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模式优化策略探索

2015-03-18张玮瑜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志愿队伍志愿者

□张玮瑜

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其展现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现代高校教育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关注。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应该得到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一、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的现状

(一)保障机制不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虽是一种自觉行为,但是仍需要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爱和帮助。现实生活中,高校志愿生却没有得到相应保险和法律方面的保护,他们大多数不清楚自己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面临问题时不知如何寻求帮助,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甚至还需要自己贴补费用。保障机制不健全给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例如有些组织者将高校志愿生视作免费劳动力,在大学生身上压榨价值、获得利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法律、资金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导致某些高校大学生担心自己志愿服务受挫或受到伤害而不愿参与志愿服务,挫伤了大学生的服务积极性,而且还限制了高校志愿服务的水平。

(二)培训机制不完善。大学生是高校志愿服务的主体,其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影响了志愿服务效果,是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队伍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技能和经验匮乏。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受建设资源的限制,没有组织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交流活动,管理上存有很大的随意性。随着志愿组织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已逐渐意识到志愿服务对自身成长产生的积极作用,他们希望通过参加相关活动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高校志愿服务也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交际能力、服务能力以及调节能力等。但是,目前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在培训课程设计、师资保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三)考评机制不完善。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是一个系统化、规范化实施的过程,需要对志愿者作出客观、理性的评述,并利用合理的激励措施刺激志愿者产生有效行为,以保证管理效果和服务效果。调查发现,某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过于注重眼前的活动效应,缺少长期、整体规划,致使一定的资源浪费。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简单地以活动结果论断志愿服务质量,忽视了对志愿服务过程的考察,因而对志愿者的考评也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容易引起志愿者的不满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另外,有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只对少数的社团干部进行了评价和奖励,而大部分志愿者却没有获得评优、奖励的机会,打消了这部分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该社团组织也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二、优化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各级各地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保障高校志愿服务顺利实施的措施,如可以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电子信息档案,记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时间、内容、表彰等信息,方便日后的查阅。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激励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公益活动中。同时,政府还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其未来的工作、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志愿者在同等条件下获得优先福利享受权。同时,政府还应该成立志愿服务管理机构或组织,积极受理志愿者投诉,使其负责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志愿服务组织行为。而高校则需要重视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与管理,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完善相关保障体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渐加大此方面的投入力度,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并给予志愿服务组织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服务中遇到的难题。除此之外,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也应该加强自身管理,规范每一位组员的行为,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发展问题,积极寻求政府、社会以及高校的帮助,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

(二)完善培训机制,优化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培训是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的重要项目之一,这也是发展、壮大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途径。优化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培训管理模式具体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辅导教师培训机制。高校应该定期组织辅导教师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形成他们的合作意识、奉献意识和民主意识,宣传有关政策法规,提升他们的辅导能力和管理能力,鼓励他们的正确引导行为;二是完善组织者培训机制。高校要注重志愿服务组织干部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创新志愿服务队伍管理观念和方式方法,树立他们良好的志愿服务精神,督促他们有效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应该接受全方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高校要了解志愿者的不足以及培训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系统的培训计划,请专业教师进行讲授,积极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志愿者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考评机制,优化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对高校志愿者进行考评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志愿者身上的不足,帮助志愿者更好地认清自己,激励志愿者完善己身、提升服务质量。对于高校志愿服务队伍而言,完善的考评机制应该包括服务对象考评、管理者考评、队伍自评三个方面的内容。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者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之前,要明确本次服务的对象、任务以及指标,并将这些内容制作成表格下发给队员,要求他们服务完成之后请服务对象就每一项内容进行评价。然后,志愿服务队伍管理者将结合这些搜集的信息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而志愿服务队伍在以上两者的评价基础上进行自评,给予每一位队员充分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反思,做好对应的分析、总结工作,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次的考核标准,从而让队员在每次志愿活动中都能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各级考评员还应该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给予优秀志愿者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激励他们再接再厉,为队伍树立标榜。

总之,加强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非常重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有关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管理模式优化方面的研究只是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的,这还需要各大高校结合本校的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实践,制定更加细致、全面的优化方案。

[1]齐秀强,赵英丽.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3

[2]彭远威,王钰亮.近十年来我国志愿者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3]谭秋云.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猜你喜欢

志愿队伍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