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东爷们大裤裆

2015-03-17刘希文杨福升

神州民俗 2015年9期
关键词:裤裆茅房棉裤

文/刘希文 图/杨福升

关东爷们大裤裆

文/刘希文 图/杨福升

在过去的老关东地区,民间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四大松”,即“耍圈的筐、马腮帮、老娘们的肚皮、大裤裆。”

那么大裤裆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大裤裆,无非是那些老爷们穿的裤子肥肥大大,走路时裤裆来回晃悠着,呼哒呼嗒的。虽说特难看,但是穿着特别得劲,宽宽绰绰的,就是一个舒服。

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老关东的爷们们裤裆整的那么大啊?

我曾经问过许多上了年岁的老人,据他们说,在过去的年代里,清一色的布料,没有什么特别的花样,就连女人们也没有花里胡哨的衣服,都是灰了吧唧的料子,裤裆大干活方便。因为那个年代老百姓整天是忙于田野之间,在垄沟里刨食吃,裤裆小了,干活时就会经常发生裤裆撕裂的情景,为此,才把裤裆做得那么大的。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关东地区,关东的男人和女人们穿的裤子基本上全都是大裤裆。

春、夏、秋季节的裤子裤裆大瞅着还比较顺眼,但是在寒冷季节里,大裤裆的棉裤就显得非常臃肿,走路都很困难。听老年人讲,那时的大裤裆棉裤里面絮的棉花有十多斤,棉裤做好后都能立在炕上不倒的,十分实诚,这样的棉裤要是穿在人身上走起路来就是非常笨重。但是,在过去的关东地区的冬天,大裤裆棉裤是非常暖和的,站在外面几个小时身子都不会被冻透。

过去,关东地区土匪胡子比较多,特别是日本鬼子占领了东北地区后,东北人奋起反击,自然少不了要打仗,穿上大裤裆的棉裤还是有许多好处的:一是在冰天雪地的大东北,穿上大棉袄、二棉裤,冬天不会受冻;二是打仗受伤后包扎伤口也好办,把棉裤顺着裤脚豁开,使劲一撕扯,伤口就会露出来,处理伤口自然就很方便了。

过去,关东地区的人穿着大裤裆的裤子,腰上都要扎一根腰带,不是现在的皮腰带,而是用布做的腰带,女人们扎的是红腰带,男人们扎的是白色的腰带。这里面是有说道的,因为那个年代里,关东地区的人们解决排泄的地方是在外面,即所谓的茅房,也有称作厕所的。内急的时候人们都是一溜小跑跑向茅房,但是,茅房是男女共用的,谁进去方便也都害怕有人闯进来,那么咱关东地区的老百姓也有办法,那就是进到茅房,先把腰带解下来,挂在茅房的门栅栏上,别人看见就知道有人在里面,就得等一会。为此,老关东时期经常会看见老百姓家的茅房门前飘着红腰带和白腰带的,呼呼啦啦随风摆动着,也是关东的一大奇景。

过去,大冬天在关东见到的除了大裆裤子之外,还有清一色的大棉袄,大都是自己家的女人手工缝制的。整点棉花,扯上一块布,做一套棉衣物过冬,对于普普通通的关东老百姓来说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条件困难的人家,冬天的时候穿单衣单裤过冬也是有的。

在东北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中有这样一句词:“大棉袄,二棉裤,里面是毛,外面裹着布”。当时我看了就不明白,啥时候老百姓的棉衣服里面还能有毛啊?那得是啥日子啊?其实,在过去的大关东,别说棉衣服里有毛,就是能有厚厚的棉花那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生活了。

那时的棉裤腰非常高,穿上之后,棉裤腰能到胸口处。为什么棉裤腰要做得这么高呢?听老辈人讲,过去关东的老百姓家家都不富裕,冬天穿棉衣服时,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穿一个大裤衩子,甚至有的人上身是光着膀子的,从来没有人穿线衣、穿衬衫之类的衣服,也难怪,家贫啊,买不起。所以,做棉裤时,特意把裤腰弄得高一点,省着冷呗。

关东地区的大棉袄多是大襟的,就是衣服的扣子不是在中间,而是在衣服的左面,左臂的胳肢窝下有一排碎步做的小扣子,针线非常的细腻,系上以后不容易解开。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其实无非是为了遮挡寒风。扣子在中间的对襟衣服,即使扣子再多,也挡不住关东冬天的冷风啊。

在老关东地区,由于冬天天气寒冷,老百姓都穿大襟棉袄,以防止风吹进来。因为老百姓习惯用右手,把大襟从右面拽过来,拽到左臂的胳肢窝下,这里有一排小扣子,左手把住大襟,然后用右手系扣子。老关东地区的大襟棉袄在左臂胳肢窝下有一排小扣子,叫“算木疙瘩”,是用布条一点点缠出来的。后来有了小黑扣子,是玻璃的,代替了算木疙瘩小扣子。

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关东地区穿大裆裤子的人就开始少了,喇叭裤、细腿裤等风行起来,大裆裤子就逐步离开了老百姓的视线,如今在大街上已经很难看到关东传统的大裤裆了。

猜你喜欢

裤裆茅房棉裤
幸福的汽水
疯狂的海狸鼠
藏在棉裤里的爱
内裤裆部变硬,是不是就不能穿了?
《飞鸟集》争议关键词:裤裆、押韵和下架
老棉裤变奏曲
一条黑棉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