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学分关联性研究

2015-03-18□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外语类大类学分

□王 娜

大类招生是指将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科专业进行合并后统一按照学科大类进行的一种新的高等学校招生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不同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大类招生的学生入校后会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一个或两个学期的学业成绩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专业分流后学生将会进入大类下不同的专业来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既定的培养目标下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反馈并结合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让人才得以接受教育的过程。创新学分是指学生按照相关规定参加除教学计划之外的各种竞赛性、科研性、实践性活动所取得的学分,是学校为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特设的一种学分。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合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新的经济体制迫切需求一种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中,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应用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重点。其中,外语类人才在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外语普及化的今天,外语类高校毕业生如果没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则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如何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焦点。目前国内的教育界主要开展的是对于大类招生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利弊以及由此而生的课程结构设计、人才培养、专业分流等等的探究。2001年,北大率先开始实施“元培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大类招生在中国开始实施的标志。随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培养制度。在大类招生不断发展的态势下,2014年,湖州师范学院高考招生在经济管理类、外语类、医学类等10 个专业类别中首次开启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外语类的大类招生全名是外国语言文学类,大类下分有两个专业:英语(师范)和商务英语。外语类新生入校后会先进行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一年后按照学生的兴趣以及高考的学分绩点和学年的成绩绩点的综合排名来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后的学生会进入不同的两个专业继续接下来的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相对于起步较晚的国内,由于经济发展、社会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国外高等学校对于大学新生不分系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较早,课程体系设计也较为完善。191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推出了“核心课程”计划,也就是大学新生在进校后不分系别而进行核心课程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则开始于1978年,并经常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其宗旨就是不仅让学生受到专业的训练,而且要让学生接受广博的教育。美国的研究者Elizabeth A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优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冲破传统观念,并在培养体制、教学内容、教育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创新学分就是对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系统的探索。为此,国外的许多高校就开始注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教育学府都设有创新学分。清华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立了创新学分制度,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开始实行创新学分制度,其中湖州师范学院于2011年修订施行了《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开始施行创新学分制度。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需求只拥有专业能力的单一外语人才,而是需要视界宽广、创新能力强、对各领域都广泛涉猎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高等学校要培养此类人才势必要加强对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有促进作用的创新学分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关联,加深人们对于此的认识和了解。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措施

大类招生是一种新的招生形式,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秉承着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宗旨,所以必须将传统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加以完善,并且使之与创新学分得以紧密融合。虽然能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有促进作用,但是它作为一种新事物,必然存在某些层面上的缺乏和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改善学生对课外活动和创新学分的认识?如何加强创新学分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关联?这些问题的改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改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活跃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旧的“输入式”教学法的教学体制下总是会出现思维在课堂上被束缚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守教育规律,吸收前人的教育经验之外,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千万不能因循守旧,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开拓创新意识,要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外语类人才的培养应对学生的广视野、多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加以侧重。通过转变高等学校教师尤其是外语类教师单一的施教过程,使其首先考虑外语类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科交叉整合,注重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实现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与灵活多变的教育艺术相结合。

(二)促进学生对创新学分的深度认识,为培养创新性使用人才打基础。大类招生的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往往对于自身主体性、创造性的关联认识不够。尤其是外语类学生处于专业的局限性而更加需要对其他领域多加涉猎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主体角度,按照个性发展需要来进行有效、合理的培养,形成有利于学生个体对于自身成长的合理规划。完善各项创新学分规章管理制度,注重培养学生尤其是外语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改善僵化、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形成创新学分与新型人才评价系统之间的深刻关联,创建人才成长绿色通道,为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提供成才渠道。

(三)完善通才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提升学生自主性、创新型意识以及学生的各类思维能力。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学分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有分即可”的状态上,对于创新学分的申报与获取呈现消沉低迷态势,积极性不够。创新学分是连接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桥梁,对于提高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以及获取创新学分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加强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软、硬件设施,以国家对于大类招生的大政方针为指导并规范健全学校对于创新学分的规章制度,对培养具有广视野、多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提供条件。

[1]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 中国高教研究,2004,2

[2]苏春.基于案例的大类招生政策对新小专业办学负面影响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3]汪祚军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4]宋永涛.从招生模式的变化解析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猜你喜欢

外语类大类学分
基于CiteSpace 的中医软坚散结法的可视化分析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