都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不同之处在于汉语言文字的各种变迁主要体现在其语义方面,而英语语言文字的变迁主要体现在语法形式方面,与语义无关。

语言文字;汉语;英语;应用变迁;比较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使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移动终端的应用与发展,微博、微信、QQ、论坛、博客等各种应用的存在,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传播与分享,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沟通与交流的主要方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具有社会属性,随着社会发展和实际运用而不断发生变化。语言文字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异,通过自动调节和人工调节的共同作用,达到一种有序的稳定状态[1]。新媒体网络时代,网络交流的快捷性、简洁性、自由性和趣味性等新特点极大地影响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发展。本文将分别分析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网络时代下的应用变迁及比较研究。

1 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变迁分析

网民在进行网络交流时,为提高文字输入速度,对一些中英文词汇进行了改造,创造出大量的由汉字、英文字符、数字等混合组成的新词汇,而这些词汇的表达方式完全不符合传统的汉语规范,以至于不少语言学家呼吁“要保持汉语的健康和纯洁”[2]。

1.1网络文化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以信息传递和共享为核心的一种新文化。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3],主要表现为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的高雅与低俗并存、严肃与娱乐并存等现象。由于网络有效提高了信息传播、处理和发布的及时性,使得网络文化的时效性增强。网络文化主要以传播信息和知识为内容,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故网络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同时,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网络点对点的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和交互性。

汉语言文字在这一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应用,主要是为适应网络交流、信息传播与共享而创造的一种特色化语言,它是一种无声的,或者说是通过文字形式来表达声音、情绪、语调等的一种形象化语言。这种语言已融入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汉语言文字为适应虚拟的网络环境、网络社区的自由度和开放性,产生了很多新特征。相比于传统语言,网络中的语言文字在构成、特点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语言使用更简约、易懂,较多地使用了缩略语以及形象化的数字和符号等,以适应网络上快速交流、信息互动的需求。

1.2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变迁

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给汉语言文字带来了深刻影响。网络环境对新词语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给汉语言文字的整体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强化其语言文字的全球化使用。目前,网络已成为各国社会语言与网络语言发展的有利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作用。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字的应用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网络环境下新的词汇、用法和规则不断代替旧的、不合时宜的词汇。在新词语创造方面,主要是由于信息量增大,使语言表达需要使用的词汇量剧增,于是新词应运而生。新词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网络术语,即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浏览器”、“服务器”、“搜索引擎”、“登陆”、“下载”等。二是网词,如“网址”、“网虫”、“网恋”、“网友”等,指与网民和网络有关系的词语。三是别字词语,指由于打字原因而产生的由同音字替代的语词,如“斑竹”、“米国”、“大虾”等。在语言文字使用规则的变化上,主要包括名词的形容词化、字母词的运用[4]等。如副词“很”修饰名词“男人”,不说“很有男子汉味道”,而是“很男人”,或者用“很MAN”来表示。

1.2.2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汉字及其缩略词,还有各种符号、数字来表示内容含义,有数字型、翻译型、字母型、符号型、同音型等。具体包括:①字母缩写,如GG、DD、PLMM等,满足了网络交流的简洁性。②表情符号,即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通常由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构成,非常直观生动、形象且简约,表现力较强。如笑脸、哭脸、大笑等。③标点符号,多用于语气加强,如“!!!!”、“????”,或者用省略号表示无奈或无语等。④数字网语,多是通过数字的谐音表达内容含义,如“520”,“1314”,“555555……”等。这一多样性特征呈现出了网络交流的自由性。

1.2.3语义的深化与扩充。即为原有词赋予新含义,通常是某一学科的专用词,在网络语言应用上打破其学科界限,更广泛地应用到其他方面,可称之为移用词或借用词[5],如坐标(位置)、解冻(局势缓和)、滑坡(局面趋于不利)等。还有一种情况是旧词新义,指为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为一些传统词汇赋予新的含义,如“菜鸟”、“冲浪”、“灌水”等。

1.2.4语言文字的趣味性。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方言被广泛使用,如倒爷、侃大山、大款等,使网络语言充满调侃、幽默和搞笑[6],也为传统语言表达增添了色彩。二是将表情、数字和符号融入到网络语言的表达中,增添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并逐渐被约定俗成。这一变化也为汉语言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1.2.5语言文字的不规范性。由以上特性可知,网络语言表达的自由度较高,多种字符混搭的情况较为普遍,造成语言文字严重的不规范性。同时也出现网络语言滥用、语言低俗化等现象。网络语言文字的不规范性对传统语言的严谨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需对其进行规范,予以正确的限制。

2 英语语言文字的应用变迁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网络语言,其在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据统计,互联网上超过90%的信息都是采用英语这一语种,以至于网络文化形成了一种英语文化势力,使人们在网络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7]。网络的发展也对英语语言文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英语词汇数量的增加、新旧词语的更替、词义的演变、字母与符号和数字的混搭使用等,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文字的词汇及其构词方式,提高了其生动性、简洁性和通俗性。

英语是网络环境下使用率最高的语种。为了实现网络交流的方便快捷,网民倾向于使用谐音、缩略词、符号等方法简化英语语言文字的使用,并得到快速传播。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出现了由字母、数字、特殊符号等混合构成的具有英语语言特征的象形词,用以表达网络交流的情感。总的说来,网络环境下英语语言文字的应用变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创造新词汇。在英语语言文字中,新词汇的创造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方法:①拼缀法[8]。利用两个已有单词的首和尾进行拼接而产生的新语词。如“transceiver”,由“transmitter”和“receiver”拼接而成。②词缀法。即利用英语语言中的前缀和后缀进行构词,如micro-,multi-,-phonic,-cide等;或者是利用派生词缀进行构词,如cyber-,tele-,hyper-,digit-等。③合成法。将两个或多个已有语词通过合成而创造新语词,可以是名词与名词、名词与形容词、形容词与形容词等进行合成[9],这一类型的语词比例较高。如web page,cooling fan,fixeddiskdrive,download,upload,high-frequency,computer-controlled等。④类推法。即根据原有的语词类推创造出近似或对应的新语词。如cold war与hot war,earthquake与moonquake等。⑤词义引申法。从语言学角度看,词汇新义的产生不受语言内部规则的限制,它的基础是人类的心理活动。随着网络语言的应用,可通过隐喻、借代等手段对英语中已有语词赋予新的含义,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字的内涵。如mouse鼠标,menu菜单,driver驱动器,windows窗口,memory内存等。在词义引申过程中,也存在名词动词化、动词名词化等现象,如google,本意表示搜索引擎的名称,其引申义为“搜索、查找”,已在网络应用中被动词化[10]。⑥吸收外来词法。指英语语言在全球化应用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词,包括希腊字母、法语语词、汉字等,如jiaozi,fengshui,Putonghua等。

2.2缩略词的广泛应用。在网络英语使用中,为了便于输入,缩略法是最常用的简写方法,可以对单词、词组,甚至整个句子进行缩略。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传播性。缩略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同音缩略。即根据单词的读音进行简化,如U代替you,Y代替why等。②截断缩略。即通过截断词尾或去掉元音而形成的缩略词,如ad代替advertisement,rep代替reputation等。③数字缩略。即用数字代替同音字母或重复字母,如B2B,3W(world wide web)等。④首字母缩略。包括大写首字母缩略、首字母组成可拼读单词等,如HTTP,IP,ZIP,LAN,RAM,PROM等。⑤复合缩略。如E-mail、E-business、E-commence等。

2.3混合词的出现。指在网络英语中将数字、符号和字母混合使用的一种形式,这一表达形式凸显了网络英语的简洁性和形象化。如用数字或字母代替单词,大大简化了网络英语的输入。标点符号和表情符号的广泛使用,使网络英语更具形象化、生动化,弥补了网络交流中表情的缺憾,大大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2.4不重视拼写与语法。为了追求网络交流的快捷性,网民在使用英语时不重视英语单词的拼写及语法问题,如因打字过快而产生的拼写错误,首字母不大写,经常使用无主句、断句、短句,标点符号停顿的错误等问题[11]。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注意规范上的引导。

3 对比分析

通过前文对汉语言文字和英语语言文字在网络应用中的变迁分析可知,两种语言文字的变迁存在异同。具体分析如下:

3.1它们在词汇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很大。大量新词汇的出现、旧词新义现象、各种缩略词和混合词的应用等均发生在英语和汉语言文字的网络应用中。

3.2它们都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网络应用中汉语言文字的低俗化、英语中的拼写与语法错误等都是缺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管理造成的。这一问题值得重视,需要适当的引导与规范。

3.3两种语言文字的应用变迁,不同之处在于:汉语言文字的各种变迁主要体现在其语义方面,如新词汇中网词的创造、网络语言文字的趣味性、低俗性等,主要通过汉语中博大精深的语义来体现;而在英语语言文字中,其各种变迁主要通过不同构词结构来体现,处于语法层面上,如通过各种构词法创造新词汇、不规范问题中的拼写与语法错误等,主要体现在英语语言文字的语法形式方面,与语义无关。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英语语言文字的影响,尤其在语义方面,汉语言文字的网络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的变革,要远远大于英语语言文化。

[1]张普.关于网络时代语言规划的思考[J].语文研究,1999(3):1-10.

[2]杨宇飞.简论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23-24.

[3]李明洁.网络时代的语言变异与文学转型——浅议流行语现象对当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1(1):136-140.

[4]曹继红.浅论新时期语言文字变化的成因[J].人文论坛,2010:163-164.

[5]刘主祠.改革开放以来语言文字变化浅谈[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7(2):74-76.

[6]米如意.从网络时代新语言看语言发展[D].吉林:吉林艺术学院,2013.

[7]王晓娟,王欣.浅议网络英语的发展及其翻译法[J].考试周刊,2009(3):135-136.

[8]李芳未.浅议网络英语的词汇变化及其语言特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27-128.

[9]陈颖.论网络英语新词的构词规律[J].福建电脑,2005(8):80-81.

[10]于爱红.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特点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6-60.

[11]徐雪.网络英语的特点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12):105-10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pplication 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in Network Times

Mo Zuying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Henan,450002)

In the new media network times,new features of simplicity,freedom and interestingness in the internet⁃communication greatly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application changes,the article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great changes in vocabulary development in the two languages and both exist nonstandard problems.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s that,the various changes in Chinese are focused on its semantics,while that of English are focused ongrammatical forms,regardless of semantics.

language;Chinese;English;Application changes;Contrast

H002

A

1003-5168(2015)05-0012-3

2015-4-25

莫祖英(1982-),女,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汉语言网络时代变迁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清潩河的变迁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