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云南晋宁州李因培科举家族诗歌研究

2015-03-20刘明坤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晋宁李氏科举

刘明坤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清代云南晋宁州李因培科举家族诗歌研究

刘明坤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清代云南晋宁州李因培家族一门四代有三进士一举人,属于典型的科举家族。其家族绵延近百年,在当时影响极大,激励了当时云南的学风。李氏家族中,李治民、李因培、李翊、李翃、李翿各有诗集一本,后由李翿子李浩统一把5本诗集合刊出版为《李氏诗存》,5人诗歌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和家族成员的思想,从这部诗集里也能了解到李氏家族和清代中期乾隆朝云南的很多情况,其具有重要史学和文学价值。

李因培家族;科举;诗歌

李因培(1717~1767年),字其材,号鹤峰,晋宁人。其父李治民,清康熙四十年举人,曾任广东清远县令。李因培有三子,长子李翊为乾隆丁丑进士;次子李翃为嘉庆乙未进士;三子李翿屡试不第,后为山东泗水县尉,其子李浩为嘉庆甲戌进士。后李因培之孙李浩把家族诗歌编为诗集,李治民的诗编为《稜翁诗钞》,李因培的诗编为《鹤峰诗钞》,李翊的诗编为《衣山诗钞》,李翃的诗编为《云华诗钞》,李翿的诗编为《兰溪诗钞》,统一命名为《李氏诗存》刊行于世,现收入云南丛书集部之二十五[1] 192。李因培家族一门四代三进士一举人,成为清代云南典型的科举家族。其诗歌在清代的云南诗坛上,亦有重要的地位,无怪《新纂云南通志》列传中有“因培父子俱娴词翰,世济凤毛之美,名重南土”[2] 288之赞。

一、李因培科举家族诗歌的主要内容

《李氏诗存》包含5部集子,清人熊士鹏评价说:“稜翁古而朴,中丞大而远,衣山太史精而深,兰溪县尉清而腴,云华侍御博而文,皆能自成一家。”[3] 195尽管每人的诗作数量不等、艺术性高低不一样,但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了解社会、补充历史的作用。李氏家族诗歌按照内容大致可归纳为3类:

第一类是书写家乡自然风光以及浓厚的羁旅情怀的诗。李氏家族一门四代都有科举仕宦的经历,都常年游学在外,于是,行役羁旅诗和怀乡思人诗占了很大比例,也成为当时晋宁州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如李治民《十怨》中:“不愿闻秋雁,横空忽一声。去年今日夜,良人未远征。昨夜秋风至,新寒入锦衾。三更眠未得,倚枕听蛩吟。”[4] 208通过浅斟低唱、一唱三叹,特别是深夜难眠辗转反侧,只能听着寒夜的蛩鸣来表达乡思之愁及淡淡的仕途哀愁。“不愿闻秋雁”之所以不愿意闻,当然最主要的就是怕惹起自己的乡关之思,秋雁阵阵哀鸣,给远在异乡的人带来“游子不返”的感叹,并且,秋雁尚有春后回归家园的日子,而自己却只能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叹。李因培《板桥夜宿别家叔》:“灯火酌中宵,触目念衰老。我行非故园,故园常萦绕。为恤游子心,两雏怜黄小。”诗中通过深夜的灯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及心中时时萦绕的故园之情,书写了身在他乡的思念之情。《乡梦吟》中“易水滇云两萦怀,梦北梦南几昏晓”,易水与滇云之间的阻隔,南与北的思念之情,特别是诗人仕途经历的丰富、任官调动的频繁、赴任之路的坎坷、为官之道的艰难,都让人对“乡梦”有无限的认同与感慨。李翊《澄江月夜》“海月破新愁,愁人独倚楼”,通过对故乡澄江抚仙湖的描写,抒发了“愁人独倚楼”的感慨,当然这种愁既是羁旅之愁也是仕宦之愁,更是壮志不得施展之愁。

第二类是抒发积极向上,不与屑小同流合污,希望有所作为的诗,如李治民《读方孝孺传》“死重于泰山,义昭于青天。掩卷不自持,纸上泪涟涟……”明初文臣方孝孺的气节与精神确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李治民做过知县,儿子李因培做过几任巡抚,但父子二人都是家贫如洗,李因培乡试后竟然没有去京城会试的盘缠,一身正气的家风与为官清廉的官风可见一斑。科举家族对清廉官风的传承是家族文化的一大特点,在科举社会里,取中举人进士固然重要,但清廉的名声却也是衡量家族成就的一个标准。另外如他的《送渭川胡同学选拔入监》:“南国有灵鸟,雌伏三十年。一朝健翮成,奋起昆池边。风云足下生,直上负青天。”对于蛰伏了多年的读书人,一日扬眉吐气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类是抒发超脱达观的羡陶慕陶情怀的诗,表达了作者不为功名富贵所累,不为金钱权利所动的品格。如李治民《送及门宏礼宏信陈氏昆季归景东》:“读书志功名,舍本以逐末。昔人重道义,身心觅生活。二子及吾门,志气皆卓莹。”李治民在送别他的学生时,写了这首诗,诗中告诫他的学生,读书是为提升道德而非功名富贵,道德文章是文人立身的根本,谆谆告诫兄弟两个时刻谨记圣人之训,修身养性,立志成为君子而非小人,更不能舍本逐末求取身外之物,“求田问舍”是没有志向的表现,鼓励他们立鸿鹄之志。李翊在《拟陶》中表达自己的情怀:“清晨登阡陌,凉露忽沾衣。艰难尽人力,岁功方可希。稼穑既有道,庶用慰寒饥。田间数父老,相见情依依。日入望村落,深巷牛羊归。翳翳怀暮景,各已掩荆扉。壶觴自斟酌,所欣愿无违。”从这首诗中,仿佛可以看出陶渊明在清代乡村的身影。在魏晋以后的中国古诗词中,陶渊明已经成为一个蔑视荣华富贵的意象,宁愿自己忘情于田园,过着辛苦而充实的生活,也不愿去追求违背自己意愿的官场。李氏家族几代人,科场扬名仕途顺达,但都表现出淡泊名利,这与他们的“慕陶情结”有很大关系。

二、李因培科举家族诗歌的独特意象

李因培科举家族诗歌被合刊为《李氏诗存》出版,风格不同的5本诗集中,大概分为4种诗歌意象,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首先是李氏家族诗歌中的“月”意象。月亮作为诗歌意象,从诗经到清朝,经久不衰,但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新意,我们能从李氏家族诗歌中,读出晋宁州这个科举家族的时代感、使命感以及家族精神。如李因培在《寄别李锡九》中写道:“市桥江柳故君家,虹影星函古剑花。与子同分滇海月,何须不看赤城霞。”与李锡九分别之际,李因培恋恋不舍,他借用家乡滇池的月亮来表达这种难舍之情,写长江、大海的“月”诗很多,滇池作为高原明珠,对其本身的书写就比较少,通过在李氏家族中成就最高的李因培之手写出,便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李翊《秋晓》:“清晓无人声,疏钟白云里。起视山月斜,凉风度秋水。”把一个清晨远行、秋月斜照、疏钟白云、孤独离乡的游子塑造得十分逼真,这里的山月就代表对家乡的山山水水的依恋之情和游子远行、男儿走四方的情怀。他还在《澄江月夜》中描写道:“海月破新愁,愁人独倚楼……重向五湖游。”海月当然是澄江抚仙湖的月,将家乡的月与游子的愁结合来写,就有了游子思乡无限哀愁的故园之愁、羁旅之愁、家国之愁。另李翿在《九日湘中夜引》中写道:“九日湘中饮,黄花发旧枝。开帘坐良夜,饮酒及芳时。寒月入蛩壁,秋风生枳离”。这首写深秋寒月的诗,给人以凄苦、凄凉之感。良夜饮酒,寒月斜照,在这深秋萧瑟的夜晚,只有月亮才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塞上曲》中写道:“关外笳吹寒,天山雪飞早。可怜陇头人,偏卧陇头草。寒云断人行,边月照人老。谁报少妇知,日望南飞鸟”。“塞外”的古意象已经远去,但“征人”“边月”却穿越了时空,镶嵌在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这些有关月亮的诗,尽管出自几代人之手,但其意象是永恒的。可以想象,尽管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乾隆时代,但远居边疆的云南仍然很落后,在整体上还不发达的云贵地区,李氏家族几代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虔心向学、热心科举报效国家,实在是难能可贵,对于交通非常不发达的清代之云贵川人而言,京城会试无疑要历尽千辛万苦,但李氏家族几代人都无怨无悔,执着追求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因此,无论是滇池夜月还是清晨早行以及游子思妇,都会给我们莫大的震撼。

其次是李氏科举家族诗歌中的“花”意象。“花”本身就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其含义已经是形象大于本身了,花可以象征美好的生活,也可以象征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美好,更可以象征独自开落无人问津、自生自灭一生漂泊的知识分子。李因培在《秋日有怀南中友人》中写道“兰气故人应见梦,菊花时节倍怜才”,在《乡梦吟》中写道“春来无限好东风,故国梅花将勿同”。李因培仕途偃蹇,走过很多地方,不但走过了红土高原,甚至走遍了大江南北,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半生基本是人在旅途。然而,使人更劳累的不仅是行程,更有官场的如履薄冰,所以作者感叹一身如梦,离家四千里之遥。“易水滇云两萦怀”,尽管作者身在官场,但故乡之思仍旧萦绕于怀,“春来无限好东风,故国梅花将勿同”,在此,作者用梅花来映射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可谓别出心裁。李翊在《桃花》中写道“溪头春晓雨濛濛,几树深红问浅红。莫道此花轻薄甚,成蹊只在不言中”。作者赞颂的不但是“下自成蹊”的桃花,更用桃花暗喻自己的家族犹如“桃李不言”的桃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李翿在《山庄望雪》中对梅花亦有盛赞“鸦鸣落巢处,人隐卧龙岗。最忆千岩外,梅花开正香”。在这些诗歌中,花意象已经不是简单的花,而是赋予了诗人感情与经历的象征。诗中一提到“菊花”无不使人想起“安为五斗米折腰”的靖节先生;而独立寒霜、立志高远的“梅花”不也象征着李氏家族的为官品格吗?至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花”就更让人联想起太史公对深孚众望的李将军之赞叹。这些花出现在《李氏诗存》中,不由人由花联想到这个家族的气节与志向之高远。

第三种意象是“竹”。用竹子喻人的高洁,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在《李氏诗存》中,有多首诗是描写竹子的,在这些不同含义的竹子身上,也暗示了李氏家族如竹的品格。李翊在《种竹》中描写:“修竹新栽数十竿,碧烟满径晓风寒。行知蒲柳凋零后,留得青青耐客看。”“晓风寒”中的竹子经历了人世的艰难,但依然挺拔,犹如人伫立寒风,具有无尽的寓意,而蒲柳则象征着不甘寂寞、举止轻浮的凋零之物。李翿在《山庄望雪》中描写“空山不辨路,一望远天苍。飞雪掩寒竹,乱云横野塘”,把竹子在飞雪中傲然挺拔的精神写了出来,这个飞雪既是自然中飞舞的雪花,也指现实中官场上令人双眼迷离,搞不清方向的雪花,寄寓之意不言而喻。李氏家族不但有飞扬的文采,更有高洁的品格,李因培幼时,就是由他父亲亲自口授四书五经、《左传》、《国语》及《庄子》等,他既受了儒家正统的教育,亦有着老庄的超然洒脱,青年时修齐治平,积极入世,做官后淡名薄利,两袖清风。他考中举人后,因家境贫寒不能入京参加会试,7年后得到友人的资助才得以入京参加会试,结果考中进士,被授翰林学士,3年后被提任侍讲学士,其后出任山东学政,开始走向仕途生涯。他的三个儿子中,两个考中进士,第三子尽管没有功名,但尽心教导儿子,最后儿子也中进士。从李氏家族特别是李因培父子三代人的经历来看,他们不但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气节,更有亚圣“大丈夫”和“浩然之气”的情怀。这种精神一直在李氏家族中得以传承,成为晋宁州科举家族留名青史的依据。因此,可以说李因培家族的人格,犹如“岁寒三友”的竹子一样,坚韧不拔,傲然挺立,虚怀若谷,伫立寒风。

第四种意象是“鸟”。“鸟”意象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是李商隐的“青鸟”,也可以是陶渊明的“羁鸟”,甚至还可以是古诗词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归鸟”。李治民在《送渭川胡同学选拔入监》中,表达了对朋友实现理想抱负的激励与赞许,“南国有灵鸟,雌伏三十年。一朝健翮成,奋起昆池边。风云足下生,直上负青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把朋友比作南国的灵鸟,为了理想多年如一日,甘于寂寞,最后,直上青天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李翿在《江村夕眺》中写道:“长薄江村边,鸣蝉一路幽。夕阳留去鸟,古渡识归舟”。把江村、鸣蝉、夕阳、去鸟、古渡、归舟几种景物归纳了来写,有马致远秋思之意境,同时又通过去鸟的意象表达了漂泊的情怀,既具有历史沧桑感也具有时代现实性。在《塞上曲》中:“关外笳吹寒,天山雪飞早。可怜陇头人,偏卧陇头草。寒云断人行,边月照人老。谁报少妇知,日望南飞鸟。”通过关外、天山、戍人、寒云、边月、少妇、飞鸟,写出了千古的游子思妇之情。大漠塞外、戍卒边士千古永恒的主题,在李翿写来,又具有知识分子远戍边疆、空空守望、期盼君恩的感情。在《雪夜怀旧》中:“薄暮鸟飞急,朔风江上寒。长沙云色暗,断壁水声残。渔子船初泊,樵人酒未阑。剡溪空放棹,谁复问袁安。”通过薄暮的飞鸟、江上的寒风凸显自然天气的恶劣和人在旅途的艰辛。鸟的意象在这里是孤独、无奈、单薄、凄凉的,归鸟在寒风中,发出阵阵哀鸣,急于躲避、急于回归,有一种杜甫“登高”的悲秋之感。而最后通过剡溪雪夜访戴和袁安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三、李氏科举家族诗歌中的文化精神

晋宁州李氏家族一门三进士一举人,科举与仕途都是当时云南的望族,其家族诗歌代表着家族成员各自生活的时代,尽管各有各的诗风,但在精神上却是一脉相承的。通过《李氏诗存》可以看到李氏家族诗歌的文化精神。

第一,李氏家族成员科举成功后,都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具有一定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如乾隆十八年(1753年),李因培署刑部侍郎,兼顺天府尹。当时蝗灾兴起,李因培看到饿殍遍地、百姓流离失所,而官吏却尸位素餐,甚至中饱私囊,于是弹劾通永道王楷等,结果这些官吏都被削职,继任者不敢懈怠,兢兢业业,勤政爱民。这种精神在其诗歌中也有体现,如李因培《选庶吉士后述怀柬诸同志并寄同里友人六首(其二)》:“紫禁烟笼望里开,珠光剑气烛银台。久知姑射餐风妙,也许东方索米来。万卷嫏嬛今可读,一天云锦正须裁。相逢狂客掀髯笑,不枉金龟换酒回。”这种选为庶吉士后的意气风发和壮志将酬的心情被写得活灵活现,不久以后,李因培果然受到重用,开始施展政治抱负。

第二,李氏家族在任职期间,都能忠君爱国、仗义执言,具有刚直不阿的清廉官风。如李因培在任顺天府尹期间处理官民纠纷,坚持公事公办,忠于君主忠于国家,认真履行官员的职责,拒绝金钱的贿赂,甚至不惧权势,弹劾涿州知州李钟俾亏欠仓谷,结果知州被按法律治罪。《新纂云南通志》中写道,李因培“乾隆二十一年,移调江苏。乾隆二十四年,迁内阁学士。学政任满,移调浙江。乾隆二十七年,任职又满,又移调江苏。皇上南巡,赋诗以赐。乾隆二十八年,授礼部侍郎,不久改为仓场侍郎,皆留督学。”从这些经历中可以看出,李因培确实是因为恪尽职守,敢于直言,才得到了乾隆和朝中大臣的肯定。

第三,李氏科举家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追求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孟子》中所强调的“成仁取义”“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在李氏家族中得到体现。如《新纂云南通志》中说:“李因培明习经史,才高而性刚,所至气凌人上,然能折节下士。为学政时,所识拔多是江南才俊。又好表章气节忠烈,如宋代名臣朱长文、韩世忠、文天祥等。于诸臣中,独负时望。”事实上,不仅李因培是耿直的大臣,其父李治民亦为官清廉,忠于职守。其子其孙亦受到家学家训的教导,自觉履行君子的风范。故李因培出事后“家徒四壁立,吴中士民感李因培品德,葬于吴下九龙坞,为位以哭之”。李翊《玉兰》一诗写道:“仙姿漫比蓝田玉,幽馥还分楚畹兰。应为春华多藻饰,故留本色与人看。”这实际上寄托着呼唤理想人格而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

第四,追求理想与回归乡梓的“仕”与“隐”之矛盾。李氏科举家族有着积极入世,追求功名施展抱负的一面,这一点在几代人的诗中都有体现。如李治民“人为子孙计,殷勤但畏贫。几见清白吏,后世或不振。雄飞君且去,勿忘雌伏人”,表达了他施展抱负的愿望和对于那些求田问舍之人的批判。李因培的“相逢狂客掀髯笑,不枉金龟换酒回”,体现了他的踌躇满志。但当时的官场亦有黑暗的一面,在经历了官场风雨后,他们表现了对于浇漓世风的无奈和不如归去的渴盼。如李治民的“平添无限恨,今夜是七夕。妾命本来薄,君缘何太浅”,通过男女关系——“君”与“妾”暗示了官场的无奈与被遗弃的辛酸。李翊的“怅望南宁家万里,柴门何日启松筠”,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不如归去”之感。

四、形成李氏科举家族及诗歌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李氏科举家族诗歌创作内容繁复,风格多样,各有特色亦较具有地方家族文学的代表性,其产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环境和清王朝对云南加紧开发治理的大趋势,其时代意义在于:

第一,清代中期以后云南儒学与教育的发达。元代时期,地处偏远的云南尚不十分开化,自明以后,中央王朝加强了对云南贵州等边疆地区的统治与开发。明代时期,就在云南加大设学力度,到了清代,清王朝继续把明朝的治理与政策推向深入,康熙乾隆又是深谙儒家文化的明君,他们为巩固统治,加快了满汉一体化的进程,所以儒学的设置与兴盛是全国性的,云南更不例外,云南府就有多种形式的官学与私学,如书院、府学、州学、县学等,还有社学、义学及数不清的私塾,晋宁州距离省城昆明很近,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清代中期晋宁的教育亦非常发达。教育与科举相互促进,因此,晋宁产生了几个大的科举家族并不奇怪,如另一个科举家族唐氏家族,亦产生于晋宁,与李因培科举家族的产生条件基本一样。

第二,乾隆时期基本清明的政治环境。清代统治云南后,休养生息,经过几代人的治理,云南的经济与文化开始走向繁荣。乾隆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开明,云南不少地方也受到了边远小省政策的照顾,如对于五贡的优待,当时在云南的几个总督巡抚相对清廉,官场较为稳定,军队继明朝政策实行卫所制,滇中一带动乱较少。另外,云南矿业盐业发达,经济较为繁荣,人口较少,很多地区老百姓的温饱没有问题,教育政策较有持续性。

第三,晋宁州自明以来形成的学风。明代以后,为加强文化统治,洪武年间便在云南开科设学,并开始了大量的移民。有明一代,云南的向学之风便已开始炽烈,清代统一云南后,更加强了对云南的文治武功。晋宁州在明代便出现过七十几位举人进士,而清代到乾隆中期,便已远远大于整个明朝的人数,特别是科举望族的激励,使距离昆明不远而隶属于云南府的晋宁州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李氏科举家族在清代晋宁州包括云南省是比较有名的,他们家族科举的成就激励了几代人,很多人跻身科举后不管成功与否,都促进了当时当地的学风。李氏家族是明清云南科举家族的一个重要代表,影响了别的家族,当然他们也受了其他望族的影响,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李氏家族一门四进士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晋宁乃至于云南的学风,鼓舞了读书人科考的热情,有利于维护边疆社会的稳定。

其次,科举家族的出身,特别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使他们几代人具有自豪感与约束力,为家族荣誉计,高中科举后,他们恪尽职守,为民请命,注意培养教育家族其他成员,有利于形成清廉的官风。

最后,李氏家族诗文集等作品推动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有利于改进文风,务实为民。为民请命、敢于担当成为李氏家族的使命意识。

李因培家族在清代中期的科举成就是非常大的,李氏家族的很多人也是很有威望的,在那个时代,他们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参加科举考试,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学、文风的发展和学风的改变,成为云南历史上重要家族,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李浩. 李氏诗存合刊[M]//丛书集成续编第117册.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2] 龙云,卢汉.监修.周钟岳,等.纂.新纂云南通志(卷八)[M].江燕,文明元,王珏.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 熊士鹏. 李氏诗存合刊·叙[M]// 丛书集成续编第117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4] 李浩. 李氏诗存合刊·稜翁诗钞(卷二)[M]// 丛书集成续编第117册.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责任编辑 田景春)

The Poems of Li Yinpei Family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Yunnan Jinning Prefec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LIU Ming-kun
(College of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There are three Jinshi and one Juren in Li Yinpei family, a typical imperial examination family, in Yunnan Jinning prefec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His family has lasted for over several hundreds years, having great infl uence on encouraging a good style of study. In the family, Li Zhiming, Li Yinpei, Li Yi, Li Hong, and Li Dao each write a book of poems. Later Li Hao, the son of Li Dao, integrates fi ve books into one and publishes it entitled Li's Poems. The poems written by fi ve poets with their individu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 contents refl ect the thoughts of the times and family members, and many things about Li's family and Yunnan during Qianlong's governance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can be known from Li's Poems, so it has important historic and literature value.

Li Yinpei famil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poetry

I207.227

A

1674-9200(2015)02-0074-05

2015 - 03 - 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基金项目“明清云南科举文献整理及研究”(13XJA751004)。

刘明坤,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晋宁李氏科举
猪李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景观(二)
晋宁区总工会:开展“职工书屋”授牌赠书活动
文言文练习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李氏朝鲜对明事大关系确立的历史考察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