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镜花缘》的劝世意味

2015-03-17刘亮亮

关键词:镜花缘现实

刘亮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浅析《镜花缘》的劝世意味

刘亮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李汝珍的《镜花缘》创作遵循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体现出浓厚的劝世意味。通过分析文本中虚幻荒诞的海外异国,探索到李汝珍《镜花缘》中劝世意味的内涵:劝善惩恶。李汝珍巧妙地运用了奇幻怪诞的想象,夸张变形的象征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等艺术技巧,从而使《镜花缘》通过幻想虚构出来的“花”和“月”,来折射现实的“镜”和“水”,希望“镜花水月”能够劝导教化世人。

《镜花缘》;荒诞;教化;劝世

一 引言

《镜花缘》是李汝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著名的才学小说。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以及勾心斗角的官场,尔虞我诈的商界,造就了“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世事百态。作者对这荒诞不经的现实充满了愤懑与憎恶。于是,他拿起文人的武器,巧设笔端,在其书中尽情地针砭时弊,寄托理想。鲁迅先生曾言《镜花缘》是李汝珍“顾不得志,盖以诸生终老海州,晚年穷愁,则作小说以自遣,历十余年始成。”①但遣怀、抒愤并不是李汝珍的真实追求,他更多的是希望起到“正人心,厚风俗”的目的。于是他借书中人物林之洋之口介绍了他的创作宗旨:“他这‘少子’虽以游戏为事,却暗喻劝善之意,不外‘风人之旨’。”②暗喻讽劝是《镜花缘》的真实内涵,这劝世的目的就在于规劝世人一心向善,惟善为宝。本文将着重对《镜花缘》的劝世意味进行简要的分析。作者在揭露讽刺一些国家的鄙俗陋习之余,又把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度描绘出来,他们的风土人情,世风习俗无不受到作者的推崇与赞赏。

二 劝世意味的内涵

李汝珍生活的时代,正是封建社会末期,这是一个极其黑暗与腐朽的时代。荒诞不经的现实,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感于此,同时代的小说家普遍产生了劝善惩恶的社会改良心理,于是一系列具有劝世意识的著作应运而生,如《水浒传》《三言二拍》等,他们希图能够通过小说来起到教化人心,挽救世风的作用。诚如明代小说家凌云瀚所说:“是编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③李汝珍作为明清有志文人中的一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关注现实,却不沉溺于现实,而是把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荒谬离奇,置入到虚构幻想的海外异国中,希望人们能以书为鉴,除恶扬善,从而挽救清末王朝的颓废世风。《镜花缘》中,作者通过揭露、批判、讽刺一些习俗、制度、观念的“不善”,来构筑自身“善”的理想。他的劝世意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面人性弱点,希冀劝人为善。

《镜花缘》的劝世方式不是刻意回避假恶丑,宣扬真善美,而是通过揭露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世俗丑态,直击人的内心世界,使人们能够直面自身的人性弱点,从而一心向善。人性就像一颗种子,它既可能长成一朵香花,也可能成为一株毒草。李汝珍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它们自私贪婪,为富不仁,薄情寡义,装腔作势,头脑僵化,阳奉阴违,阿谀奉承,一毛不拔等;但同时他也目视到一个又一个的闪光点,它们好让不争,惟善为宝,尚善厌恶,睦邻友好,李汝珍的信念就是在这污浊不堪的社会上倡善反恶。

人们相信因果报应,世道轮回,于是就有了李汝珍笔下的毛民国和豕喙国。毛民国的特征是“一身长毛”,他们原来跟常人一样,但因为生性悭吝,一毛不拔。下到地狱后,冥官投其所好,送给他一身长毛。豕喙国的特征是“一张猪嘴”,原来本地没有这个国家,只因慢慢地人心不古,撒谎的人太多,死后地狱容不下,就把所有撒谎精中罪孽轻的投生到这儿。因为他们前生最好扯谎,所以来世给他一张猪嘴,罚他一世以糟糠为食。李汝珍规劝人们“善恶皆有报”,此生多做善事,来生方可投胎成人。关于吝啬鬼,远的有国外的四大吝啬鬼形象,而就近有《儒林外史》中的严氏兄弟,他们的吝啬主要体现在对人极端刻薄,对物过分节俭,而李汝珍在刻画吝啬鬼时抓住了他“一毛不拔”的特点,用生死轮回观念警醒世人,一毛不拔就赏你满身长毛,这样的描述可谓是入木三分。关于撒谎鬼,他的一切罪过都源于那张颠倒是非,混淆善恶的嘴,于是作者赠他一张猪嘴,以糟糠为食,让其为自己犯下的错还一生的债,负一辈子的责。描

写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两面国,他一方面描写了现实中势利眼,他们以貌取人,对待有身份的人,和颜悦色、谦恭有礼;对待身份低微的人,则耀武扬威、趾高气扬。对自己有利的他们卑躬屈膝,对自己没利的吆三喝四,俨然是一副可屈可伸的“大丈夫”姿态,却是阳奉阴违,两面三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两面派。另一方面又讽刺了那些口蜜腹剑的人,他们长得虽然人模人样,但背后却长了一张满脸横肉的恶脸,当被人识破时,就立刻原形毕露。这样的人用阴险狡诈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他们在好的时候会把你捧得老高,坏的时候又会把你摔得粉碎,这种人最为可怕,在现实中,我们要谨慎防范。李汝珍披露出这许多的人性弱点,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我们人类自身。或许果真如荀子所信仰的“人性本恶”,需要我们去恶扬善。

作者的理想大都建筑在君子国,这个它浓墨重彩描述的国家。君子国是名副其实的礼乐之邦,文明之国,他“好让不争”早已闻名海外,城门上赫然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可谓是立国之本。进入闹市,君子国的“买卖市场”上,买者讨高价,卖者求低价;卖者言己“货色平常”,妄讨高价,实属厚颜,买者言己“讨价刻减”,高货讨贱价,有失忠恕之道;买货者不计较“缺斤短两”,卖货者却“锱铢较量”,生怕买者吃了亏。这样的谦让和谐的画面,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在现实的世界里见到过。或许是看惯了市场上的奸商无道,欺行霸市,作者希望在买卖市场上,卖家能不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能多为买家考虑,坚持货真价实,而买家也不能仗势欺人,强抢豪夺,要多为卖家考虑,坚持自愿交易。宰相吴之祥,吴之和乃泰伯之后,极为儒雅,就像是退居山林的隐士,他们住着茅屋草舍,待人谦和恭敬。他们谦恭有礼地请教,一点都不摆宰辅的大架子。君子国国王也是一位谦卑的好君主,他褪去至尊的君主外衣,屈身进入臣子家里议政。他一反皇帝贪婪自私的常态,公正廉洁,臣民如若进献宝物,就会被治罪。这样的明君,贤臣,良民,这样的“惟善为宝”“谦恭有礼”“好让不争”,正是李汝珍心目中的理想国家。

2.批判科举弊端,重视真才实学。

科举取士,始建于隋唐,意在打破门第为主的选官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择选出优秀的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诚然,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有志之士平步青云,实现功名理想,为统治者选贤任能,维护王朝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待其发展到清朝时已经是日薄西山,各种弊端展露无遗。徇私舞弊,钱财易官之事司空见惯,科举取士已然违背了它公平择士的初衷,丧失了生命力,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之路。八股文是科举取士的考试文体,考查结构单一、固定,考查内容都出自《四书》《五经》,它刻板僵化的特点禁锢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他们在其熏陶下也变得呆板迂腐。

《镜花缘》中,作者通过艺术虚构白民国和淑士国的形象,把八股取士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讽刺效果丝毫不逊于《儒林外史》。白民国国人,无论老少,都长得白白净净,外加白衣白帽,吃喝穿戴,无一不精,无一不备,整个一“风流俊国”。实则他们只是一群装腔作势的草包。当学馆先生不无得意的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为“切吾切,以反人之切”,其学生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破为“闻其声焉,所以不忍食其肉也”时,其国“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真实面目已然展露无遗,这里作者借这些人对现实世界中的假道学,真腐儒进行的讽刺,可谓是一针见血。淑士国与白民国实际上是一丘之貉,刚入国内,遍地的青梅,齑菜使整个淑士国无处不弥漫着一股酸腐之气。淑士国民,无论是何阶层,都是儒者打扮,斯文非常。但进入学塾,当生童门对林之洋所言的文不对题的“鸟打枪”和信口胡诌的《少子》啧啧称赞时,其胸无点墨可想而知。酒楼情景更是有趣,面戴眼镜,手执折扇,斯斯文文,满口之乎者也的酒保,一段话用了54个“之”字,咬文嚼字,一派酸相的酒客,叫了半壶淡酒,一碟盐豆,吃完还要打包,连别人用过的剔牙杖也不肯放过的儒姓儒生。假装斯文,却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自以为博学,拿贫乏知识充门面,而脱离了实际。这样的酸人酸文,加上酒楼的酸酒酸菜,烘托出淑士国人的穷酸之气和酸腐之相。“白民”“淑士”,一个外美,一个内修,实则皆是虚有其名,外表内丑,表雅实俗。作者把科举残害下的读书人刻画的形象逼真,犹如我们眼前果真坐着几位景兰江似的假名士和满口“之乎者也”似的孔乙己式的人物。

作者理想的科举观即重视真才实学,唐敖、多九公都是博学多识,满腹才华的读书人,他们也曾参加科举,渴望实现功名之想,成就济世之志,但一切念想却因科举的腐败而付之东流。才学出自教育,黑齿国的教育准则即是作者美好理想的寄托。这个地方的风俗是,无论家贫家富,不管是男是女,才学高的就尊,没读书的就卑,女人也是这样的,他们不喜搽脂抹粉,却热衷于买书看书,因此就有了黎红薇、卢紫萱这样善书又能文的才女,她们博学多识,能言善辩,连“天朝探花”的唐敖和颇通文墨的多九公也自愧不如。李汝珍重视真才实学,希望国人可以如黑齿国国民一样,人人都能读书,个个都可成才。

3.反对男尊女卑,关注女性权益。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他们没有任何权利,更不必说独立的人格和存在的价值了。李汝珍关注女性,他虽不是第一人,但他的《镜花缘》却是最深刻,最全面的关注女性问题的著作。胡适先生说“《镜花缘》是一部谈论妇女问题的小说,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是一部难得的书。”④

(1)重视女性人格。

李汝珍有感于几十年来中国妇女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压迫下,从精神到肉体受尽了扭曲与摧残,于是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勾画了一个阴阳颠倒的女儿国。该国女子

穿靴戴帽,像男人一样处理外事;男子穿着衣裙,像女人一样处理内事。女儿国国王被林之洋的“美色”所吸引,于是“强抢民男,添充后宫”,林之洋被选为“娘娘”,接着他以男子的身份尝尽了腐朽和恶毒的封建礼教带给女子的所有折磨:先是“疼杀俺”的穿耳,接着是“坑杀俺”的缠足,然后是如玩偶般的被搽脂抹粉,不听话会被打肉,会被倒挂梁上。在女权至上的女儿国,男子林之洋所受的诸般凌辱皆是现实的男权世界里,女子遭受的种种残酷待遇。李汝珍希望《镜花缘》中女儿国里林之洋的悲惨遭遇,可以警醒世人,男尊女卑的等级压迫制度带给妇女精神和肉体上无尽的创伤。希望社会能重视女性人格,给她们应有的权益和自由。

(2)重视女性教育。

李汝珍颠覆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塑造的这百位才女,正是作者理想国度中女子应有的形象。女子和男子的天赋本就是相同的,她们的聪明才智有时甚至超过男子,黑齿国的才女问难唐、多,女儿国的阴若花治国,女臣辅政,无不彰显出女子也可以德才兼备,巾帼不让须眉。武则天的光辉形象集中体现在她特为妇女颁布的十二条恩旨以及首开女科颁发的十二条恩诏。这一方面为男权社会下倍受欺压的妇女争取了一些福利和自由,同时又使得有志的闺中之才不被埋没,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另外,海外异国中的黑齿国有专门的女学教育,都体现出作者对女性教育的重视。

三 结语

胡适先生说:“李汝珍是一个留心社会问题的人……(李汝珍)是想借一些想象出来的‘海外奇谈’来讥评中国的不良社会习惯的。”⑤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李汝珍关注现实,他的《镜花缘》通过讥讽社会的假恶丑,来规劝世人崇尚真善美。他揭露出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希望人们可以借书自鉴,一心向善。他批判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端,提倡重视真才实学。他重视女性人格,反对男尊女卑;重视女性教育,坚持“女子有才才是德”。他建构了自己的理想国度,国民好让不争,惟善为宝,尚善厌恶,睦邻友好,女子也能够成才。他通过奇幻怪诞的想象,利用夸张变形的象征和幽默诙谐的语言,达成了讽喻现实,寄托理想的劝世意味。

注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15页。

②李汝珍:《镜花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63页。

③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60页。

④胡适:《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3页。

⑤胡适:《章回小说考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3页。

[1]李汝珍.镜花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胡适.章回小说考证[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4]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李剑国,占骁勇.《镜花缘》丛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6]朱眉叔.李汝珍与镜花缘[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7]袁世硕.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8]齐裕焜,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Discussion of Persuading Nature of the Novel Flowers in the Mirror

Liu Liangli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2,China)

LiRuzhen's Flowers in the Mirror has a sense of persuad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to persuade thePeople.The imagination and exaggerated and humorous language used in the novel reflect the realityof the"mirror"image to realize the objects of persuading the people living the real world.

"Jinghuayuan";absurd;education;persuading

I206.2

A

1672-6758(2015)05-0122-3

(责任编辑:蔡雪岚)

刘亮亮,在读硕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Class No.:I206.2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镜花缘现实
“剧本杀”里的现实逃脱
《镜花缘》,果真一番镜花水月?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镜花缘(13)
镜花缘(2)
梦与现实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镜花缘
镜花缘一唐敖出海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