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特困生就业工作过程管理新模式探索——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

2015-03-18□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院系就业指导困难

□黎 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随着学校扩招也逐步增多。近年来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人员需求量相应减少,加之招聘标准逐渐提高,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就业市场拓展范围不够宽泛,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不平衡。“十二五”期间,东北电力大学每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但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不平衡,特别是经济、管理、文史、教育等学科学生就业相对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十三五”期间要集中开发学校非电力能源类专业就业市场,为毕业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实现经济困难学生最大限度就业。

(二)创业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局限。“十二五”期间,学校创业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但授课形式单一,就业政策、法律、就业心理等授课内容不够。除了课堂教育,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门咨询和个体指导;在就业指导方式上,缺乏职业适应性辅导、体验式培训等。

(三)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由于电力能源行业就业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学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理念和择业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今后将为学生搭建就业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

二、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到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严重,各企事业单位人员需求量减少,加之招聘标准逐渐提高以及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二)学校因素。就业职能部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市场开发,拓宽就业渠道方面工作不够,各基层院系参与就业的主体意识不强,学校大部分教师对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学校全员参与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三)个人因素。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就业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由于肩负家庭和父母的期望,对工作地点、薪酬水平、工作性质等因素追求过高,造成招聘企业的要求和学生期望“不对接”。加之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差,难以适应新时期岗位需求。

三、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新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一)进一步创新学校创业就业工作机制,持续推动校院两级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学校二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完善创业就业工作机制,创新创业就业工作模式。充分发挥院系参与创业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突出院系创业就业工作主体地位。实施分类管理,加大对各院系创业就业工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创业就业工作的反馈体系,提高学校各专业社会声誉。

(二)进一步加强“三个网络”建设,切实发挥“三个网络”在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学校以院系三个网络建设为重点,建立覆盖全校的就业工作网络。加强联系沟通,保证网络稳定运行。把三个网络的建设与维护作为院系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重点工作,由专人负责。对聘任的校友、企业顾问进行登记,建立详细、准确的个人档案,并根据人选的工作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充分利用工作网络资源,建立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创业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推进校院两级就业信息网建设,努力建成学校和院系两级标准统一、网络互连、数据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更好地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服务。学校就业职能部门以学校就业信息网为基础,逐步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网上登记、应聘、签约、派遣,搭建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新媒体资源,实现企业、学生招聘求职信息深度共享,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四)进一步巩固优化就业市场,鼓励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将巩固学校原有就业市场,继续加大与电网、火电、核电、新能源企业的联系力度,坚持举办校内专场招聘会,适度举办校内较大规模的综合类校园招聘会。完善企业信息库,通过订单联合培养、校企人才合作等形式,加强就业基地建设,逐步搭建校内外网络就业市场,借助就业信息化渠道,创新学生求职招聘服务体系。加强与第三方人才招聘机构合作,依托各地人社部门、人才交流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工业园区等机构,推进学校所有专业的就业市场开发与建设。同时指导和帮助各基层院系为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拓就业市场,主动邀请用人单位特别是非电力能源行业相关企业来学校选才用才。另外,院系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特岗计划等国家项目,和到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

(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创业。以创新教育为基础,创业意识培育为主要内容,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推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和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为有创业愿望的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引导更多学生关注创新、勇于创业,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同时以创新思维引导、激发、培养为主要目标,开设创新教育基础课程,为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创新教育课程以创新理念介绍、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课程为主干。成立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向全校学生特别是对经济困难学生优先开放。学生可依据创业的需要,进入对应实践场地进行实践和学习,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具备创业愿望和项目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与扶持,并为项目启动提供场地、办公设施和资金的适当资助。

(六)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进一步修订学校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要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内容采用课堂讲授或讲座等形式完成,实践内容采用讲座、主题教育、案例展示、情境模拟、现场招聘等形式完成。以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重点,以生为本、分类指导、合理定位,促进学生更加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实现覆盖全过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经济困难重点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咨询工作。继续提升毕业生在电网公司、发电集团、能源集团招聘考试中的应聘应试技能,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考试、面试内容的研究,加大对毕业生应聘、应试的辅导力度。

[1]吕强,黄平.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

[2]黎斌,刘海峰,刘峻男.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

猜你喜欢

院系就业指导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选择困难症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突出音乐本体 注重和声实践——高师音乐院系和声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