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企业文化 发扬企业精神——七化建企业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

2015-03-23李文义

化工管理 2015年25期
关键词:精神建设文化

文/李文义

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七化建”),成立于1964年10月,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2003年起,七化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先后确定了企业文化理念内容与推进载体,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办法、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估暂行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个企业文化形成不易,但是要长期继承和发扬下来,更不容易。七化建企业文化,是七化建几代领导和职工从实践中培育并发扬光大的,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企业所共有的精神财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它不仅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是优秀的。而且,也被一代一代的七化建人传承下来的。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七化建企业文化的形成于60年代,建设我国第一套引进化肥装置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工程大会战。1964年,七化建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建设工程就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化肥装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关心这一工程。在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粮食、缺房子的情况下,全体参战职工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打好这一仗。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牢固地奠定了“质量第一”的思想。最终实现了“三高一低”(高质量、高速度、高水平、低成本)和“为国争光”的要求。但是把这种文化传下去,却经历了几代七化建人的努力。随着全国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职工从四川把七化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建设施工现场。在困难的条件下,做到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又是一支“拉得出、上得去、打得响”的队伍。通过总结工作经验教训,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放眼国内、外的所有公司规章制度,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些规章制度的框架,只不过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和“三高一低”的精神一丝不少。5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让七化建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并为此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七化建的文化也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七化建精神应该是在整个化工施工建设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企业文化传承的关键还是继承

七化建发展到今天,已经充分体现了“传承”的力量。今天的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上就有共同的学习榜样,那就是:第一个建设引进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巴蜀大地迈进西域建成了新疆第一套大化肥装置的人、第一个走出国门建成亚洲最大的化肥装置的人。但是,要让企业文化有效地传承下去,则必须坚持长期宣传教育,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一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搭设文化理念的灌输通道。二是将文化理念层层分解到组织行为、管理行为与员工行为中去,通过规章制度、作业流程、职能职责、工作标准使企业文化固化于制,达到文化与制度的融合。三是把企业文化宣传阵地、文化活动、评先树模和管理者的表率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使文化有效落地。几十年来,七化建已经做到了这三点。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等分别对公司的多个已建和在建项目进行视察,对七化建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3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在视察了乌石化大化肥工地后说:“新疆大化肥速度快、质量很好,投资没有突破概算”。一些国外项目所在国领导人和业主对七化建的工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驻孟加拉大使在一份推荐书中写到“该项目(指孟加拉CUFL项目)是我国公司在国外承包的第一个大化肥项目,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是一个进度快、质量好、效益高和安全生产的典型。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表彰他们的事迹,对国内同类项目,对经营管理的改革和对国外承包工程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1982年,泸天化30万吨尿素装置工程获得国家工程首批银质奖。2008年,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公司已经获得二项优质工程鲁班奖,一项国家首批境外优质工程鲁班奖。八个优质工程银质奖,二十多个优质工程奖。2012年,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无数殊荣。培育了七化建的企业文化,锤炼了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在我国化工建设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为七化建企业文化的传承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更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铅华洗尽、尘嚣远去,唯有精神的力量光芒依旧。

要在继承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七化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支柱。致力于培育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合力,使团队不断自我提升,起到了“凝聚核心、突出中心、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讲,过去形成的良好传统,不能老想着“弃”。大家都知道,“创新”一词比较时尚,有些人喜欢在思想领域中割断历史搞“创新”,可是,在一个有良好传统的企业,割断历史的所谓“创新”是不对的,证明是浮躁的。文化上要创新是对的,但一定要有基础,要着力于继承和发扬,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传承企业文化方面,七化建做得比较好。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企业传统教育。比如, 1983年创刊的《文明建设》报,后于1996年改为《七化建》报,一直培育公司企业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沟通职工思想,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自己的特殊功能。在一年一度的新入司教育培训中,就把企业发展史、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等内容进行不间断的传递着,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着有力的思想支持。公司制定了《企业文化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办法》、《企业文化调查问卷》的调查、各单位工作《简报》的出刊,都是在推动着公司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七化建的风气永远是健康向上的,先进模范人物是受到尊重的,有贡献的人是受到肯定和表彰,公司“管理制度”是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正是在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先进和模范们才能够展其能而尽其力。同时,他们的卓越工作又带动了一大批人,不断促进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弘扬企业文化 发扬民族精神

中国的化工建设是一个勇敢面对困难,顽强克服困难,全面战胜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七化建的广大员工发挥讲求科学、以“创新、诚信、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为“建成国际型公司”这一发展目标,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管理上,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降本增效,使七化建一直保持了良好的效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充分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企业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七化建在海内外化工建筑市场面前所代表的是中国企业面貌。文化源于精神,这就是七化建企业文化的精神基础。

大力弘扬先进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传承、发扬企业精神,使企业精神与生产经营管理有机衔接起来,更好的为七化建事业发展而服务。当然,七化建企业文化多年来能够传承下来,得力于公司一大批员工的辛勤努力。如果不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良好的成绩,如果不是他们的努力,企业文化是不会这么理直气壮的。历史是要前进的,文化也是要不断进步的。但是,无论何时,我们的企业文化都要沿着民族精神的主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这才是七化建应有的文化之路。

猜你喜欢

精神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