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例解读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

2015-03-23王康庆

新疆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防护栏预防犯罪寝室

蔡 鑫,王康庆

(1.铁道警察学院 公安技术系,河南 郑州450053;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侦查学院,北京100038)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在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良好的实践效果得到了我国学者和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探讨,并以实务上运用预防措施进行试点和改革。

一、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概述

(一)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创立与发展

1971年,学者C·雷·杰福勒(C﹒Ray Jeffrey)在其著作《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中创造性地提出“通过环境预防犯罪”(CPTED)理论,该理论不期望改变个体的犯罪动机,而是寄希望于积极的社会行为预防犯罪。美国犯罪学家和行为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在其1972年出版的著作《可防御的空间:通过城市设计预防犯罪》一书中提出防卫空间视角下的符合行为规律要求的建筑设计方法,该方法明确了防卫空间的四大要素:监视、区域性、外形和环境,致力于物质环境空间的改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摩西·D·克朗在其著作《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法—建筑设计与空间管理应用思想》中论证CPTED计划的三个核心要素,即自然监视、自然通道控制和增强“领地意识”。目前,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策略的应用评价和策略实施方面,该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将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间进行诠释及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二)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理论目标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目标旨在依赖一个高效、稳定的CPTED环境,即利用合理的建筑物理设计、有效的空间划分以及活动定位与管理等降低犯罪率,最终促进社区的环境安全,有效改善社区面貌,从而减少人们对犯罪的恐惧、减少犯罪发生的机会,为积极的社会互动提供机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理论策略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发展至今,其理论体系已较为完善和成熟,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措施的开展,无论理论研讨还是实践运用,人们总是遵循着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五大核心策略。

1.自然监控(Natural surveillance)。自然监控是一种物理设计理念,旨在使潜在的犯罪人及其潜在犯罪目标能被看到。该设计理念关键在于视野的开阔和照明的充足。即通过物理设计,使警察、门卫、居民等社区人员通过门廊、走道、窗户等范围即可观察到入口、小路、街道、停车库等区域的情况,进而使潜在犯罪人及其犯罪目标更易被察觉,使犯罪嫌疑人的入侵更易受到监控和阻止。由此增大犯罪被发现的机率,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以便达到良好的自然监督效果。

3.入口管理(Natural access control)。此处的入口是环境设计中特定的入口,简单说是防卫空间②“防卫空间”理论,是纽曼在雅各布想法的基础上提出的较为完整的防卫空间理论体系,可总结为监视、区域性、外形和环境四大要素,其中环境因素最为重要,它的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影响了其他因素的实现效果,因而防卫空间的设计与环境设计密不可分。中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之间的界限和通道。入口管理便是对这些界限和通道的设计策略。如以一栋居民楼而言,街道为公共空间,居民楼内的楼梯或电梯为半公共空间,楼层走廊为半私密空间,房间内部为私密空间,从一种空间到另一种空间的通道设计即为入口管理的关键。这种设计旨在通过阻拦或延迟罪犯接近犯罪人目标而增加犯罪风险,从而减少犯罪机会。

4.活动支持(Activity support)。活动支持的核心理论是指通过环境设计支持和促进区域内活动的积极开展。通过对活动的支持,可以激活环境设计出来的空间防卫效果和预期的犯罪预防效果,使得该空间的各项区域功能得到合法、充分、有效的发挥,而且能起到自然监控、领属性自然划归等良好效果。

5.地方维护(Place maintenance)。地方维护指人们对生活区域有效积极的维护和管理。减少人们对犯罪的恐惧、减少犯罪发生的机会是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根本的措施是要为积极的社会互动提供机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怡人清洁的社区环境对于潜在的犯罪人也是一种震慑,因为这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该区域是处于维护和照顾之中的,是处于合法用户随时使用的状态的。因此维护好地方的环境物理设计对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二、某高校寝室区寝室环境设计存在的缺陷

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角度审视,以某高校寝室环境为例,剖析其设计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图:

(一)道路及照明条件欠佳

该高校寝室A区前的道路较窄,照明设施数量有限且多安装于树上,而两侧树木过于茂盛,遮蔽了灯光,导致夜间道路异常昏暗。加之树木粗壮,成为犯罪人藏匿的最佳遮蔽物。在此环境下,行人不仅难以观察道路情况,而且也很难被他人发现,一旦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后果不堪设想。即便安装了监控设备,也很难起到良好的监控效果。这样的道路及照明环境,不利于保安等人员预防、发现、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视野不够开阔

该校寝室一栋前的小花园植物过于茂密导致视野受阻,不利于人们观察周围人物活动情况。另外,此处靠近运动场、室外游泳池,外来人员可进入校园活动,人员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使该处成为监控的重点区域。而花园茂密的植被形成了较为封闭的空间,这给犯罪行为提供了极好的犯罪场所,一旦发生犯罪行为,后果不堪设想,给学生的人身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三)领属性不强

该区域领属性不强主要体现于空间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首先,大学校园是一个半公共空间,校外人员可进入,尤其校园里游泳馆和活动中心面向社会开放,校外人员进入更加频繁,使得该空间的防卫程度较低。其次,寝室楼内及某些公共教室是半私密空间,该空间由学校后勤保洁人员负责,卫生状况不佳,给人以不被关注的感觉。最后,寝室内属于一个私密空间,在该空间内,公共财产物品的属性标刻率低,使用者重视程度低。

(4)按“以废治废”,覆盖50cm厚度的底泥计,每平方米可消耗0.5m3的底泥废弃物,明显减轻了矿企的底泥处理压力,节约了大量处理费用。并且,由于底泥的使用减少了原有改良材料的添加,相比降低了约6%的修复成本。

(四)入口管理不严

入口管理不严主要体现在从一种空间类型向另一种空间类型过渡过程中的管理不当。

1.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过渡管理不当。从大学之外进入大学就是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的过渡。近期,由于该校寝室区附件在施工建设,民工比较多,防护设施不够安全,建筑工地没有完全与校园隔开,民工可随意进出校园,发生了多起外来人员盗窃案件,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2.从半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过渡管理不当。从校园进入寝室楼栋内是半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的过渡。寝室楼门进出口门禁制度不够严格,门禁电子系统形同虚设,寝室大门随时保持敞开状态,闲杂人员可随意进入,甚至有时候会有人以收废品为名直接进入学生寝室,这给学生的安全带来隐患。

3.从半私密空间到私密空间过渡管理不当。从寝室外进入寝室内部是从半私密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该校寝室西侧为峡谷、北侧有施工区域,峡谷与施工区域与校区的过渡管理仅为两米多高的防护栏,该校寝室区寝室频发的案件就是犯罪人在深夜从寝室楼外翻过防护栏进入校区,再翻越阳台直接进入学生寝室进行违法犯罪,这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

(五)地方维护程度低

首先,防护栏维护程度低,寝室外围防护栏仅两米高,容易翻越;西侧防护栏常年无人打扫,该区域缺乏关注与监控;北侧与东侧防护栏由于学生翻越出现损坏,长时间无人维修,成为安全隐患。而寝室西侧、北侧、东侧分别靠近峡谷、施工区域、室外游泳馆,来往人员复杂,犯罪分子容易伺机潜入寝室作案。其次,通往寝室林荫道上的路灯及寝室楼内廊灯损坏后也长时间无人维修,在灯照设施已不充足的情况下,给学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六)活动支持度不高

活动支持可以通过开辟专用空间让人们开展各类活动,使该空间变成自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该校寝室区域活动范围及绿化面积较大,但支持学生活动的环境设计却较少,使得该空间的各项区域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合法和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没能起到自然监控、领属性自然划归等良好效果。

整体而言,从CPTED理论审视该校寝室环境设计,问题颇多:关注度不高、监控不足、灯光灰暗、视野不开阔、设施维护程度低等,由此给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创造了条件,成为该校此区域犯罪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运用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原理对寝室区寝室环境进行重构

将CPTED理论的核心策略有针对性地应用于该校寝室环境设计,必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犯罪预防环境,给潜在犯罪人以强大的心理震慑,进而降低犯罪率。具体措施如下:

(一)自然监控

1.植物改造。针对寝室区域绿化面积较大、树木茂盛的特点,对周围的植物要合理设计和布局,选择低矮的植物,提高可见度,以排除植物藏人的可能性,同时要定期对该区域的植物进行剪修,对于道路两侧茂盛的树木要尽量多的砍掉树木的分支,以保证充足的观察视野和良好的自然监控条件。

2.灯光改造。①该处灯光改造强调对现有灯光的布局及利用状况进行改善,下文“地方维护”措施中则强调对灯光改造之后的维护工作,二者虽都针对照明设施但所强调的内容侧重不同。在人行道路上、各出入口、花园小道等处安装足够的路灯;去除阻挡灯光照射的障碍物,提高整个寝室区域的可见度,以此扩大视野,增强人们的安全感,营造良好的监控条件。

3.道路改造。以扩大视野、增强自然监控为目的,对寝室区域多坡道的道路状况进行改善,对于死角等隐蔽区域进行工程改造,扩大可见度,同时对于花园小路进行改造,使得行走在其中的人员能够更易被观察到。

(二)地方维护

1.对照明设施的维护。定期对照明设备进行全面检测和维修,使照明设备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同时对于犯罪多发地带以及偏远、角落区域的照明设施要格外关注,加强维护以最大限度提高可见度。此外,还应对照明设施上粘贴的各种类型的小广告及时清理,保持设备的整洁与清晰。

2.对防护栏的维护。首先,应对整个寝室区域的防护栏进行全面检修,对被经常翻越的防护栏进行加高或彻底更换,提高寝室安全度,尤其要重点关注犯罪人曾经翻越防护栏进入寝室的位置,必要时重点增强该处的防护。

3.对其他公共设施的维护。对该区域的其他公共设施,如花园的座椅、雕塑、垃圾桶等要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本来作用,另一方面,能营造出一个整洁、文明、怡人的环境,不但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和幸福感,而且会让潜在犯罪人意识到这里处处被人关注和重视,进而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慑。

(三)访问管理

1.设置门禁。对于进入学校的外来车辆和人员密切观察,校内车辆进入校园实行刷卡管理,校外车辆进入一律登记备案;将寝室与建筑工地隔离开来,加紧防护,管控外来人员进出校园,安保人员做好备案登记;进出寝室大门实施刷校园卡制度,杜绝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寝室内。

2.值班室前移。将学校大门的保安值班室移至道路中央,使保安人员的观察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将每栋寝室的宿管值班室前移,安置在每栋寝室门口,密切观察寝室的进出人员。

3.访问告示。在每栋寝室的出入口张贴小提示以引起学生和访问者对安全的关注。

4.控制进出时间。控制人员的进出时间,尤其晚上十点之后对进出人员应严格盘问和登记。

(四)属地标刻

属地标刻能通过清楚的空间界定来表达自豪感和物权感,创造一种受欢迎的环境。在寝室区的标牌、绿化地带、围栏、道路、寝室楼栋内部通道等设施做属地标刻,如“某某学院辖区”或“某某班级负责区”等等,清晰标刻某学院或某班级的寝室区域,给人以强烈的物权感和自豪感。

(五)活动支持

首先在寝室区合理建立活动场所或休闲设施,如户外小型的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凉亭、石凳等,选址可在离主干道较远的地方。活动场所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增强寝室区的活跃气氛,另一方面使人感受到此处被关注的程度,形成自然监控状态,从而降低违法犯罪空间机会。

四、总结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策略的运用为犯罪预防探索出了新途径,犯罪预防工作不再是警察传统固定化的工作模式,而是扩展到整个社区管理以及环境、建筑设计领域。国外近半个世纪关于该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充分证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不仅得到了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果,它不但是高校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也是各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娱乐场所等实行犯罪预防的重要考量措施。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的受众已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展现出强劲的理论发展势头和实践普及度。

[1]Oscar Newman.Defensible Spac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1972.

[2]梅尔文·L·特克,比尔·斯珍妮.环境设计与预防犯罪——“塔拉哈斯”模式[J].李殿强,译.公安研究,1994,(3):33.

[3]Zama D.Learning,Translating,and Implementing CPTED[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2005,(4):284.

[4]CPTED Site Plan Review: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CPTED)[EB/OL].(2010-02-10)[2014-10-20].http://www.tampagov.net/dept_Police/programs_and_services/crime_preven⁃tion_programs/prevention_through_environmental_de⁃sign.asp.

[5]赵秉志,金翼翔.CPTED理论的历史梳理及中外对比[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3):38.

[6]崔海英.实例解读美国环境设计预防犯罪[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87.

[7]崔海英.以美国校园暴力防控为视角解读环境设计预防犯罪[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3):67.

[8]崔海英.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在北美的实践审视[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49.

猜你喜欢

防护栏预防犯罪寝室
安装防护栏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八年级《预防犯罪》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趴防护栏的习惯要改了
寝室闹鬼记
履职看清单 用权受监督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
法治中国语境下的积极预防犯罪
●大家拍世界 防护栏遍布小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