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分析

2015-03-23张之川

吉林电力 2015年5期
关键词:商业秘密科研成果科技成果

张之川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春 130021)

随着“建立创新型社会、创新型企业”这一项基本国策的提出,电力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和任务日益增多,由此引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过程所产生的值得思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必须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来实现,在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均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

1 电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特点及科研成果转化数据统计分析

1.1 知识产权保护特点

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和长远性的特点,企业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转化和保护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而奠定企业稳定的竞争基础和发展的突破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针对知识产权制定和实施的全局性规划,而不是遇到知识产权问题时,才采用的一种权宜之计。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就需要有一套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电力技术的特点是智力密集和知识密集,每一项科研成果完成,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且伴随高风险和高收益,多半是先有研究成果,而后再在工程建设中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因此很多电力企业也往往成为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开拓者,这就意味着研发阶段的知识产权对电力企业至关重要。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实施,电力企业作为各项建设的先行者必将率先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电力投资和电力项目建设,因此更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来保驾护航,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将日益凸显。

1.2 科研成果转化数据统计分析

电力企业在承担国内和国外电力项目设计、建设的同时,还开展相当数量的科研项目开发和研究。大量的科研成果都需要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包括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和科技成果产品化。科研成果要成为知识产权的客体,必须申请专利,才能为技术垄断性的产品化提供法律保障[1],即知识产权的保护。现仅以电力企业某设计公司近3年科研项目研发为例,统计科研成果保护程度(见表1)。

表1 电力企业某设计公司科研成果转化统计

由表1可看到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3年累计3%,这一数值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大。科研成果产出和保护远不成比例,可见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不当、保护不力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突出因素,从而降低创新收益的预期,降低创新投入和先进技术引进;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生产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将科学技术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至关重要。

2 电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现状

2.1 知识产权战略不明确,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

大多数的电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还仅局限于项目开发和项目申请管理上,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尚未将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有机结合,缺乏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建立综合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意识,在整体上未能形成综合性和规范化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能最大限度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企业发展。

电力企业很少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配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大多数企业采取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方式,凡涉及到知识产权管理的事项基本上都由技术管理部或法律事务部等部门代为管理,很少有电力企业设置相应的专职人员来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事务,更没有针对知识产权设置专门机构,这使得企业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对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进行专业性和系统化管理,致使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2.2 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投入不足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研发、知识产权的归属、知识产权的运营、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奖励机制和知识产权的培训等等。多数电力企业只制定了知识产权研发和知识产权奖励规章制度,往往忽视了其他知识产权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致使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缺少必要规章制度的遵循和支持。

大多数电力企业只注重对知识产权管理上财力的支出,而忽略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一般只设一名专利的兼职管理人员来应对专利的申请与缴纳专利年费。随着专利数量逐年增加和国家对专利质量要求的提升,专利的兼职管理人员没有精力进行专利战略布局和专利运营的高质量专利管理,专利管理人手不足显然是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专利管理需要一定的物力投放,企业很少配备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器、高清晰扫描机、快捷上网检索平台,没有建立企业自己专利信息平台,忽略专利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知识产权新知识学习机会,没有机会参加知识产权研讨班和交流会等等,这就使得科研成果的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流于形式,不能完成电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对电力企业经营上的贡献。

2.3 知识产权归属认识不清晰,奖励机制不全面

一些电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权属问题并未充分的认识,从而易引发一些权属纠纷,如对专利权的继受主体;确认相同发明创造专利主体的原则;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委托、合作发明创造的权利;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等内容理解不全面、领会不深刻、认识不充分。科技人员对发明创造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企业之间为知识产权的权属问题,进行不必的行政处理和协商解决,浪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行政资源。

大多数电力企业在制定知识产权奖励机制时,只制定知识产权现金奖励机制,而忽视了制定发明创造应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紧密结合的行政奖励机制和精神文明评选的奖励机制等。因缺少适当的奖励机制易造成核心技术员工的流失,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3 对电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3.1 制定清晰的知识产权战略,设置管理机构

电力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不是单一的目标,而是总体战略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与其他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要形成能够有效保护所有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的综合性目标体系。对生产经营中所涉及的商标、专利、技术秘密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形成严密保护,同时注意一系列相关因素,例如:针对一些跨国公司的标准策略即技术专利化到专利标准化到标准全球化的趋势[2],要注重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战略问题。

电力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建立职能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为知识产权管理提供组织保障。结合我国电力企业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知识产权部门应处于公司管理层核心位置中,与技术管理部、市场经营部门密切联系,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统一管理,成为公司的智囊部门。

3.2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增加管理投入

电力企业根据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相关内容的要求,制定本企业各项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诸如《电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电力企业商业保密协议》《电力企业知识产权奖励和约束管理规定》等等。电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通过完善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予以确定,才能做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全面开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不仅应增加市场调研、研发、培训、奖励及维护费用投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上的支持,同时应减少盲目的项目开发和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细分市场中去,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空间。

3.3 明确权属,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电力企业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要求,必须全面、深刻理解和领会专利权的继受主体;确认相同发明创造专利主体的原则;非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委托、合作发明创造的权利;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等内容的实质和内涵,在电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将知识产权保护落实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企业内部通过与科技人员协商方式约定科技人员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权利归属,充分把握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两者区别的界限。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激励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上的潜能,加快电力企业内部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企业间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要求,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避免发生不必要权属纠纷,浪费大量的行政资源。

3.4 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电力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规定》,制定本企业知识产权奖励管理办法,其管理办法内容不仅应设立专利申请的现金奖励机制;还应设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资历考核机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职务晋升机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机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精神文明考核机制等等。电力企业在建立全面的奖励机制的同时,必须有效、严格地加以贯彻和执行,这样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一定会进一步提高。

3.5 重视商业秘密保护,强化信息管理

商业秘密是企业的财产权利,它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机构。企业应制定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制定详细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方案,并在企业内部严格实施,应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和保密责任感,限制非必要的商业秘密交流。制定保密协议,对于可能接触商业秘密的公司员工和商业伙伴,应告知其负有保护商业秘密的义务并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和签订竞业限制协议。

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确定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状态,主要包括科研指导信息监测、知识产权申请信息监测、知识产权运营信息监测、知识产权维权监测等方面。通过知识产权情报收集与分析工作,挖掘相关行业产品需求,准确判断竞争对手的研发能力及研发趋势,充分利用专利文献的指引作用,使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应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中,从意识的提高到制度的完善,从组织的构建到科学的运营,通过政策、法律、组织、经济等多种手段,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罗蓉蓉.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服务[J].科技情况开发与经济,2011,21(34):114-116.

[2]李平,潇延高.产业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关于深圳实践的深层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商业秘密科研成果科技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美国《保护商业秘密法》的立法评价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侵犯商业秘密罪中“重大损失”的内外审查方法
美国对涉华商业秘密的“337调查”及国内行业的应对做法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