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2015-03-20余丹娜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20期
关键词:卫生系统卫生行政

摘要:现阶段我市卫生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弊端,对于这些弊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的对其进行剖析,寻找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背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后果,并认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对我市卫生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市卫生系统包括行政单位局机关及下属各子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2012)21号文颁发自2014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建立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使卫生系统的内部控制目标真正得以实现。现阶段卫生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对这些问题进行脚踏实地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这样才能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提高整体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一、现阶段我市卫生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认知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性实施负责。笔者对20家单位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5%的单位负责人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性实施负责,50%的单位负责人认为交给分管财务的副职去负责就行了,还有15%的单位负责人来自基层医疗机构不知道内部控制是怎么一回事。作为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二)没有真正设置内控部门,内控工作流于形式

单位应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负责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问卷结果显示都没有单设专门的内部控制职能部门,都是将财务部门设为牵头部门。实质上只是相关人员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并将此工作挂靠给财务部门,没有真正设立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没有在单位内部全面学习内部控制规范。由于内部控制这项工作不能产生经济利益,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认识,对内部控制态度不严谨,使得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内控工作流于形式。

(三)风险评估程序不健全,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不到位

卫生系统内部控制目标设定除了经济业务层面的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六大块外还应根据行业特有的职能所承担的风险来分析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方法。例如作为政府公共部门承担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医疗保障的重要公共职能,每年政府都要向基层医疗机构购买十三项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不同的区域购买价格不等。我市去年的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是35元,全市人口数25.8万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经费903万元。作为内部控制部门需要对经费的拨付、使用、财务记账以及提供公卫服务的质量等诸多风险点进行分析,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风险控制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目标。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措施欠缺。首先对决策执行的追踪问效机制不健全,每项决策制定的初衷往往是好的,由于在执行过程中没有对其执行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追踪,造成决策走过场而失去权威性。其次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没有执行轮岗制度,没有确定轮岗周期。再次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经济活动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

(四)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是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完善并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通常指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目前就我市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现状而言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一般都由财务人员担任,没有单设内审部门没有将内审人员独立于财务工作。同时缺乏内部监督制度或者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内控工作的执行或者检查流于形式。比如说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内部审计,但是由于公立医院的管理工作都是根据经营者的领导展开的,限制了内部稽查的范围,从而导致稽查结果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二、加强我市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普及内控观念,更新管理理念

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内部控制知识,加强对内控的认知,同时开展全员学习的活动来提高大家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建立长期激励制度,这些举措可以构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提高对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认知,端正对内控的态度。只有严谨地对待内控制度,才能各尽其职,避免内控工作流于形式,丧失其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加深工作人员对内控工作的认知程度,才能使他们彻底改善之前错误的观念,使单位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对内控工作有统一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开展内控工作;也只有统一了对内控的认知,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切实有效的实施。单位领导者必须重视内控工作,积极地学习内控知识,通过自身的行动感染周围的工作人员,使他们积极、谨慎的对待内控工作。同时领导人应该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根据本单位的自身情况、内控范围以及内控目标制定内控制度。通过内控制度的实施,适当的增加工作压力,使工作人员谨慎的对待内控工作,从而尽到各自的职责。

(二)加强内部控制控制措施建设

加强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措施建设,设立决策追踪问效机制,对决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效率和效果进行追踪,让决策不再是走过场从而不再失去权威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对本单位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执行轮岗制度,确定轮岗周期,将职业道德修养与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任用工作人员的重要标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和消除人为操作的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业务层面的内控控制措施建设不仅仅限于财务会计方面,应该涵盖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主要经济活动。对业务层面的内控控制控制措施不断地进行调整,制定符合单位自身情况的控制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以及权限,使内控制度覆盖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当中,建立科学、完整的控制系统,保证内控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设立风险评估机制,因地制宜设置风险控制方法

卫生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对风险的评估,可以有效地预防潜在的风险、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就当下的医患关系而言,若患者不信任某医院的专业性以及责任心,该医院就会面临重大的危机公关。若不及时对医患不信任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及时传递事件的真相,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则很有可能导致全社会信任的流失,进而使整个卫生行政事业单位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及时对风险进行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应当因地制宜并结合行业特点设置风险控制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切实做好不相容的岗位相互分离,加强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认真做好预算控制、财产

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以及信息内部公开等具体控制方法。

(四)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内控评价机制是约束与激励工作人员的重要基础。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一套内控评价体系,结合内控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及时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控制度的设计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鼓励大家提出改进的意见,通过群体的智慧,逐步对内控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内控制度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对单位各部门开展内控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对相应时期的工作作出定性、定量的评价,在做出综合评价后,将测评结果作为薪水、职位晋升等参考依据,使工作人员感到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地改变自己,认真对待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者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确保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方法、范围和频率最少一年一次。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当下内控制度的许多弊端。为积极响应全国深化改革,在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上也绝不能放松。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改变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知,认真构建风险评价体系以及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从而使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进步,以有效地提升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竞争力,实现其远大的战略目标。

猜你喜欢

卫生系统卫生行政
行政学人
卫生系统韧性建设的研究进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卫生歌
第三届中以大规模灾难事件卫生系统防范与应对研讨会在新疆成功举办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讲卫生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第二届全球卫生系统研究全球研讨会在北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