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飞个性 激活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5-03-17黑龙江省鹤岗市兴安区红旗一校何秀鹏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体思维

黑龙江省鹤岗市兴安区红旗一校 何秀鹏

以学生为本,呼唤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型势语文课堂精最核心的内容。素质教育以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就是学生主体人格的整体的体现与完善。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最基础学科更应重视学生主体的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根本的阵地,让学生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其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都能得以发展。

在构建新形势语文课堂学生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之前,教师要先了解语文主体性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的理论特征

第一,自主性。其自主性主要是指学生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鼓励、自我调控、自我评论的能力等。从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到主动的提出疑问,这是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的充分体现,教师要密切注意这一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观察、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不断激发自己,充分的认识自己,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主动性。主要是指学生在的积极自觉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以一种积极的选择与主动参与的态度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学生主动性的发展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竞争意识、兴趣爱好、主动的参与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教师应给学生创设竞争学习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让“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第三,创造性。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小生学而言,它意味着学生能独立思考、求知欲望、想象力、动手能力强等。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目标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教师要知道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绝对不可以低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这一点,在课堂上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才能得到 碰撞和培养。

二、主体性教学的语文课堂特征

第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

第二,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合理,有效的安排学生,保证全员参加。

第三,深化学生的思维。主体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加强各种思维的转变。

第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在

教师眼里,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做到在心中有“人”因“人”施教,对评价学生要以正能量引导为主。

第五,体验成功。传统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揭短”“补

短”,不少学生积累的是学习失败的体验,强化的是消极的自身意识。而主体性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强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基于对主体性教学特征的这个认识,我在语文课堂上参与了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平时的课堂上特别注重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并在学生主动求知欲的兴趣中去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的习得、主动求知中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入手,结合实践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营造和谐的民主氛围

在课堂上能形成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保证,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课堂中教与学应该是平等、和谐、和轻松的,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更应该是好伙伴型关系。这样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

2.创设合适的活动环境

一是让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我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实际,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努力使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其求索的热忱。

二是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学习,包括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选择学习伙伴,教师应依照学生自身特点,或圈,或画,或描,运用不同形式,重视学生有效的参与,给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不会在知识学面前陌生,自己积极去搜集、有选择筛选资料。

三是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在“学习活动”中促“学生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我深入挖掘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现自我的学习舞台,让学生居于活动的中心主体地位。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是引导质疑。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动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二是合作研讨。思维只有在碰撞中才会迸出耀眼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争辩,组织有价值的讨论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三是发散思维。教师可通过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发表个性化的看法,启动思维的发散活动,对同一刺激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评判。

四是认真落实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先决条件,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选择与掌握情况进行自我检查。主要是通过努力有没有实现学习目标。在课堂必须要创设环境学生对自评、互评、评价自己的、评价自己对学习方法的获取的满意及不满意,民求扬长避短。

学生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教学就是要学生学会求知,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总之,在小学阶段,切实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主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主体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