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高考文言虚词特点及应对策略

2015-03-23陶文建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4期
关键词:借力虚词文言

陶文建

高考语文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是指能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语境理解并加以解释说明。近几年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考查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直接考查虚词的题目一般是3分,翻译题和其他间接考查虚词的地方也很多。因此,古诗文教学文言虚词的学习不可忽视。

一、高考文言虚词考点分析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浙江卷出现率为100%。其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一是四项中同一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三是四组八句,每组内两两比较,辨析其用法的异同。浙江卷以第三种形式为主。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准确率不高,做错的原因复杂。因此,有必要对这种题型进行研究,以便了解、掌握其考查的要点,找出其中规律,提高应对能力。

文言虚词是指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达各种关系和语气的词。文言虚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词汇的词性要发生变化。有些词汇的用法是固定的,与现代汉语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特别在上下语句中,往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

高考大纲所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高考文言虚词解析

(一)浙江省2004年—2013年高考试题所考文言虚词解析。

三、高考文言虚词的应对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在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备考时,如果我们能把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悉数掌握,就完全可以从容应对。尽管文言虚词的意义比较多、且虚化,但因为数量少,所以,只要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肯下功夫, 完全可以学好文言虚词。

(一)梳理教材,牢抓根本。高考文言虚词的试题,虽然文言阅读材料是课外的,但所考的知识点大多数都在课内。所以,梳理好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基本前提。本人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梳理,归纳出可供集中复习文言虚词的重点课文:《劝学》《师说》《赤壁赋》《六国论》《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鸿门宴》《五人墓碑记》《项脊轩志》《廉颇蔺相如列传》《报任安书》等。

(二)识记用法,准确判断。从近几年高考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命题方式是比较各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其异同。对考纲列出的18个虚词的用法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最好结合课文实例,分“词、词类、意义、例句”几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加深记忆,不要照搬复习资料上的归纳。对文言虚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本,所以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系统掌握。

(三)强化训练,重视技巧。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应遵循以下解题步骤:首先分析虚词所在的句子结构。也就是分析虚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分析它在句中作什么语法成分;句子结构相同或相近,用法才有可能相同。 再次分析句式,它们所在的句式相同,用法一般相同;如果所在的句式不同,用法一般不会相同。 最后注意结合语境,充分利用加点虚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在有几项句子结构、句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看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将选自课文中的那一句的虚词用法代入另一句,看它与选文的上下文是否相符。

(四)培养兴趣,借力助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我们可以针对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的考查要求,培养学习兴趣,接力助推文言文特别是虚词的学习。

1.通过对一系列“新编文言文小故事”学习与品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特别是虚词的兴趣。

如第18则:“之”之故事: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2.借力名家名著

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文言文的学习,而且有专著问世,实用性极强,在笔者学校教师们就建议学生自愿买一两本借力助读,巩固强化。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杨振中先生的《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等等。特别是后者,精选281则短小浅近、生动有趣的文言文,分志向学问、人才品性、治国为政等部分,通过每周一读一练,循序渐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借力于成语,使虚词不“虚”

成语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活着用的文言”。成语中许多词还保留着文言文中词的用法,用学生已掌握的词语去解释新出现的词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加深对某个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掌握,也可用数个相关成语来集中解释某一个字或词,这样还便于掌握一连串的成语。

如,“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 “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要能全面而实在地理解“于”的多种意义,不妨用一组相关的成语来解释:供过于求(比)、喜形于色(在)、无济于事(对)。

借力于成语,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知识来分析虚词的复杂而抽象的意思,就尽可能使虚词不“虚”了。

总而言之,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不能大意,必须要明确考纲之要求,洞明考题特点及趋势,立足于课本,牢抓根本,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强化训练,注重技巧,从而灵活运用及变通,加之借助于名家整理之故事、成语及著作之力点燃学生学习之热情。高考文言文(虚词)学习之路就会轻松而踏实了。

(作者单位:泰顺中学)

猜你喜欢

借力虚词文言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竭力与借力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