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证通融模式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探索

2015-03-18谢珊珊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执业资格人才服务

□谢珊珊 周 衡

英国教育学家纽曼曾这样说过:“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从高校成立以来,追溯到中世纪的高等教育,从那时起高等教育开始起步,后经历多个国家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转型,总体看来促成了当今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即培养专业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可随着全球经济化速度的加快,大学即高等教育的职责也从单一的“人才培养”发展成了兼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一体的功能体系。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高校培养目标中,培养专业的人才是高校的首要目标,因为人才是直接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最直接表现,作为第二大职能的科研工作则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而进行的前提条件。

一、双证通融模式下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然性

回望高校服务社会尤其是地方经济这一职能方面,与以往大学的精英教育不同,如今更多的高校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进行的是大众教育,人才的输出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故面对需求,教育的转型和人才结构的改变使得高校服务社会这一职能更需要被强化。

从湖北文理学院来看,目前社会对地方高校期盼是地方高校转型的首要因素,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多数产业的调整包括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也更实际。另外,在大方针的指引下,为了赶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体现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本质,无论是教育的主管部门,还是地方的行业、企业,以及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对大学高等教育的转型也达成一致共识,即人才服务社会不能空谈。所以,针对高校教育结构的调整上,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也是势在必行。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方面,早在西方国家的研究中就指出“服务应该是大学唯一的理想”的重要思想。在国外很多的高校发展过程中,他们始终认为高校输出人才的目的即服务社会,那么与此同时,产与学就应该结合起来。随后,产学合作理论应运而生,随着不断的发展,产、学、研进一步被提出。在日本,又将这一理论丰富成了产学官民的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转换,无论是社会、政府还是高校都对高校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双证通融模式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优越性

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中,中共中央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通融中的双证即是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这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制度,是针对以往传统教育的规范和有效调整。

我国从1992年起在建筑工程行业实施执业资格制度。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是对人才实践能力的一种考核。无独有偶,2010年6月,由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在天津大学举办了启动会。这一计划的使命宗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就在于人才培养方面,希望能向各行业输送高质量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这一计划的实施层次就是高校的工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因此,不难看出,执业资格制度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两者在对人才的需求方面是一致的,都旨在需要高等教育输出的人才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知识与技能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了执业资格的课程与考试,所谓的执业资格考试是对执业人员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考核,是人才选拔的过程,也是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全日制本科教学过程,他们既学习专业本身的理论知识,同时将社会对专业的执业要求也进行了一定了解,并通过学院开设的课程和考试得到了一定的训练。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社会和企业对人员的需求要来越高,一方面是希望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更希望人才能更快地进入社会进入角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效率问题。那么双证通融的教学模式则不仅可以缩短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适应岗位方面的时间,也同时提高了人才的职业素养。

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下的双证通融模式运行

(一)双证通融模式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校培养着以知识继承为主的人才,学生在毕业后获得的即是教育部颁发的学位和学历证书。而双证通融模式下要求学生与师者从思想上意识到“双证”融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最终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人才的培养模式由过去的学历培养变成了能力培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和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一种职业素养,更应该掌握一定程度上的专业技能和与专业相关的行为规范。

(二)双证通融模式下课程体系等教学模式的更新和转变。在双证通融模式中的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意味着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一定要考取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而是通过改革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达到能够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那么,配合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更改将成为双证通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当然,与此同时,随着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模式的改革是确保双证通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

(三)为服务地方经济搭建服务平台。产与学的结合,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方式。积极搭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平台,发挥平台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有效转化创新成果的促进作用,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高校与地方的横向人才交流。双证通融的教学模式实质上也对高校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双证的同时,高校教师能否也向双证进行转变,即“教师证”和“工程师证”的结合。鼓励高校教师走下讲台,投身经济战场,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手段。高校与地方的结合可以是教师走进企业,带着理论知识去实践中考究,丰富知识体系的本身,也是为企业带了新的力量;也可以是企业中的实践者走进校园,把行业中的前方信息带给学生和老师,并同时可以言传身教地传授给学生实践类的课程,作为高校的外聘教师,更新学校的师资结构。

[1]杨秀英,李兵.我国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35

[2]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

[3]周应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襄樊学院学报,2009,6

[4]周衡.“双证通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室管理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

[5]王会莉.双证融通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6]杨艳文.农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1,8

[7]陈蓉蓉,林雷.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4

[8]王立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猜你喜欢

执业资格人才服务
人才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不利中医护理教学
全国6.2万余人报考2013年度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