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山市南海区粤剧传承方略研究

2015-03-18郭俊琪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广东佛山528200

戏剧之家 2015年3期
关键词:南海区身段粤剧

郭俊琪(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 广东 佛山 528200)

佛山市南海区粤剧传承方略研究

郭俊琪
(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广东 佛山 528200)

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象征,代表着本土艺术的魅力。在近年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政策下,粤剧受到大量来自政府和民间的支持。在民间,粤剧组织通过各种活动进行自然的传承;在学校,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也为传统艺术传承作出了贡献。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主要研究点,探究在粤剧的传承过程中,个人教育、学校教育、群众传承等各方面在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粤剧;传承;教育;群众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种象征,它具有独特的民间性、地域性、艺术性和历史性,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融汇、创新等一系列的实践和演化,凭借坚实的历史基础与丰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其文化优势。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粤剧在当今时代文化格局中逐渐呈现劣势。特别是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冲击下,粤剧作为民族艺术门类逐渐被当代人所忽视。面对这种现状,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工作者等发出了保护粤剧的呼吁,所以对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当前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粤剧的起源与发展

粤剧,一直有“南国红豆”的美誉。主要流行在广东、香港、广西、澳门等一些粤语方言区。在明清两代的时候,外省的戏曲班频频入粤进行演出,所以外省的戏曲音乐就传入了广东,于是牌子曲联合江南小调就成为了粤剧的源流[1]。牌子曲在演化中多直接化为粤剧里的牌子曲,如《雁落平沙》《诉冤》等。现如今被粤剧吸收的牌子曲,约有110首。而江南的小曲小调,如《送情郎》《剪剪花》《卖杂货》《凤凰台》《梳妆台》等,约有百余首。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粤剧渐渐具有了地方色彩,逐渐被称为“广东小曲”,最后基本成为粤剧里的曲目。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粤、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2]。

在唱腔上粤剧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作为辅助。在音乐上节奏鲜明、变化灵活、旋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在生、旦、丑各个行当里衍生出多种流派的唱腔。

粤剧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洗礼,不管是从曲牌、题材、规模还是唱腔上,各个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通过粤剧艺术家们不断地努力,吸收其他剧种精华,也更一步地完善了粤剧,使粤剧更富活力。

二、粤剧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是缺乏市场。由于粤剧的老化及其他媒介表演艺术的兴盛,现在喜爱看粤剧的观众越来越少,且偏于老龄化。具有几百年历史且有广泛影响的粤剧现在面临严峻生存危机。据行内人分析,广州市内铁杆的粤剧观众大概3000人左右,且大多都是老人家,现除了江南大戏院、南方剧院、文化公园的粤剧文化广场偶尔有粤剧演出,基本看不到粤剧的身影。

其次是政府部门的引导帮助作用乏力,缺乏有效的手段及财力支持,使得粤剧发展、推广陷入困境。一方面,政府对粤剧学校的毕业生扶持极少,不少人面临毕业后无工作或演出机会而被迫改行,这就导致粤剧表演人才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戏的人本身就不多。而在现在商品经济的年代,愿意学习粤剧的人更少。

再次就是粤剧院团转企改制,粤剧成为带有商品性质的艺术品被推向了市场,由于配套政策没有制定,政府各职能协调不到位,把粤剧院当成企业对待,这样的政策不利于院团的发展,也导致了剧团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如艺术生产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市场竞争力问题,由于不断减少的人头费及新创作的项目经费,直接影响了剧团的艺术创作,从而带来更深层次的危机。

三、开展“粤剧进校园”项目,传承与推广粤剧艺术

(一)“南国红豆”粤剧培养从娃娃抓起

传承传统粤剧文化并不是简单一教就会的,真正达到精通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熏陶,它要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浸染。因此需要从小学开始就明确提出继承传统粤剧文化的问题,同时也应该将这一方面的教学工作放在继承民族精神、民族思想这一核心上,让传统文化的概念尽早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基。

少儿在传承粤剧时要在学习传统粤剧的基础上加入音乐剧、儿童剧等内容,实现了粤剧艺术性、思想性和可看性的统一,在设计人物、剧情和表演手法时要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以儿童兴趣为基础,创作适合儿童欣赏情趣的新粤剧。在改变音乐、唱腔时,要求有一种新戏的感觉,除了设置原汁原味的粤剧形式的主题曲外,在角色安排上,也要充分体现粤剧行当的特点。粤剧儿童剧以新颖的舞台样式、鲜明的主题受到小朋友狂热的喜爱。这也是期望能创新出一种新的粤剧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少儿粤剧。

粤剧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博大精深,而由于小学生的欣赏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采取从常识和简单学唱的方式入手,把握好一个从了解到熟悉、甚至到热爱的过程。为吸引小观众的兴趣,可以有意识地将粤剧带入音乐课堂,通过上演一幕精彩的少儿粤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让他们成为台上的小演员,甚至化成一颗“小红豆”,唱出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戏。为此,老师们必须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对粤剧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激励孩子们施展出精彩的表演。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包括表情、动作、身体语言等,引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戏剧文化粤剧走进校园,使它成为小学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

(二)强化学校教育职能,引进粤剧课堂内容

学校应该增加一些传统戏剧赏析类的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挖掘传统文化。在广东省现行的音乐教材中已经吸收了被称之为“南国红豆”的粤剧,让本土学生增强了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了解。除此外,学校还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学生看粤剧类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粤剧的兴趣,实现粤剧曲艺直接进校园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开辟第二课堂,邀请粤剧名家固定讲学,让粤剧在校内撒种发芽。很多学校开设了“小红豆”粤剧表演艺术班,且展开了“让粤剧走进校园”的宣传活动,使学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艺术示范基地。以西樵第一小学为例,自2008年就开始了粤剧进校的探索实践,在数年的培育与经营过程中,南海文化馆组织业务干部,坚持每周进学校开展粤剧基本功训练,其中包括粤剧表演的指法、身段、粤剧乐队训练等。在2006年佛山首届粤曲歌唱大赛中,来自南海西樵的7岁男孩潘时升成为观众们关注的焦点,并获得10万元冠军奖金。

(三)学校教育——创新思考,灵活教学

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从学校教育开始,学校要本着正确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思路,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对小学生的培训进行灵活教学。结合少儿身心发展特点,西樵镇第一小学创编了适合学生练习的粤剧身段操,此身段操易学易记,经实践、培训,西樵镇第一小学全校近两千多名师生已能熟练掌握,现被选用为该校大课间体操。同时,2012年新开展粤剧特色教育的里水镇和顺中心小学和大沥镇水头小学的两个粤剧班也坚持练习此身段操。岭南频道把身段操进行了拍录并在全省的多个学校推广。

在校园粤剧的创作选材上,要有创新思考,所创作、排练的节目均适合学生理解和学习。寓教于乐,结合课本和故事,让小学生们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角色背景之后,使粤剧作品更充满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同时也彰显童真童趣,让小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了文化和艺术素养。

以粤剧的身段风姿为例,西樵镇第一小学学生艺术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该校自2011年11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传习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中国保护中心推广基地以来,以传承粤剧文化,培养雅气学生的学校艺术教育特色为理念,让全体学生参与粤剧身段操的学习,从小领操员的培训到各级的男女生训练,使得学生通过学习粤剧身段操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亮相的演绎中初现韵味。

学校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开展与粤剧艺术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南海区文化馆粤剧艺术传承以区小学作为粤剧艺术传承传习所,开设粤剧唱腔、粤剧身段课程,根据学校的传承粤剧文化、培养雅气学生的艺术特色理念以及教师特长安排了粤剧表演、身段小组和民乐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教育文化活动。

[1]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6-12.

[2]淳根.佛啸室剧钞[J].戏剧世界,2007,(06):19-20.

J609.9

A

1007-0125(2015)02-0026-02

猜你喜欢

南海区身段粤剧
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党建主题读书驿站
SINGING THE CHANGES
What Do These People Do?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实验学校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审音鉴古录》身段谱管窥
从昆曲身段谱说到明清时期《牡丹亭·游园惊梦》演出
放下身段,才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