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失的寒冷

2015-03-21张亚凌

人生十六七 2015年1期
关键词:褥子布袋子张亚凌

张亚凌

遗失的寒冷

张亚凌

搜索

张亚凌

作家名片:张亚凌,陕西省作协会员,所写散文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转载,出版散文集《心似花开》《回眸?凝望》等。

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的柳枝映在斑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也正是那年,十三岁的我,遗失了寒冷。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过程。

那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了。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都不曾将我送到门口,就转身忙活儿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喘了半天气才缓过神来。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叫“护单”,怕将褥子弄脏了。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它东西铺在地上。褥子显然是不能直接铺在地上的,我就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结果,我的床铺比两边的同学低下来一截儿,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很潮湿,挨地的那面经常湿漉漉的。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晒。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来没有给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

现在想来,那种奇怪的反应不会是寒冷留下的恐惧症吧?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

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对于我来说,下雪天是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褥子只能无奈地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复。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用的。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的时候,我就留在教室里。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难以抵御。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于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我一度固执地认为,是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天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于我一脚踏下去摔进雪里。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父亲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掉在了地上。那一刻,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刷地流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

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是那场大雪不客气地冻掉我那脆弱的寒冷?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编辑/黄书满

猜你喜欢

褥子布袋子张亚凌
不死酒等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一枚硬币
糖,真甜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十三岁那年的冬天
经过
经 过
相 处
布袋子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