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以《雾都孤儿》为例

2015-03-20

电影评介 2015年24期
关键词:雾都孤儿雾都狄更斯

杨 莎

《雾都孤儿》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下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奴役和压迫。作者狄更斯利用其自身深邃的思想和亲身经历,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进行有力的抨击和批判,而且作者通过对犹太人的形象描述,来表达对资本主义虚伪与罪恶的揭露。后被改编成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其中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电影《雾都孤儿》剧照

一、 《雾都孤儿》电影中对人物的重新塑造

《雾都孤儿》的写作时代和电影创作时代不同,所以受时代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小说和电影中人物形象描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将小说中的文字搬到银屏中,通过对文字的改编,使原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使之更加符合当今时代人们对电影人物形象的感知与欣赏。

通过不同的人物分析,在小说和电影作品中,不同的角色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也是不同的。《雾都孤儿》这部电影作品对人物形象重塑的核心是对剧中犹太人形象的塑造。原著中犹太人——斐今主要以反派的形象进行塑造。在小说中作者仅仅在一小部分描述中提到斐今这个名字,其他部分均是以犹太人称谓,表达了作者对犹太民族的反感。而且原著中斐今将收养的孤儿培养成为自己赚钱的扒手,孤儿一旦失去利用价值,斐今便将其丢弃,原著中斐今阴险毒辣,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小说中对斐今邪恶的描述比较多,其中原著中有这样一句话:“哦呵!老犹太耸起肩膀说,并且扮了一个奇丑无比的鬼脸,把五官的位置全扯歪了。小说中通过对斐今形象特征的描述,来表达作者对犹太人的厌恶,其中“奇丑无比”和“五官扯歪”最能表现作者对邪恶势力的厌恶和不满。

但是在电影改编版本中,对斐今的描述是:其是为生活所迫才不得已进行扒窃。影片中对斐今外形的描述:身着土黄色犹太民族旧长袍,沧桑中充满了慈爱。而且在电影的描述中斐今收养孤儿为其扒窃,但是平时对这些孤儿很好。在影片的最后,斐今被关在监狱,他将藏匿赃款的地方告诉奥拉夫刚,让奥拉夫刚带上这些钱财自己逃命。而且影片中斐今比较在意收养的孤儿的性命,比如赛克斯把奥拉夫打伤后,斐今趁赛克斯不注意的时候偷偷为奥拉夫敷药疗伤;而且当南希举报后,警察赶到贼窝后,斐今也及时赶到贼窝帮助孩子们逃命;另外还有一件事:当赛克斯想杀南希时,斐今知道消息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南希,阻止赛克斯的行为。这些均表现出电影中斐今本性纯良,待人醇厚,是一个值得尊敬与爱戴的人物。小说和电影中斐今人物形象的重大变化,体现了不同问题对人物形象的描述。影片中斐今的人物性格进行较大的转换,实际上是对犹太人进行了形象的美化。通过影响力较大的电影形式将犹太人在人们心中的不良形象进行逆转。主要是因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力比较大,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犹太人长期存在的鄙视心态和恶劣形象,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的影响比较大。而原著是狄更斯不加掩饰的对犹太人鄙夷的一种描写,这种反差突出表现了文化作品和艺术形式受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历史环境的不同而有较大的不同。

二、 在电影作品中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化的影响

狄更斯在小说中通过对斐今的描述,表达了对犹太人的鄙视和反感,同时也反映出狄更斯对犹太人有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欧洲历史中,犹太人经常被驱逐,经历无数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欧洲人心中被排斥的对象。《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对人物形象的描述也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不能摆脱这种片面的种族偏见观。狄更斯对犹太种族的偏见体现在作品中,是对斐今人物形象的描述。所以在其小说作品中,只要是邪恶势力场景,一般将犹太人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角,因此在小说中,将斐今描述为一个阴险、邪恶、肮脏、残忍的人物,这种种族偏见在小说中体现得比较明显。《雾都孤儿》出版后25年,艾丽萨曾指责狄更斯的创作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偏向,狄更斯显然不会同意这一观点。狄更斯认为犹太人从古希腊时期就比较落后,被人们视为劣等民族,既然这样就有其存在的道理,他认为其在原著小说中将斐今描述为一个阴险狡诈、恶毒、令人痛恨的人物形象是由一定的事实根据的,是对当时种族性格的真实描述。但是,我们从狄更斯的创作历史中发现其一生接触的犹太人并不多,他对犹太人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当时欧洲大陆的反犹思想,他也受当时反犹思想的影响。犹太人在欧洲各民族心中均留下难以磨灭的恶劣形象,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和根源,这些民族形象与文学作品的刻意负面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2005年拍摄的《雾都孤儿》影视剧与原著小说相比,对犹太人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很大的区别。电影对斐今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颠覆了狄更斯小说中斐今的人物形象。导演创造性地将故事的讲述、互动与展示等融入画面,同时将全新的思想观念注入到影片中。电影中的斐今不再是邪恶、阴险的代表,而是将其描述为一个为生活所迫而行窃的人,它在行窃的过程中爱护流浪儿,并将其收为徒弟。影片中对人物形象的颠覆性重塑,表现了不同文化、时代和思想环境下人们观念的不同。实际上,我们反思历史,不难发现原著中作者选择斐今作为阴险毒辣、虐待儿童的形象代表,事实上是一种文化承袭,主要承袭于欧洲人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说明即便是狄更斯这样的大师也很难不受历史、文化思想的影响,所以,狄更斯所谓的写实也受当时种族歧视观念的影响。

三、 当代文化对小说及电影人物形象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性文化时代,很多文化主体均受当时社会文化思想和社会公平思想的影响,在多元文化中应该求同存异,主张所有社会主体享受公平、平等的权利。狄更斯曾经为人们对《雾都孤儿》的批判而辩护,他认为《雾都孤儿》是建立在自己亲身经历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是,在后殖民主义时期,社会话语权实际上是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基础之上。西方特权主义将世界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且将欧美作为独具特权意义的国家,而将其他地区作为蛮野、恐怖的象征;通过语言文字将世界分为一个二元化世界。在过去西方一般将其自身作为中心进行叙事,世界历史实施上是对西方历史的描述,他们认为西方作为中心可以对历史进行唯一的描述,而且他们将自己的规范作为唯一的准则在世界推行。从文艺复兴开始,犹太人就经受着种族歧视和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而现在的西方社会更加尊重对文化多元平等性的追求,所以对种族歧视地位的平衡追求也比较明显,西方国家从社会少数群体向种族群体要求被承认获得一种平等权利开始越来越受关注。《雾都孤儿》的导演——波兰斯的个人经历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演变的过程,他亲身感受到这种时代的变迁。波兰斯属于犹太人,他亲身经历了法国复兴的反犹活动,也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母亲在纳粹集中营被杀害,其童年生活比较悲惨,这些对其以后的电影创作有较大的影响。波兰斯童年生活可谓是一破三折,经历比较苦难,真实因为这种经历才能使波兰斯在创造《雾都孤儿》这部影片时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描述拿捏得当。影片创作过程中,波兰斯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就会痛哭流滴,这些痛苦的经历时常让他失声痛哭。他的电影播出后获得广泛赞誉,种族歧视话题成为当时热议话题之一,为种族歧视的消灭起到一定的大众宣传作用,其对《雾都孤儿》中犹太人民族形象的重塑,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平等观念的一种体现。而且作者在对《雾都孤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奥拉夫的形象塑像比较好,由于其在种族歧视历史潮流中的种种经历,对犹太人这一形象的重新塑造比较到位,同时也是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由、平等追求的一种具体表现。

电影作为文化艺术形式的一种能够较好地反映人物形象和社会文化形态,导演通过对原著小说的改编,重新塑造主人公人物形象,以此来表达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人们社会思想动向问题。本文通过对《雾都孤儿》电影与小说人物形象描述之间存在的不同,来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语境的变化,而且导演的作品重新塑造了犹太人的形成,对犹太人进行美化,表现了其对种族歧视的反击和对民族文化平等的认同,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当时霸权主义话语权的一种有力抨击,《雾都孤儿》这部影视作品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一次成功改编经历。

电影《雾都孤儿》海报

结语

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以及时代思想等有着紧密联系,这些因素均会对文学作品具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电影作为文学作品之一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改变后为文本中能够比较直接的反映出改编者所在时期历史情况、文化思想状况以及时代特点。我们通过对《雾都孤儿》这部文学作品与电影创作进行分析、比较,利用影片对原创小说中犹太人形象的重塑,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意图;发现影片导演对原著的再创造不仅反映了当今多元文化下的世界文化语境,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对种族歧视和民族文化平等的认同的一种社会思潮,影片是对西方帝国主义话语权霸权的一种有力抨击。

猜你喜欢

雾都孤儿雾都狄更斯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剧场 21 雾都战记(连载二)
雾都战记(连载四)
雾都战记(连载九)
《雾都孤儿》:绽放于陈旧中的光辉
电影《雾都孤儿》与文学原著的对比研究
论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雾都”伦敦如何走出霾阴影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