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与人际因素关系的研究现状

2015-03-20付佳丽娄凤兰

护理研究 2015年13期
关键词:韧性效能师生关系

付佳丽,娄凤兰

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在于消极心理学,例如如何识别以及治疗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但并未为改善人类的心理健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而80年代之后,我们迎来了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TalBen Shahar博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的公开课程,课程主要传递的信息是将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积极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结合,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促进心理学的真正进步和发展。而有关心理资本的研究还不完善,但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心理资本值得关注。

1 心理资本的提出、概念和结构

心理资本是20世纪末被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首次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于1942年提出,它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力量,是促进个体成长与行为绩效提升的积极心理资源。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基于Hobfoll的心理资源理论[1],该理论认为一些心理概念可以因其成为范畴更大的潜在因素的指标或部分而得到更好的理解。也就是说,一些心理因素可以归纳为一个更高级别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于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心理资本类状态论由Avolio等[2]在2006年提出,他们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系列既具有状态性又具备特质性的类状态积极心理要素的综合。心理资本的类状态特性表明心理资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使得它可以被测量。同时,心理资本又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对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和管理,相关研究列举了心理资本可以在组织内被提升的方法和实例[3]。目前较为接受的心理资本的4个维度包括希望、乐观、自我效能、心理韧性。希望(hope)是一种基于感到拥有目标导向能力(agency)和计划实现目标途径(pathway)能力的积极状态[4]。对于乐观(optimism)的定义,Seligman[5]应用归因理论中解释风格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乐观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持续的和整体的,悲观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暂时的和局部的。自我效能(efficiency)是指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够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6]。心理韧性(resilience)被定义为能够接受现实,对于生活是有意义的有坚定信念,有对于重大改变的异常适应能力[7]。

2 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研究

当前,心理资本的研究集中在组织行为领域,教育领域也有涉及。关注的相关因素前者为环境、主观幸福感、创造性表现、工作绩效、职业压力等;后者为问题解决能力、领导力、学业表现、学业压力等。

李颖玲等[8]的综述中指出,支持性组织氛围、生活经历、自我强化和工作挑战可能是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而在郝明亮[9]探究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对心理资本的预测作用的研究中,员工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所在企业的性质对员工心理资本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而员工年龄的影响显著,50岁以上员工的总体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其他年龄段员工。另有研究论述了身心健康方面,比如良好的身体、平稳的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信水平和乐观水平,使其对未来能够充满希望;良好的婚姻关系、亲戚关系可以促使个体坚韧和希望提升。并且Luthans提出心理资本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环境中更加为人所看重。

而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之所以分布较为零散,是因为影响心理资本形成的因素很多,存在类型、层面、程度上的差异,并且各因素之间可能的交互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研究难度较大。

关于心理资本的结果变量,涉及的主要有工作绩效和态度性结果,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缺勤行为、真诚领导、组织公民行为等[8]。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涉及较多的有主效应模型,即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具有直接效应且独立于其他因素。同时调节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也越来越受重视。而对于心理资本,其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之间的作用方式,还有待于开发出动态效应模型来解释。

3 心理资本与人际因素的关系

多项研究得出环境因素可能是心理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为此,以环境因素中的人际关系因素为切入点,对相关的人际关系因素与心理资本各维度的相关分析研究进行分类整理,提出人际因素包括依恋、家庭功能、师生关系。

3.1 心理资本与依恋的关系 依恋是指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的研究是从Bowlby最早提出的婴儿与父母的依恋理论开始的。后来,Bowlby于后期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尽管依恋行为在童年早期特别显著,但是在人类“从摇篮直到坟墓”的一生体验中都存在依恋。于是依恋扩展到了成人领域。依恋风格是指由期望、需要、情感、情感调节策略以及先天的依恋行为系统与特殊的依恋经验相互作用产生的社会行为的系统模式[10]。目前较多应用的两种依恋风格类型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焦虑维度反映一个人对他人拒绝或抛弃担心的程度,回避维度反映一个人保持与他人情感上的距离和独立的程度。而安全型依恋则在两个维度的得分均较低。

研究显示,大学新生希望在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显著[11]。由此可见,依恋可以通过希望作用于主观幸福感。具有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在对他人能力正确认识和利用的基础上形成有益的社会关系。再加之希望,就能让这类人对周围环境有一个积极的认识[12],从而也就增强了安全型依恋的积极作用。安全型依恋与希望的关系在Simmons等[13]的研究中也被证实。田青平等[14]的研究表明,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乐观主义得分上显著不同,依恋回避得分与乐观主义呈负相关。而Lavy等[15]也认为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特质如乐观、希望、热情、爱能够中介依恋不安全性与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芦炎等[16]研究初中生抑郁与依恋、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得出,与父亲或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抑郁的结果。而关于不同类型的效能,赵玉娟[17]的研究认为大学生焦虑因子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存在负相关,依恋风格能有效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可见依恋与自我效能中的职业决策方面关系密切。另外,亲子关系对于饮食控制自我效能也有直接影响[18]。在大学生群体中,依恋两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19]。

有关心理韧性的综述综合分析了从实验动物到人类,从心理到生理的研究结果,得出组成心理韧性的3个成分包括安全型依恋、积极情绪体验、有生活目标[20]。由此可以看出,依恋与心理韧性的关系非同一般。同样,Annemiek-Karreman等[21]的研究指出,安全型依恋与高心理韧性相关。另外,Barley等[22]的研究显示,在英国白宫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人面对低的教育程度带给他们的不利时的心理韧性是与依恋有关的,那些不是焦虑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心理韧性,并且能够升职到较高的职位。

Hobfoll的心理资源理论表示,一些简单的心理概念能够归纳出一个更高级别的概念,从而更好地发挥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从依恋与心理资本4个维度的直接关系,还是依恋通过这些维度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负性情绪、健康、行为控制等的间接作用方面来看,依恋与心理资本的4个维度关系密切,依恋与心理资本本身很可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2 心理资本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家庭功能用家庭完成的任务来定义是指家庭系统要能够胜任满足个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Houston[23]指出,好的家庭功能与积极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包括希望是相关的。此外,Seda等[24]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功能对于乐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且他预测乐观也会反过来促使家庭功能的日益完善。而以杭州、苏州和无锡352名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家庭因素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的研究发现:来自农村/城市、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父母温暖理解、母亲过于干涉保护等因素与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而母亲温暖理解、家庭经济状况、来自农村/城市、母亲惩罚严厉对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5]。这些研究因素的大部分都包含在家庭功能范畴之内,表明家庭功能能够预测自我效能水平。在家庭功能对于从婴儿期到学龄期心理韧性影响的纵向研究中,婴儿在一岁半时的家庭因素对于其8岁时的心理韧性和适应有显著的解释作用[26]。在家庭功能对于贫困地区青少年心理韧性影响的研究中,家庭功能大部分维度对于心理韧性有显著的主效应[27]。总之,基于Hobfoll的心理资源理论以及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家庭功能与心理资本的4个维度及其本身关系密切。

3.3 心理资本与师生关系的关系 关于心理资本与师生关系的研究,较多涉及的是学生的硕士研究生阶段。有文献指出,导师采取辱虐型指导方式会破坏其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关系,继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28]。在曲崴[29]的研究中,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回避性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对于师生关系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一篇研究学术韧性(学术韧性即学生能够成功应对学校正常生活中的学术挫折和挑战的能力,是一项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的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能够对学术韧性产生预测作用[30]。而本研究中心理资本的心理韧性维度的范畴显然比学术韧性要更为广泛。当前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师生关系对于希望和乐观的影响,但师生关系如若对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那么它与希望和乐观是否也存在相关呢?这是在将来的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研究表明从导师的角度,可以把研究生师生关系类型概括为放羊型、保姆型以及雇佣型等;从导师与研究生二者的角度,可以概括为老板员工型、良师益友型、家长子女型以及合作共事型等。由此可见,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大多包括了老板雇员型分类,可以推测研究生生活、工作、学习的氛围与在企业环境中工作的职员有相同的方面。在关于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心理资本的关系中,研究者表明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能够预测员工心理资本的发展[31]。根据班杜拉1997年的社会认知理论,良好的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社会信念、支持和情感激励,这些重要的社会学习机制能够帮助员工建立自我效能信念,丰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用来抵御危险因素的心理韧性,提供更多的保持希望的方法。由此推想,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也可能通过此种作用机制对研究生心理资本起到一定的作用。

所以,基于Hobfoll的心理资源理论以及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生师生关系与心理资本关系密切。

4 小结

经对心理资本的提出、概念、结构进行简单的梳理,并且对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类和总结,再对心理资本与人际因素的关系进行初步介绍。但有关依恋、家庭功能、师生关系是否可以作为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还不得而知,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再者,人际因素比较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希望今后在教育领域有关心理资本的研究能够更多地考虑到人际因素的作用。

[1]Hobfoll S.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nd adaptation[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2,6:307-324.

[2]Avolio BJ,Luthans R.The high impact leader:Moments matter in accelerating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M].New York:McGraw Hill,2006:28.

[3]Luthans F,Luthans KW,Luthans B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4]Rick SC,Irving LM,Anderson SA.Hope and health:Measuring the will and the ways[M]//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The health perspective.Elmsford,NY:Pergamon,1991:285-305.

[5]Seligman Martin EP.Authentic happiness[M].New York:Free Press,2002:1.

[6]Stajkovic AD,Luthans F.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efficacy:Going beyond traditional motivational and behavioral approache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8,26(4):62-74.

[7]Coutu DL.How resilience work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5):46-55.

[8]李颖玲,朱锦鸿.心理资本理论研究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8):203-208.

[9]郝明亮.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93-95.

[10]Shaver PR,Mikulincer M.Attachment-related psychodynamics[J].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2002,4:133-161.

[11]王世英.大学新生希望及其在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间的作用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1.

[12]Bret LS,Janaki G,Devra LN,etal.Secure attachment:Iimplications for hope,trust,burnout,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9,30:233-247.

[13]Simmons BL,Nelson DL,Quick JC.Health for the hopeful:A study of attachment behavior in home healthcare nur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03,10:361-375.

[14]田青平,李楠楠,李海兰,等.护士的依恋类型和生活取向对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8):733-735.

[15]Lavy S,Littman OH.All you need is love?Strengths mediate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7):1050-1055.

[16]芦炎,张月娟.初中生抑郁与依恋、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55-59;87.

[17]赵玉娟.大学生依恋风格、适应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1.

[18]Bahrami F,Kelishadi R,Jafari N.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obesity with the quality of parental-child attachment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J].Acta Paediatr,2013,102(7):e321-e324.

[19]曹佳佳,曾天德.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4):147-149.

[20]Rutten BPF,Hammels C,Geschwind N,etal.Resilience in mental health:Linking psycholog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s[J].Acta Psychiatr Scand,2013,128:3-20.

[21]Annemiek-Karreman Ad J.Vingerhoets JM.Attachment and well-be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resilience[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2,53:821-826.

[22]Barley M,Head J,Stansfeid S.Is attachment style a source of resilience against health inequalities at work?[J].Social Science& Medicine,2007,64(4):765-775.

[23]Houston R.Individuals’hope and family functions[D].Texas: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2006:1.

[24]Seda SZ,David N,Joseph W,etal.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iation,family coping skills,and family functioning with optimism in College-Age students[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10,32(3):238-256.

[25]李晓娟,白羽.家庭因素对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J].大家,2010(21):62.

[26]Kristin SM,Margot P.The impact of temperament factors and family functioning on resilience processes from infancy to school age[J].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3(4):357-387.

[27]Barcelata B,Villasenor M,Granados A.Family functioning,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adolescent resilience in poverty condition[J].Neuropsychiatriedel de Ⅰ’Enfance et de Ⅰ’Adolescence,2012,60(5):s195.

[28]刘军,廖振宇,高中华,等.高校导师辱虐型指导方式对研究生自我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6):839-846;861.

[29]曲崴.初中生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适应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

[30]Martin AJ,Marsh HW.Academic buoyancy: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everyday academic resilience[J].J Sch Psychol,2008,46(1):53-83.

[31]Story Joana SP,Youssef CM,Luthans F,etal.Contagion effect of global leaders'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followers:Does distance and quality of relationship matter?[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3,24(13):2534-2553.

猜你喜欢

韧性效能师生关系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