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阵痛显现

2015-03-23朱和金云柯裕清

化工管理 2015年16期
关键词:炼厂合计炼油

文/朱和 金云 柯裕清

新常态下阵痛显现

文/朱和 金云 柯裕清

目前,我国炼油工业正走进新常态,炼油能力快速增长期进入尾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产能过剩问题趋于严重,炼厂开工率自2012年起连续3年下降,汽、煤、柴油净出口量连年递增,过渡期的阵痛显现。

炼油能力首破7亿吨

近年来,我国炼油工业发展总体平稳,表现在产能、产量持续增长,装置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继续发展,炼厂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加工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底,我国炼油总能力首次突破7亿吨大关,达7.02亿吨(按产业政策划定的200万吨红线之上的能力计算),较2013年新增炼油能力3950万吨,增长6%,四川石化、广西石化、石家庄石化和扬子石化等炼厂当年均有新增炼能。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合计炼油能力4.63亿吨/年,占总能力的66%;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化、中国兵器和其他企业合计为2.39亿吨/年,占总能力的34%。

从经营主体看,截至2014年底,中石油共有炼厂27家,平均规模717万吨/年,1000万吨/年以上的有9家,500万吨/年以上的有14家;中石化共有炼厂35家,平均规模771万吨/年,1000万吨/年以上的有13家,500万吨/年以上的有14家。

其他央企中,中国海油合计炼油能力3450万吨/年,包括惠州大炼化及控股的大榭石化、海化等地方炼厂;中国化工合计炼油能力3020万吨/年,包括控股的昌邑石化等8家炼厂;中化集团合计炼油能力1700万吨/年,包括福建泉州石化、参股的大连西太炼厂和山东弘润石化等。此外,中国兵器集团华锦炼厂炼油能力540万吨/年。

地炼企业中,截至2014年底,全国100余家地方国企及地方民营企业合计炼油能力为13660万吨/年(不包括中国兵器,以及已被中国海油、中国化工和中化等央企收购的4740万吨/年地炼能力)。其中,民营企业90多家,合计炼油能力约9840万吨/年,地方国有企业(包括陕西延长)约10家,合计炼油能力3820万吨/年。陕西延长现拥有延安、永坪和榆林3座炼厂,合计炼油能力1550万吨/年。

截至2014年底,外资权益炼油能力824万吨/年,占中国炼油总能力的1.21%。

从炼油布局看,我国炼能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华南和华东地区,2014年这四大地区炼能分别占32.7%、17.4%、16.1%和14.4%,合计占80.6%,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山东是全国炼能最大的省份,达到1.73亿吨/年,其次为辽宁和广东。目前,环渤海湾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珠三角地区(广东、广西)炼能分别约为3.07亿吨/年、1.01亿吨/年和0.81亿吨/年,分别占44%、14%和12%,合计占全国的70%。

值得指出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油品需求激增的刺激下,持续数年的炼油新建和改、扩建热潮,以及地炼扩能达标势头在2014年已近尾声。国内业界在对新常态下凸显的炼油能力过剩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已于2014年着手开展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国家有关方面已加强宏观调控,监控炼油扩能计划,进一步完善炼油项目的审批和产业政策。一些炼油企业也已主动采取措施,取消了一些改、扩建项目,推迟了一些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如中石油适当推迟了昆明石化、华北石化、揭阳石化等炼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大连西中岛等炼油项目建成投产时间更推迟至“十四五”期间;中石化取消了北京燕山石化的800万吨扩能计划,推迟了镇海炼化等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对于炼油能力较为集中、过剩问题较为严重的省份,如山东省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已作出规划和部署,开始着手淘汰落后产能,有压有保,区别对待,推进有较好资质的地炼企业转型升级。

规模化一体化已成趋势

装置大型化、规模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是炼油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4年,全国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达到25个,合计炼油能力3.24亿吨,占全国的46.1%。此外,500万~1000万吨/年规模的炼厂有40座,合计炼油能力2.51亿吨/年,占全国的35.8%;200万~500万吨/年规模的炼厂有27座,合计炼油能力为0.79亿吨/年,占全国的11.3%。

目前,作为我国炼油工业领头羊的中石化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世界第二大炼油公司,我国第二大炼油商中石油也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中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和中石油大连石化规模位列我国炼厂的前三甲,已跻身炼油能力超2000万吨/年的世界级炼厂行列。中石油已形成9个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中石化也已形成了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13个千万吨炼油生产基地。中石油和中石化千万吨级规模炼厂合计炼油能力分别占各自总炼油能力的54%和68%。尽管我国大型炼油装置占比大幅度提高,大型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但由于炼油企业数目众多,仍有不少中小装置存在,我国各类炼厂平均规模约为350万吨/年,仅为世界炼厂平均规模的一半。

各大石油企业在强化千万吨级大炼厂建设的同时,着力进行大型乙烯工程的新建或改扩建,已形成了镇海炼化、上海石化等14个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建成了茂名、镇海、上海、天津、独山子等6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炼厂集群地区已成为炼化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三大地区,集中了全国70%的炼油能力和59%的乙烯能力。目前,中石油云南石化和天津东方石化等多个千万吨级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在建或在继续推进中;中石化新建的中科湛江石化等千万吨级合资炼化一体化项目和其他一些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在建设中。随着我国炼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和产业集群的带动辐射效应将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炼厂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的加快促使炼厂加快了装置改造升级速度,加大了对装置技术改造的力度。近年来,我国炼厂的加氢精制能力明显增长,炼油装置总体结构在不断调整。2014年,在我国炼油二次加工装置能力中,催化裂化增长870万吨,延迟焦化增长210万吨,催化重整增长400万吨,加氢裂化增长1010万吨,加氢精制由于2015年要全面实施国Ⅳ车用柴油标准,大幅增长了5535万吨。作为我国炼油业传统工艺的催化裂化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不断下滑,从2000年的36.13%降至2014年的28.21%;生产清洁油品的加氢装置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0年的15.55%大幅升至2014年的37.48%,但与世界平均55%的比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中石化炼厂加氢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超过50%,加氢装置在规模、数量及加工量上已成为主力装置。作为深加工工艺之一的延迟焦化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0年的7.71%猛增至2014年的14.03%。中石油炼厂按期建成14个国Ⅳ标准车用柴油升级项目后,其所有炼厂已全部完成国Ⅳ标准车用柴油升级项目改造,并具备生产能力。

随着一批大型新建炼厂的建成及老炼厂的升级改造,炼厂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炼油企业一方面抓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另一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我国现已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有技术和成套装置技术,部分自有技术已出口到国外,已具备依靠自有技术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生产装置的能力。我国炼油不仅已可生产低硫和超低硫汽油、柴油产品,还可根据原油品种、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优化选择加工工艺组合。全国共有20余家大型高硫原油加工炼厂,目前新建炼厂大多以加工含硫原油来设计。例如茂名石化可加工油种已达143个,一些地炼也借油品质量升级的机会,加快了对炼油装置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然而,尽管我国已有一些炼厂达到或接近世界或亚太地区的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炼油工业资源利用率仍较低,能耗物耗较高,“三废”排放量较大,管理较为粗放,工艺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

油价暴跌加剧阵痛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大跌腰斩,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新价格形成机制连动而十一连跌,国内炼厂普遍出现了“高进低出”的情况,给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冲击。2014年,我国炼油业主营收入利润率猛降至0.35%,大大低于全国规模工业和化学工业平均主营收入利润率。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加上节能汽车的推广、替代能源用量进一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炼油能力较快增长的同时,炼厂开工率持续下降,成品油已由过去长期的净进口转为连年激增的净出口,转型过渡期的阵痛已显现。面临此严峻形势,国内炼油企业正采取降本挖潜增效、加强管理等措施积极应对,力争把损失降至最小。

2014年,全国原油加工量5.03亿吨,比上年增长5.3%;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75%,自2012年起已连续3年下滑;成品油产量3.17亿吨,增长7.1%,其中汽油产量11030万吨,增长12.3%,柴油产量为17635万吨,仅增长2.4%,煤油产量为3001万吨,增长19.4%。这种汽油、煤油产量销量较快增长,柴油产销停滞的成品油产销分化局面也已成为近年来炼油生产消费的一个新特点。

从季度走势看,2014年,我国炼厂开工率走势与2012、2013年类似,大体呈先降后升的V字形走势,一季度开工率较高,二、三季度开工率较低,5月份降至72.3%的低点,到四季度炼厂检修减少,开工率回升走高。但四季度由于油价暴跌,地炼开工率降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不足30%),使全国炼厂整体开工率不足80%。

从分公司看,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等国有企业保持了85%左右较高的开工率。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原油加工的综合商品率达到94%左右;轻油收率达到77%左右,资源利用水平较高。而多数地炼企业受需求低迷、资源制约、装置配套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开工率仅在30%左右。

2015年一季度,由于油价大跌带来的库存成本利空尚未出尽,国内炼油业的经营仍受到较大影响,炼油业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0.4%,炼油业虽有所减亏,但净亏损仍达66.6亿元,在汽油、煤油产量保持7%左右较快增速的同时,柴油产量增长依然乏力,仅为2.3%。

油品质量标准加快升级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现和环境污染趋重的情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在绿色低碳发展、环保法规要求趋严的推动下,我国加快了油品质量标准升级步伐。新世纪以来,我国从汽油无铅化到目前的国Ⅳ标准,用10余年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20~30年走过的道路,油品质量已达中上等水平,虽不及欧洲及韩日,但已高于拉美、中东、中亚及非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油品质量的进一步升级仍在加快推进中。

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国家标准已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公布。最近国务院对实施国Ⅴ标准的时间表作了调整,将全国实施国Ⅴ汽柴油标准的时间从原定的2018年1月1日提前至2017年元旦。2016年1月起,在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江苏、陕西、浙江等地已领先一步进入国Ⅴ标准时代的基础上,东部11个省市也将实施国Ⅴ标准。中石化、中石油等主要炼油企业正根据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新标准新要求加大技改力度,加大投入,积极实施炼厂升级改造和储运等设施的置换工作,投产了一大批加氢精制装置,有序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工作。

替代燃料形成一定冲击

2014年,车用替代燃料已替代常规汽柴油的量约为2000万吨,占全国汽柴油消费量的7.4%。作为替代主力的车用天然气保持较快增长,替代成品油1300万吨,占65%。我国已成为亚太地区第四大、世界第六大天然气汽车市场,目前国内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居世界第二位,达到400万辆左右,占汽车保有量的2.5%。天然气汽车发展现主要集中在气源地和西气东输管网途经区域。煤制油、燃料乙醇、燃料甲醇、生物柴油和电动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由于国家目前暂安排在具备条件的局部地区示范推广和生产销售车用替代燃料,因此区域化市场消费特征突出。甲醇汽油M15国标已运筹7年,但仍未出台,全年甲醇替代150万吨汽油。燃料乙醇产量基本稳定,仍限6省封闭使用和4省27市半封闭销售。我国生物柴油受限于原料收集汇聚、技术经济、质量、应用等,产量仅为50万吨/年左右,全国约有100家生产厂家,但产能远未充分释放。生物航煤最近已实现了商业化应用。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这意味着“电替代”将会有较快的发展。总体看,我国车用替代燃料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从其作用和替代量看近中期仍将处于补充和较次要的地位。

我国煤制油的发展既面临资源、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机遇,也面临着来自环保、能耗、低油价等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已投产的直接和间接煤制油项目能力达173万吨/年,另有煤、油混合加氢制清洁液体燃料共8套装置,合计产能100万吨/年左右,参与企业包括神华及伊泰等煤企,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和晋北等地区。

猜你喜欢

炼厂合计炼油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2019年7—9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2019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2018年7—12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哈萨克斯坦炼厂220kV变压器安装工艺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炼厂增产柴油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