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云和尚的文学创作与佛教使命

2015-03-17

关键词:白话诗神话佛教

祁 伟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虚云和尚的文学创作与佛教使命

祁伟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摘要:虚云的文学创作不仅吸收了历代佛教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还尝试了山居诗、牧牛颂、山中四威仪等特殊的佛教写作传统,目的是借助佛教文学的复兴,实现他重建佛教文化、延续佛教法脉的宏伟理想。虚云的创作虽以古典诗歌为范本,但却难免受到白话思潮的影响,出现散文句法与欠缺诗意的弊病。

关键词:虚云;佛教;自述年谱;白话诗;神话;人间净土

收稿日期:2015-06-18

作者简介:祁伟(1978-),女,辽宁辽阳人,副教授,从事唐宋文学、禅宗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99

文献标志码:志码: A

文章编号:编号: 1009-1971(2015)05-0087-03

虚云和尚(1840—1959),一生以拯救佛教衰弊为己任,与太虚等大德一起倡导“人间佛教”,并希望由此“改造世界,趋进大同”(《虚云和尚全集》第1册《因果略谈》)[1]。其文学创作与佛教生涯始终相伴随。十九岁出家时,他以一首《皮袋歌》赠别家人,表明志向,圆寂前又作《云门遗嘱》总结一生,时间跨越百年,数量达千余首;体裁从古体、歌行、绝句、律诗到赞、颂、偈,无所不涉;题材从文人的赠答、游历、咏史、咏物、悼亡、题画到佛教的山居诗、牧牛颂、四威仪、五更歌等,应有尽有;语言上,有唐代文人之典雅细腻,有王梵志、寒山之古朴淡泊,同时也受到现代白话思潮的影响。

一、对佛教写作传统的继承

对于文学的态度,虚云在《题福果梦海诗偈》中说得很明白:“诗可抒己怀,然有利害别。师以如是义,权且方便说。老朽笔砚疏,生平守愚拙。睹兹意良佳,觉以指标月。”(《全集》第3册,第6页) “以指标月”的观念出自《楞严经》:“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2]虚云的创作多由此出发,以文字为方便,传达佛教的思想与精神。

在写作方式上,虚云多延续佛教文学传统的表现手法。劝导说理时常采用比喻,如《皮袋歌》:“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挂碍。……皮袋歌,歌皮袋,有形若不为形累,幻质假名成对待,早日回心观自在。”(《全集》第3册,第1-3页)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人生的虚幻、贪嗔的恶果,指引众生早日觉悟,了脱生死。又如《在凤林寺讽〈华严经〉,见僧有琉璃碗损坏感赋》:“我有一琉璃,价胜金千亿。展布虚空塞,收藏没踪迹。昼夜放光明,非关动与寂……”(《全集》第3册,第3-4页)这是以琉璃碗喻佛性,歌咏佛性的坚固永恒。在吟赏风景时,多以法眼观之,寓禅于景。如《普陀山奇峰宿雨二首》的其一:“峭壁奇峰一抹烟,淡云微雨浸遥天。隔林石涧添幽咽,似答山僧不二禅。”(《全集》第3册,第28页)此中既有“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3]的思想,亦有“无情说法”和“理事无二”的华严思想。在书写日常生活时,常寓禅思禅悟。如《采茶》:“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此外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全集》第3册,第34页)借采茶指点众生,佛法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当下的生活中。

在题材内容上,虚云还尝试了一系列传统的佛门写作样式,如山居诗、牧牛颂、山中四威仪、五更歌等。这些写作样式多产生于唐代,延续至宋元明清,形成了悠久的写作传统以及固定的写作模式。虚云的写作多能得古人神髓。如其山居诗:“稍得清幽处,头头总自然。一间茅草屋,半亩藕花田。好鸟来青嶂,闲云挂碧巅。红尘飞不到,淡雅过神仙。” (《全集》第3册,第16页) “一间茅草屋”说明生活的简朴,同时点出“居”的意义——它既是主体“我”存在的客观空间,同时也是自我心性的寄托之所。“青嶂”与“碧巅”的设置则是为茅屋与红尘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

虚云还作有《鼓山佛学院学生请题牧牛颂十一首》、《和孙佛海牧牛颂十首》、《和牧牛总颂》、《和古人牧牛颂十首》、《牧牛颂十一首》。《鼓山佛学院学生请题牧牛颂十一首》,每一首的题目都与宋代禅师廓庵师远十牛图及颂一一对应,以牛喻心,展现从迷转悟的修行过程。如第一首《拨草寻牛》:“欲将白棒碎虚空,借比牧牛吼六通。逐涧沿山寻觅去,不知行迹遍西东。”这是以寻牛比喻寻找自性,寻求自在无碍的神通妙用。

“山中四威仪”则多以“山中行”、“山中住”、“山中坐”、“山中卧”为开头,吟咏山林生活的喜悦自在。如虚云《行住坐卧歌》:“山中行,踏破岭头云。回光照,大地无寸尘。山中住,截断生死路。睁眼看,千圣也不顾。山中坐,终日只这个。碎蒲团,没教话儿堕。山中卧,骑驴骑马过。主人翁,无梦也烁破!” (《全集》第3册,第20页) “踏破岭头云”既是呼应“山中行”,又可看作执着求法的比喻。“碎蒲团”是顺承“山中坐”而来,同时又表现了精神修行、无所间断的勤勉。

虚云还有《无根树》、《无孔笛》、《无孔锤》、《无缝塔》、《无量秤》、《无弦琴》、《无底钵篮》等颂古类作品,这是以七言绝句的形式来吟颂历代禅宗公案,譬喻佛法的圆满美妙、无有分别、不落思维、难以言说。虚云《卓庵诗集序》说:“正法眼藏,沦乎声色,甚而寻章摘句,四六精详,处处驴唇马舌。噫!法门一至此耶?” (《全集》第2册,第216页)由此可知,这些作品旨在批评和纠正佛门中雕琢语言、故弄玄虚的不良倾向。

对于文字于佛法之利弊,虚云《卓庵诗集序》中说:“当观其人为何如耳。其人见谛真,则言言至理,语语明宗。” (《全集》第2册,第216页)虚云《题南岳明性法师〈三集诗〉》诗曰:“诗词歌赋颂,尊卑在人用。圣言即甘露,邪曲砒鸩种。” (《全集》第3册,第104页)虚云的文学创作虽并未表现出艺术的创新和思想的超越,但是却奋力拾起已渐衰微的佛教文学传统,并借助佛教文学的复兴,来实现他重建佛教文化、延续佛教法脉的宏伟理想。

二、古典范本遭遇白话思潮

虚云的佛教诗歌大都符合传统佛教文学的特征,并且表现不俗。此外,虚云还有一些不涉佛思的作品,往往袭唐人格调,讲究押韵、对仗和平仄。如《初春与友过村墅》学孟浩然《过故人庄》,《鼓山题诗》学杜甫且次《登楼》韵,《还鼓山访古月师》仿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以上三首见《全集》第3册,第14、199、6页)。可见,虚云的诗歌创作是以古典为范本的。

但同时,虚云也有不少读来龃龉、缺乏诗味的语句。如《九华狮子峰茅蓬》:“客来客去无迎送,笑指悬崖湾又湾” (《全集》第3册,第30页);《游滇黑龙潭》:“主人似醉葡萄酒,游罢归来报晚钟” (《全集》第3册,第42页) ;《示空谈不行持者》:“闭口不语三十年,此是上乘上上上” (《全集》第3册,第60页);《题古迎祥废址予构庐栖止》:“古寺消疏寥窍,时人谓荒山坡” (《全集》第3册,第121页);《右次墨雨八景壁间之作》:“水山可人洞更可,无端风雨阿谁支”(《全集》第3册,第155页),等等。

虚云诗歌的弊病与清末以来的白话文、白话诗运动不无关系。胡适是这场运动中的关键人物,他以其理论及实践为中国诗歌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同时他倡导的“诗体大解放”也为中国新诗“散文化”、“缺乏诗味”的表现埋下了祸根。虚云诗中的散文句法与诗意欠缺,同现代白话诗的缺陷完全一致。《云居山学习会示众》一诗更能看出现代白话诗的影响:“政府爱人民,生产开学会。革除旧时污,造成新世界。旧社会中来,旧秽熏成垢。大似鸦片毒,烟去瘾犹在。言行多乖张,举动成障碍。幸遇大时代,教民速改悔。”(《全集》第3册,第205页)

以复兴佛教传统为己任的虚云对于现代白话诗并没有表现出反感与排斥,是因为白话诗运动所提倡的“诗体大解放”与佛教的文字观颇有合拍之处。一个是追求自由书写,一个是追求自由心性,两者在本质上都趋向于人性的解放。同时,佛教“以指标月”和“见月忘指”的观念也为虚云提供了接纳现代白话诗的充足理由。

三、神话感应与佛教使命

虚云世寿120岁,听起来颇具传奇色彩。其《自述年谱》称:“俗姓萧,系出兰陵,梁武帝之后。……母赴城外观音寺祈子,见寺宇残破,及东关桥梁失修,发愿兴建。父母同梦一长须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惊起互告,遂有娠。翌年,父移佐泉州府幕。……(道光二十年庚子)予诞生于泉州府署。初堕地,为一肉团。” (《全集》第5册,第5页)虚云以常见的神话套路强调自己的非凡出身和佛教因缘,颇似史家附会和民间传说。《年谱》中的感应神异之事还有很多。如六十四岁为雄鸡说戒,雄鸡遂“不复斗”、“不伤虫”,两年后“作念佛状立化” (《全集》第5册,第36页);六十五岁在钵盂庵“讽佛咒”,将巨石“移之左”(《全集》第5册,第37页);七十八岁时举起巨石,“似有神助”(《全集》第5册,第68页);八十岁时,在水陆法会上,“蜡烛尽开灯花,如莲花状”,“送圣时,空中现出幢幡宝盖” (《全集》第5册,第72页);八十一岁为二鹅说戒;八十三岁为止喉疫,设坛求法,祷雨则雨降,求雪则“雪下盈尺,喉疫顿止” (《全集》第5册,第81页),等等。

虚云的诗歌对于神话感应亦毫不避讳,如《铁树开花偈》、《樟树祈戒偈》、《虎拜佛偈》、《龙皈依偈》、《云栖寺春戒期间梅菜现瑞应四众请摄影题胜》、《题楚雄府西门外仙兰》等,从诗前小序常能明见其写作因缘和诗歌主旨。如《龙皈依偈》序:“壬申年,在鼓山戒期,福州南台江桥龙现老人,须发俱白,来座乞戒”。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有些惊世骇俗。还有《雄鸡念佛立化铭》、《题云移石》二首,即写《年谱》中六十四、六十五岁的神异事件。

虚云对于贵族出身的强调和感应神异的渲染,显然与五四运动以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唱着反调。在虚云圆寂后的第四十七天,也就是1959年11月29日,胡适在台大一场题为“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演讲中公开表示,《虚云和尚年谱》初版所录与史实不符,福建地方志中并未有知府名为萧玉堂,虚云的年龄也可能出于杜撰。这一大胆言说在港台及海外佛教界引起轩然大波。

那么,虚云为何要故意唱这个反调呢?虚云曾有诗《和明性法师见赠原韵》:“生逢末世法难闻,朗月长霾万叠云。戒律废弛堪洒泪,利名是逐曷胜云?” (《全集》第3册,第202-203页)虚云1934年所作《重刊〈三坛传戒仪范〉后跋》有:“先圣授受之美范,早已废尽;更有招贴四布,煽诱蛊惑,买卖戒师,不尊坛处,即淫祠神社,血食宰牲之区,妄作戒坛。……本是清净佛土,翻为地狱深坑。”(《全集》第2册,第200页)虚云所面对的佛教现状是:“寺院残破、义学浅陋、戒行不严、道风不振,佛教的权威性扫地殆尽”[4]。

为此,虚云与太虚等大德一起提出“人间净土”的思想。虚云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佛教追求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无本质差异,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真自由、真平等”(《全集》第1册,第208页)。虚云在《劫外余音序》(《全集》第2册,第215页)中进一步指出,佛教的正觉正信本身便具有改良世风、导人向善、辅助政治、护国护民的作用。虚云写《序》的时间为1947年,这一年太虚圆寂。但是,虚云却沿着构建“人间净土”的道路继续前进。虚云一方面致力于重新恢复佛教往日的理想色彩与权威信仰,另一方面不断增强佛教与世界的联系,让人们认识到佛教所具有的“构成相亲相善之安乐世界”、“转五浊恶世成清净的乐国”[5]的实用价值。

对于“迷信论”的说法,虚云在《答蒋公问法书》中批驳道:“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岂是迷信者!……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度之也。”(《虚云和尚全集》第1册,第184-186页)由此可知,神话制造在虚云看来不过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同时也是复兴佛教、重树威信的重要手段。至于这一手段的有效性,我们看看当代农村那些口头传播各种神仙鬼怪故事并信以为真的民众,就会明白“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度之”的必要性。虚云有诗《自题照相赠宽镜居士》:“这个痴汉,有甚来由。末法无端,为何出头?嗟兹圣脉,一发危秋。抛却已事,专为人忧。”(《虚云和尚全集》第3册,第197页)可谓自述衷肠。

参考文献:

[1]净慧长老.虚云和尚全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2]首楞严经[G]//大正藏:第19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111.

[3]景德传灯录[M].大正藏:第51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245.

[4]陈友康.近现代汉传佛教戒律松弛现象及自我矫正——以虚云大和尚为中心讨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4).

[5]太虚大师全书:第3册[M].善导佛经流通处,1980:5-6.

[责任编辑:郑红翠]

猜你喜欢

白话诗神话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东方神话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笔下的世俗心态
“神话”再现
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