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两个版本比较研究

2015-03-23周丹

黄钟 2014年3期
关键词:勃拉姆斯修订版

周丹

摘要:文章以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原版和修订版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勃拉姆斯在主题材料重组与篇幅精简、声部结构调整与细节修订两方面对原版进行的修改,同时,文章对两个版本的存在价值也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原版;修订版

中图分类号:J62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24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Piano Trio No.1 in B Major op.8)创作于1853—1854年间,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出版的首部室内乐作品,也是作曲家第一部奏鸣曲形式的多乐章作品。它曾经得到了这样的评价:“恐怕没有任何其他一部作品比《B大调三重奏》(作品第8号)都更适于用来刻画勃拉姆斯的一生和创作:这部作品的问世以及同舒曼夫妇保持着令人困惑的、激情昂扬的紧密关系时期都内含着‘完整的勃拉姆斯”。[德]汉斯·A·诺伊齐奇:《勃拉姆斯》,王庆余、胡君亶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尽管这部钢琴三重奏在公开演出后获得了较好的反响,但在事隔30多年后,受出版商邀约,勃拉姆斯修改了这首三重奏并重新出版。勃拉姆斯在写给克拉拉的信中说:“你永远也猜不到我用多么幼稚的娱乐活动消磨了这个美丽的夏天......我已经重写了我的《B大调钢琴三重奏》,它不再是当初充满野性的模样了,但它是不是变得更好了,我无从得知。”nolix豆瓣《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首演》,http://www.douban.com/note/232724626/。

这部作品有两个版本,1854年版一般被称为“第一版本”(1st version,1854)或“原版”,而新版本被称作“第二版本”(2nd version,1889修订版创作于1889年,出版于1891年,因此有的著作(如注①)称修订版为1891年版。本文依据乐谱中标记的创作时间为准。 )或“修订版”。当新修改的作品发表后,勃拉姆斯从未撤销原始的版本,而是允许两个版本同时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以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为研究对象,从乐谱的角度对这部作品的两个版本进行比较研究,并论述其存在价值。希望为丰富室内乐作品的理论研究、充实重奏课程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演奏本作品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主题材料重组与篇幅精简

勃拉姆斯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到:“你还记得那首我年轻时写过的《B大调三重奏》吗?你难道没有兴趣再听听它现在的模样吗?你也许想不到,我现在没有为它戴上更多的‘假发,而是将它的头发彻底摘了下来......”。nolix豆瓣《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首演》。 原版是勃拉姆斯最长的器乐作品,总长1636小节。修订版缩短了将近三分之一,各乐章长度如下:

(一)主题材料的重组

相比原版,修订版保留了以下主题和段落:第一乐章的修订是最彻底的,基本只有主部主题(1—62小节)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都是三部曲式,第二乐章前435小节基本相同,且A段和B段主题是一样的,第三乐章A段主题维持原样;第四乐章也只保留了主部主题,但是,主题中的节奏动机却不间断地出现。

重新谱写的有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第三乐章的B段主题、第四乐章的副部主题以及其他运用新材料构成的段落。新主题不但蕴含着充分展开的可能,与其他主题之间也有着对比或关联。

第一乐章的原副部主题旋律形态较琐碎、力度全部集中在弱的范围内,是一个有点类似赋格的卡农段落。修订版的副部主题首先也在钢琴声部用平行八度奏出。相比主题温暖的情绪,副题带有晦暗的色彩。比较两个版本:原版旋律较断续,而修订版的旋律连贯流畅。另外,原版强调的是在不同乐器声部中连续出现相同旋律,而改写后的副题却是一个深刻的展开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向上、直到副部主题在弦乐组上饱满地歌唱。

修订版中只有少量段落在改写后篇幅变长。原版的B段只有25小节,因与舒伯特的某段旋律雷同,在修订时勃拉姆斯为这个中段注入了新的音乐内容:先由大提琴演奏出一段斯拉夫风格的优美旋律,然后钢琴奏出带有附点节奏和力度起伏的乐句。弦乐组延续这个节奏特征再次歌唱出斯拉夫旋律,最后运用主题旋律的动机材料扩展了一个乐句。此段旋律展开十分充分,情感表现深刻丰满,也和A段的安静情绪形成了对比。

第四乐章的副部主题也是全新的。原版是一小段由单音构成的歌唱线条,因与贝多芬《致遥远的爱人》有相近之处而被删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宽厚的、辉煌的主题。这个主题先由钢琴声部演奏,然后交换至弦乐组,特点是音域宽广、音量较强,因此所蕴含的拓展空间和内在张力较大。这和焦躁不安的主部主题形成反差,使整个乐章有了力度和厚度的平衡。另外,这个主题和其他主题有所关联:调性本是温暖的D大调,但因加入了大提琴和钢琴持续的后半拍,显示出不安的因素,这和主部主题的情绪形成呼应;其次,副部主题使用较多的琶音音型,这和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所运用的琶音旋律成倒影形式。

(二)各乐章尾声的改写

修订版中,每个乐章的尾声都经过了改写。第一乐章原尾声篇幅较长,反复强调着宽广的、有力的主题旋律直到第一乐章结束。除某几句弱的或渐慢的乐句过渡外,其他部分都集中在强的力度和激动热情的情绪中。修订版则完全不同,经过了再现部尾部强有力的段落后,作曲家突然给出了“Tranquillo”(安静地)的尾声(见谱例1)。

谱例1修订版第一乐章尾声

这个尾声柔和地回顾了主部主题和新的副部主题,并且这种情绪和音色持续的时间较长。这样安静的陈述绝不仅仅是为了音响效果上的对比,这是一个需要停下来思考、兼具有浪漫精神的段落。直到乐章结束前7小节恢复原速,用强的力度结束。

第二乐章的原尾声速度放慢,旋律音一个一个出现,犹如吞吞吐吐。从结构上考虑,这个尾声和前面关联不大,不是必须段落;从音乐内容上看,似乎也离开了精灵在寒夜中舞蹈的场景,变得有些阴沉和停滞。修订版运用了主题材料和统一的速度,保持了精灵们的舞蹈节奏韵律,只是在最后八小节运用较长时值的音符,在听觉上有放慢的效果,这样也能很好地预示和过渡到下一个柔版乐章中。

原版第三乐章在结尾处有一个长度为66小节,且标记为“Allegro”和“doppio movimento”(较前面快一倍),从而与前面形成巨大反差的乐段。这个乐段的力度从“p”展开至“ff”后减弱到“pp”,乐章结束前10小节又回到了柔版的速度,用A段的主题旋律结束。这一部分的速度和力度证明它就是一个蕴含着饱满情感的段落,只有从浪漫主义精神的角度才可以解释这段完全随情绪表达内容的尾声。但是,它显得和前面的音乐有些格格不入。修订版中,勃拉姆斯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稍显突兀、甚至有些多余的快板段落。

第四乐章的原结尾也用了一个加快的段落,且处于“ff”的强度。开始处运用了较多强调第三拍的切分节奏,传递出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尾声并没有在持续高涨中终结,而是在快结束时以一小节休止的形式戛然而止,然后用“pesante”(沉重的)的情绪诠释了整部作品最后的两组和弦。

和前面两个乐章一样,修订版在第四乐章尾声中并没有改变速度。首先用钢琴声部回顾了主部主题,但情绪不再象开始处那样紧张焦虑,而是热情的。乐章最后用四个八度的下行琶音进行到b小调的主三和弦,辉煌地完成了整部作品。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原版四个乐章的结尾都改变过速度,而修订版中有三个乐章用统一的速度结束,且尾声长度大多缩短。最重要的是,修订版在各乐章尾声的处理上都发生了与原版完全相反的变化。

(三)段落结构的缩减

修订版相比原版减少了457小节,除主题材料的重组和各乐章尾声的改写使篇幅精简外,很多段落结构也进行了缩减。

原版第一乐章的发展部长达129小节,修订版只有70小节。原版较长的原因在于为了陈述较多的内容而不惜使用更长大的篇幅。从呈示部分尾部三个级进的下行音开始,随后是主题动机的变形、副题第一句旋律的不完全呈现、三连音的出现、主题旋律的变奏进行和模进、副题第二句旋律不少于10次的重复出现。音乐内容表述太多,发展也不够充分,因此显得有些零散和罗嗦,仅仅只是为了把所有想法都表达出来。虽然这也基本符合一个有些自信满满,又有些神神叨叨的“小克莱斯勒”勃拉姆斯在原版的手稿中署名为“小克莱斯勒”(Kreisler junior),克莱斯勒是浪漫主义小说家霍夫曼(E·T·A.Hoffmann)笔下的一个人物。 的形象。

修订版的发展部首先延续了呈示部分尾部的三连音节奏,然后也使用了主题材料,但修订版的重点在于使众多的音乐材料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然后再进行充分的展开。修改后的发展部结构清晰、手法简洁,在调性的安排和情绪的转变上发展得更远。同样,原版第一乐章再现部的主部主题有54小节,而修订版的主部主题被压缩到只有21小节,且整个再现部都是按照古典奏鸣曲曲式结构谱写,形式严谨,也容易被理解。

其他的例子还有第四乐章呈示部的连接部分:原版对一个动机进行重复的次数较多;修订版中这个动机音型只延续了一个长乐句就向前展开,并且连接部分一直贯穿着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另外,修订版中还直接删除了某些段落。最典型的例子来自第三乐章直接删除了原版的快板尾声,使整个乐章在速度和情绪上得到了统一。

二、声部结构调整与细节修订

“声部结构”是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三个乐器声部之间互相搭配的关系;而“细节修订”是针对三件乐器在结构没有调整变化的段落中,即音符、时值等基本元素大致相同时,勃拉姆斯对作品细节所做的改动。

(一)声部结构的调整

《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虽然是勃拉姆斯发表的第一部重奏作品,但原版在三件乐器的独立性和合作性上还是基本符合三重奏体裁,只是在创作手法上略显青涩和单一。勃拉姆斯用纯熟的技法改写了这部作品,使单件乐器愈加清晰、独立,且三种乐器之间的合作更为的平衡和充实。两个版本的声部结构特点对比如下:

1.插空性质的短小乐句

第一乐章开始时的小提琴声部(见谱例2)因属于插空性质的乐句,在修订版中被略去,以致听众能更加清晰地听到大提琴低沉而充分的歌唱:勃拉姆斯的特点之“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德]康斯坦仃·弗洛罗斯:《勃拉姆斯的两重性》,顾耀明译,《音乐艺术》1985年第3期,第42页。 就完完全全呈现出来。另外,连接部中也把相同性质的乐句改为主题旋律来呼应前两小节大提琴的主题旋律。

谱例2原版第一乐章第5—7小节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乐章新的副部主题中,小提琴仍然使用了插空的写法——当钢琴是三拍的长音时,小提琴声部插入了一个短乐句(见谱例3)。但是,勃拉姆斯以“f”的力度赋予了这个小乐句存在的意义及重要地位;四个相同性质的小乐句在音高上呈上升趋势,以递进的方式推动着音乐的进行,这个小乐句的出现也使三件乐器的节奏更好的统一起来。

谱例3修订版第四乐章副部主题

2.模进和卡农

乐句的模进表现为两句或多句旋律、结构相同的乐句移位进行,有时仅仅是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重复,如原版第一乐章连接部分和发展部中就采用了这种模进方式。或者是乐器间的模进:相同的旋律(或节奏)在不同乐器间交替演奏互相呼应(见谱例4),原版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尾部和发展部结束时有较多出现。

谱例4原版第一乐章第197—202小节

当相同旋律在各乐器声部间间隔进入,就变为卡农。例如原版第一乐章副部就使用了两件(或三件)乐器的卡农来平衡乐器之间的关系。第二乐章的开始也使用了这种技法。

修订版中,模进仍然存在,但是模进的乐句一般较短,原版中使用较长的乐句进行模进的方式几乎没有;另外,只有第二乐章的开始保留一处卡农。同时,修订版中还增加了用一件乐器演奏旋律的前半句,另外一件乐器演奏后半句的写作方式,使乐器间的应答更加紧密(见谱例1)。

3.弦乐组休止

原版弦乐组有较多休止,且小提琴休止的次数最多、时间也较长。四个乐章中小提琴声部超过5小节以上的长时间休止有20处地方,最长的休止达25小节。休止偏多使某些段落中三件乐器之间缺乏均衡。

修订版中除了某些主题初次呈现时小提琴声部完全休止外,基本不再有特别突出某种乐器的段落存在。三件乐器各司其责,既有独立的旋律,且互相呼应、融合。第一乐章的连接部就是个三件乐器平等又充分交织的段落:弦乐组演奏旋律时,钢琴声部用新出现的、较密集的三连音动机伴奏;第二句反之;随后演变为弦乐组和钢琴以三连音交错形式出现进行紧密对位咬合;最后是大提琴和小提琴相互呼应,逐渐减弱直到引出副部主题。

4.乐器间相同的旋律

原版中大提琴有时和钢琴左手的音符一致,这显然是模仿古典主义时期的写法。而修订版中除了第二乐章B段外,再没有出现大提琴和钢琴左手相同的段落。

(二)音乐术语的更换

不论是速度术语,还是力度和表情术语,两个版本有着较大区别。透过乐谱的不同标记,能够深刻领悟到勃拉姆斯在修订《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时对于某些地方是有着不同于30多年前的理解。

变化最大的是第四乐章,勃拉姆斯舍弃了过分显露热情的“十分激动的快板”,改为“快板”。其次,原版变化速度的段落较多,第二乐章和第四乐章都有多达四次速度提示,而修订版则显得简洁、统一。最后,原版有更多的变化速度术语。如原版第一乐章有五处“rit”、四处“sostenuto”;一个“accel”;而修订版只有在尾声的乐段里才有少量的“rit”、“sostenuto”、“in tempo”等变化。第四乐章的原版乐谱中共有12处地方标记有代表节奏伸缩意思的音乐术语,修订版只有5处有节奏变化。

另一方面,两个版本中有些段落在音符和节奏等基本元素上并无二致,仅作力度和表情术语的修改。谱面的术语是理解作品内涵的重要方面。以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为例,修订版删除小提琴声部中的某些乐句,另第24小节的最后一个起拍音由原版的八分音符改为四分音符这个音符很有可能是笔误,因原版再现部相同的地方写的也是四分音符,修改后乐句是对称的。 ,且谱中对音乐术语做了如下新的诠释:

1.较多术语的删除

修订版将原版中钢琴、大提琴声部处标记的“espressivo legato”改为连线。再如,第52小节,修订版中只保留了重音记号,去掉了“ff”和“marc”。将具有过分表达倾向的部分术语略去也是修订版追求朴素、内在风格的表现。

2.力度层次的重新设计

较原版第17小节的“f”力度而言,尽管此处的音乐张力已不可遏制,但是,修订版中勃拉姆斯将力度标记做了由弱到强的处理,直至小提琴声部的主题旋律出现时才使用更加饱满的力度。

3.音乐术语的适量增加

修订版中的第29小节为钢琴声部增添了“sempre piǜ f”,表示钢琴在这里和大提琴一样重要,形成大三度的进行。

4.力度记号的位置改变

原版标记于第34小节的“f”在修订版中移至第33小节最后一拍。

(三)音符的修订

音符的修订在第二乐章表现较为明显:除去结尾,两个版本的其他部分大致相同,只是修订版有较多细节上的修改。有些部分虽然只变动了一、两个音符,音响效果却截然不同。具体修改如下:

1.增减音符

第48小节的第三拍用属七和弦替换了原版的属和弦;第125—128小节力度为“ppp”,左手从八度双音减为原大拇指处的单音演奏;第251小节开始为了使音色变得丰满将单音修改为双音等。

2.位置变化

第64小节最后一拍钢琴右手的和弦比原版低二个转位,修订后和小提琴旋律走向配合一致。

3.其他修改

第91小节的左手修改为从小指连奏到大拇指,这样使节奏动力有更多倾向到强拍的效果。第156小节第三拍,添加了左手的音,同时修改了右手的隐伏旋律。改动后,统一了两手的节拍律动和进行方向,使乐句直接向前发展、动力性较强。从第237小节开始,改为大提琴和钢琴在不同音区一起演奏主题旋律,很好地营造了宽广、宏大、层次丰富的音响效果。

另外,第四乐章开始处的细节修订也很值得注意:修订版中补齐了钢琴左手与大提琴主题旋律呼应的音符,而原版中只出现了几个小节。同时,大提琴演奏主题旋律时把所有原版中的八分休止符取消了,以期用更长的气息将旋律连贯起来。

最后,原版钢琴声部中大部分超过八度的和弦在修订时都改为了八度以内,降低了技术难度,易于演奏。

三、两个版本的存在价值

修订版的创作手法尽管纯熟老道,但是,原版是勃拉姆斯发表其他室内乐作品的先导。当新版本问世后,原版也并未消失。两个版本的价值在于:

首先,如勃拉姆斯本人建议的那样,两个版本的乐谱都被保留下来。虽然大部分的录音或者音乐会演出使用的是修订版,但原版同样保存着较高水准的录音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后人提供了深刻探讨这部作品的机会。

其次,修订版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主题材料的重组,精简了篇幅长度,使改写后的作品音乐内容完整统一、表现形式严谨凝练。原版第三乐章B段主题和第四乐章的副部主题不单单借鉴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而且也和第一乐章的副部在主题一样因为不具备足够的展开性而被替换。新主题不但旋律深沉优美,在调性和情绪等方面都具有可发展的空间。

修订版各乐章的尾声传达出作者新的构思和想法,它们和前面的段落具有一致性,没有原版复杂和迥异的变化。

原版中并列对称的乐句较多,尤其是第一乐章;而修订版中出现更多的是层层展开、步步递进的乐句关系。当乐句之间由并列对称变为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时,对某几种动机材料的集中运用和对乐思的充分展开变得十分重要,不必要的音乐素材会被舍弃,冗长罗嗦的段落开始变得条理清晰。修订版重新规划并压缩了较为松散的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这些变革使这部作品的音乐内容和体裁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并趋于和谐一致。

再次,修订版调整了三个乐器声部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了乐器的个性与共性:修订版中既有乐器轮流呈示主题旋律的乐段,也有三件乐器充分交融、共同推进至乐章高潮的段落。音乐表达浑然一体、交相辉映,乐器合作与对应的关系一目了然,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修订版通过对音乐内容的细节修订,使作品的情感表达变得内在真挚,也使音乐效果产生了细微地、但对于演奏者和听众而言又是巨大的变化。

就音乐术语的更换而言,原版的速度变化较多,力度幅度较大,表情较丰富,“pp”乃至整段的“ff”、“marc”、“espressivo”出现频繁。按照这些标记,原版应保持兴致勃勃的情绪和巨大的表现力,同时也有些不屑一顾的莽撞和“克莱勒斯”的冲动。晚年的勃拉姆斯更希望用真挚和朴实的情感来勾勒音乐形象,因此,修订版减少了作曲家的主观想法,删掉了大部分具有煽动力和提示性的音乐术语,速度和力度也做出了很多新的安排。这些删减和改动使旋律符合自然流畅的进行,表情变化更有层次和张力,音乐情绪也变得较有节制和内敛,显示出作曲家对作品的深思熟虑。

最后,尽管原版还存在着段落较为松散、调性布局不够平衡、材料发展不够充分,偶尔还有较怪异的抒情以及某处意外的转折等问题,但是,如果以“小克莱斯勒”的眼光看待原版,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原版符合当时作曲家对音乐的想法:因为这一切都表达了作为一个“克莱斯勒人”所应具备的浪漫主义的热忱和骄傲,这种浪漫主义精神甚至上升到了某种高度。因此修订该作品时,勃拉姆斯忠于和理解年轻时的自己,也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留了原作中大部分朝气蓬勃的主题、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小克莱斯勒”内心的张力、渴望和幻想。修订版通过对主题材料重组与篇幅精简、声部结构调整与细节修订体现了晚年的勃拉姆斯对于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调整、对于作曲技法的熟练掌握、对于音乐细节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精神的重新审视。新版本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作曲家对某种音乐表现方式的兴趣程度。两个版本显现出的反差和转变从某一程度上概括了勃拉姆斯创作思想和审美意境的走向和变化,因此两个不同年代的版本既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合并后也体现出“完整的勃拉姆斯”[德]汉斯·A.诺伊齐奇:《勃拉姆斯》,王庆余、胡君亶译,第201页。 。这种比较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逐渐深入探讨乐曲本身,甚至是理解勃拉姆斯的过程。

结语

通过对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归纳,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简短、凝重、紧凑,令人感到越来越朴实。”同注①,第230页。 更重要的是,演奏此作品前,需要清楚两个版本的区别。因为作曲家对作品进行了严谨、深刻、细致的思索与修订,我们更需要去弄明白两个版本的变化及其价值,并思考按照怎样的乐谱内容才能演奏出符合作曲家风格特点的《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同时挖掘出最真实的勃拉姆斯。

(责任编辑:刘莎)

猜你喜欢

勃拉姆斯修订版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Interpreting Foregrounding with the Figure/Ground Theory with a Case Study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长征(修订版)
《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版正式生效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沧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收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