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研究:一个国内文献综述

2015-03-20张飘洋秦放鸣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6期
关键词:中亚国家文献综述中国

张飘洋,秦放鸣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研究:一个国内文献综述

张飘洋,秦放鸣*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带来重大契机,农业合作将成为双方务实合作的新亮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农业合作现状、模式、前景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该研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农业技术合作问题、农业合作融资问题、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收敛性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文献综述

中亚国家(该研究中亚国家指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自1992年与中国建交以来,尤其是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不断展开。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国家,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中亚大部分国家广泛响应与支持。2014年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成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2015年哈萨克斯坦获准加入WTO,可以预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将更加密切,合作层次将进一步提高,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扩展。中亚国家不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土地资源和物种资源,中国与中亚国家由能源领域合作逐渐向农业领域合作拓展,中亚国家的土地密集型农业优势与中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优势形成互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展现出巨大潜力,日益成为经贸合作中的新亮点,得到国内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1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现状分析

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实施发展成员国间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共同项目。2009年农业合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SCO)经贸合作中交流活跃的领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农产品贸易现状、农业项目合作和制约因素方面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现状。

1.1农产品贸易现状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曹守峰等[1]对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特征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指出中亚国家整体农产品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哈萨克斯坦贸易占比约达50%,且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农产品竞争优势方面,分析了各国较强优势的农产品和较弱优势的农产品,相对来说,哈萨克斯坦在动物产品方面竞争优势较弱,其他国家在食用蔬菜、水果和棉花产品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计算出的中亚5国产品相似性指数差异较大,说明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竞争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齐晓辉等[2]、陈俭等[3]指出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以基于产品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为主。王丝丝等[4]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逆差的来源国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农产品贸易有时逆差有时顺差,只有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在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中国新疆有17个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超过3 000 km的边界线上,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有7个边境口岸,与吉尔吉斯斯坦有2个边境口岸,与塔吉克斯坦有1个边境口岸,口岸建设加强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虽然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贸易渠道不断拓宽,但是中国新疆对其的农产品贸易水平不高、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产品附加值低[5]。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从以理论分析为主逐渐转向基于回归分析、引力模型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等的实证分析上来,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李豫新等[6]、王云风等[7]基于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指出经济规模GDP、人口规模和属于WTO成员国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地理距离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人均GDP差异的扩大具有消极作用,且SCO的区域合作机制未在农产品贸易上充分发挥作用。金晓蕊等[8]基于贸易引力模型认为减少距离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阻碍,需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接壤的有利条件。张晓倩等[9]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上合组织国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国GDP、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入WTO和SCO对中国与SCO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有促进作用。胡颖[10]利用CMS模型分析中哈农产品贸易增长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具体农产品竞争力偏低,应通过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增加科技投入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龚新蜀等[11]基于CMS模型分析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波动因素,认为结构效应是主导因素,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对其产生制约,建议中国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比例,提高农产品出口附加值,努力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1.2农业项目合作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取得了许多的积极成果。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联合防治蝗虫灾害,并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立了番茄加工厂和番茄种植基地。中方企业农业科技示范中心落户塔吉克斯坦,进行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普及工作。中乌、中塔成立了农业合作机制,成为指导规划双方农业合作的良好平台。中国新疆从中亚国家引进了急需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从哈萨克斯坦引进小麦品种,为中国新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出贡献,通过引进的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研制出现代生物技术产品,已经推向全国;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了赤眼蜂工厂化繁殖技术[12]。吴奇峰等[13]考察了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发展状况,考察期间与吉国列格斯宾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中吉现代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中心”,联合成立“中吉农机合作服务公司”,合作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及制种基地”和“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区”。

1.3农业合作制约因素2008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14]赴中亚考察,发现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主要是民间自由交往和企业的自发运作,农产品贸易发展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国家之间的经济沟通机制;二是尚未签订国家层面的农业合作、经济贸易与投资协定;三是目前中国尚未制定针对农产品贸易特点的专项出口促进政策。孙加力[15]认为政府对外向型农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对中亚国家农业市场和政策缺乏了解、出口的农产品初级产品多,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加工品少,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加林·巴班等[16]、李红等[17]指出中国新疆面向中亚的物流企业通常规模小,物流成本高,运输设备落后,中国新疆的批发市场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发挥进出口农产品物流集散方面的功能。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等[18]认为中国对中亚国家当地的市场需求信息了解滞后,出口企业缺乏实力,中亚国家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通关软环境规范运行程度低,缺乏争端裁定和解决机制。加林·巴班等[19]认为中国新疆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难融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中亚国家市场需求不协调、出口的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中国新疆农产品“走进”中亚国家。

2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模式探讨

2.1农产品物流合作模式 李红等[17]通过对中国新疆物流企业调查,发现中国新疆农产品国际物流模式有一定规模效应,但人才匮乏,缺乏农产品信息平台,主要分为:不利于管理的物流园区主导型物流模式;因临近哈萨克斯坦口岸受益的仓储基地主导型的物流模式;被具有一定实力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采用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主导型物流模式;靠赚取代理费和运费,利润空间较为受限的国际物流公司主导型物流模式;物流成本较低,物流运作效率较高的口岸主导型物流模式。宋耀辉等[20]认为中国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能参考已有的模式,而应综合考虑本身发展状况,进行模式创新,构建适宜的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物流合作模式。

2.2农产品贸易合作模式 刘英杰等[21]对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优势和基础进行分分析,建议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应建立全方位的多元化农业合作模式。陈俭等[22]实证分析了2001~2012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模式,发现双边农产品贸易模式不健康,存在很大改进空间。陈俭等[3]对目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双方贸易模式以基于产品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模式近几年来有所发展。丰华[23]提出在农产品差异化战略上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加强农产品贸易交流是提升中国与中亚5国的农产品贸易模式的路径。

3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

3.1农业合作前景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刘新宇[24]基于中亚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和中国拥有资金和先进技术各自的优势、紧邻的地缘优势,随着双方全面开展农业合作的条件日趋成熟,认为互利共赢的农业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务实合作的新亮点。姜晔[2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重大契机,利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等基础设施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等资金融通平台将在贸易、投资、技术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合作。张芸等[26]同样建议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贸易、投资和技术这些重点领域的农业合作,制定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及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SCO等双边机制,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

3.2推动农业合作的建议国内学者基于中国(新疆)目前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现状提出了推动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许多建议。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27]分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互补性,提出中国新疆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与中亚国家展开合作,注重加强品种改良和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合作,加强政府与企业层面的农业合作。马惠兰等[5]建议中国新疆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对中亚国家信息分析。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等[18]提出中国应及时摸清中亚国家市场需求,加强农产品出口的通关制度建设,简化透明通关程序,开通绿色通道,加快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傅琳[28]就目前中国仅个别省份中国新疆和海南省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农业合作协议,建议中国与中亚国家就国家层面应建立长效的农业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农业协调服务,制定合理的农业合作规划和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王丝丝等[4]提出应创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模式,积极推进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促进作用。

4评述与研究展望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学者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从分析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出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历年数据、比较历年进出口农产品结构等方面来阐述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现状,从口岸建设基础设施、制度及便利化等方面分析双方农业合作的制约因素。在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随着2014年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许多学者论述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农业合作的重大机遇。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研究呈现两条规律:一是研究视角的转变,从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方面开始转向农业市场投资和技术方面的合作;二是研究方法的转变,从定性的理论分析逐渐转向基于回归分析、贸易引力模型和CMS模型等的定量分析,测算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主要影响因素和潜力。

随着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加入WTO,中亚国家的对外开放度逐渐提高,其经济数据相对较易获取。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和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以下几个领域有待深入开展研究:

(1)农业技术合作问题。2012年中国农业部发布《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建立海外农业科技示范中心,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目前中国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主要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业科技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将重点突破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探索现代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但目前只有少数研究学者分析中国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问题,杨易等[29]系统深入研究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国际合作问题。竹效民[30]分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在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领域的技术合作现状与前景。中国与中亚国家将深化农业技术合作,急需学者研究国际农业技术合作经验,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发展现状,探讨农业科技合作方式、途径等。

(2)农业合作融资问题。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中国在资金方面相对具有良好的优势,如何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融资平台更好开发中亚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解决与中亚国家在仓储、物流、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合作的龙头企业融资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收敛性问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指标和计算方法日趋成熟,国内研究学者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考察中国省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收敛性,如高帆[31]研究了中国31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发展将日益倚重农业TFP的提高,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和收敛性问题的相关报道。

参考文献

[1] 曹守峰,张姣.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特征及贸易竞争性[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6):29-34.

[2] 齐晓辉,刘亿.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J].世界农业,2015(7):29-34,59.

[3] 陈俭,陈果果,布娲鹣·阿布拉.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4):107-112,122.

[4] 王丝丝,陈生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6):62-65.

[5] 马惠兰,贾改凤,曹守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主要农产品贸易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11):26-31.

[6] 李豫新,李婷.基于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2):27-34.

[7] 王云风,孟硕.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开拓中亚农产品市场潜力的分析: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为例[J].世界农业,2012(4):66-69.

[8] 金晓蕊,张正河.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独联体的农产品进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58-3159,3162.

[9] 张晓倩,龚新蜀.上合组织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5(1):28-38.

[10] 胡颖.从中哈农产品贸易现状看提高竞争力的迫切性:兼论提高新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中国经济问题,2009(1):59-63.

[11] 龚新蜀,张晓倩,张瑞华.基于CMS模型的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波动因素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201-206.

[12] 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优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0(1):39-43.

[13] 吴奇峰,战勇,王吉亮,等.吉尔吉斯斯坦农业考察报告[J].新疆农垦科技,2015(7):77-80.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赴中亚农产品市场考察团,关锐捷,王平生.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市场考察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8(4):99-103.

[15] 孙加力.新疆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824-12826.

[16] 加林·巴班,努尔兰别克·哈巴斯.面向中亚市场新疆农产品外贸物流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S1):42-44,80.

[17] 李红,张庆平,尤立杰.面向中亚国家的中国新疆农产品物流模式探讨[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2):48-53.

[18] 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李婷,潘浩.面向中亚的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亚太经济,2014(5):101-105.

[19] 加林·巴班,努尔兰别克·哈巴斯.新疆农产品面向中亚市场“走出去”的动因、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建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5):92-98.

[20] 宋耀辉,马惠兰,李学军.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向西发展”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112-115.

[21] 刘英杰,马惠兰.中亚国家与中国新疆农业合作模式及途径探讨[J].世界农业,2010(4):9-12.

[22] 陈俭,布娲鹣·阿布拉,陈彤.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4):78-89.

[23] 丰华.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探究[J].价格月刊,2015(7):38-40.

[24] 刘新宇.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有望成亮点[N/OL].经济日报,2013-06-07.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JRB201306070040&DbName=CCND2013.

[25] 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姜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前景[N/OL].农民日报,2015-05-23.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NMRB201505230033&DbName=CCND2015.

[26] 张芸,杨光,杨阳.“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J].国际经济合作,2015(1):31-34.

[27] 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及互补性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9):36-38.

[28] 傅琳.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及中哈农业合作探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5(5):74-82.

[29] 杨易,于敏,姜明伦.从农业国际合作视角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75-79.

[30] 竹效民.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现状与展望[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4):14-16.

[31] 高帆.我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5):3-19,53.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A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ZHANG Piao-yang, QIN Fang-ming*(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JU, Urumqi, Xinjiang 830046)

Abstract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rings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will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pragmatic co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scholars study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pattern, the prosp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The literature was reviewed, it was put forward that agricultur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financing problems,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differences and convergence of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China;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Literature review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简介张飘洋(1981-),女,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和能源经济学。*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亚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L059);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新疆大学-清华大学中亚发展研究中心招标项目(ZYYJ2014B1)。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6-321-03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文献综述中国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