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英译角度识解《中庸》的核心概念

2015-03-15束慧娟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名作欣赏 2015年35期
关键词:典籍中庸小人

⊙束慧娟[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作 者:束慧娟,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一、序言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拥有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的文献典籍。“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中国的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和发展的泥土和营养。”①正确认识这一宝藏的价值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语是近十四亿人的母语,全世界的人正在期盼中华文化的灿烂复兴。”②因此,充分解读国学经典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

二、关于《中庸》

中国文化典籍所涵盖的远远不只是通常认为的四书五经,而是包括“四门”:“一曰考据之学,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文字、声韵、训诂等实证之学,是也。二曰词章之学,诗、词、曲、赋、文章、小说、俗文学等文字修辞之学,是也。三曰义理之学,凡经、子、玄、佛、理学、哲学、宗教等原理之学问,是也。四曰经世之学,乃指政治、社会、经济、史、地、兵、农、医、工、商、数等实用之学,是也。”③通常认为,将中国文化典籍按照经史子集的四分法进行分类最为完备。《中庸》属于经部,是儒家文化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中庸》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源,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原来都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王国轩认为:“《中庸》在儒家典籍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④朱熹更是认为:“读四书应最后读《中庸》,突出它的高深性。”⑤虽然《中庸》作为正统的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文化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但对《中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却都不及四书中的其他三本,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中庸》译本的对外推介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于原文本的解读难度上,尤其是对原文本中一些核心概念的解读困难。原文本中的词汇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色彩,只有正确识解了这些词汇的真正内涵,在文化对外推介的过程中才不会偏离本来面目,才可能真正实现中华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的目标。下文将集中分析对《中庸》文本中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

三、《中庸》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典籍作品的灵魂和精髓,同时由于典籍作品年代久远以及古今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对其理解也常常存在很大的出入。对于《中庸》而言,首当其冲的便是兼具篇名和正文核心词汇双重身份的“中庸”一词带来的困惑。

1.篇名“中庸”。傅佩荣认为:“书名‘中庸’,取义甚高,因为孔子在《论语.雍也》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表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已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长期以来很少能做到的。”⑥人们对于“中庸”的理解多源于《四书》编撰者、南宋学者朱熹。宋明理学对“中庸”的传统阐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阐释有误,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

对于这一核心概念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不同英译本的篇名。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就将其英译为:The Doctrine of the Mean,用“the mean”来对应“中庸”,表明理雅各理解的是“中庸”的本义,“即孔子所说的行为举止有节制,无过与不及”。理雅各的理解表面上是在维护“圣人学说的纯洁性,其实是作为传教士不愿意看到一旦将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升到本体的高度,就等于为人类指出了一条不必倚靠神恩救赎的超越途径”⑦。而“堪称神译圣手”的辜鸿铭在其篇名翻译中,则要颠覆理雅各这样的意图。辜鸿铭将其译为: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正体现了辜鸿铭民族振兴的文化用心,希望“帮助欧美人民,特别是在华的欧美人,更好地理解‘道’,加强道德责任感,促使他们遵从道德律令,放弃欧洲‘炮舰’与‘武力’文明的骄傲与跋扈,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待之以道”⑧。可见,对于原文文本的不同理解视角直接导致了英译本的天壤之别。

2.全文关键词“中庸”。作为篇名的“中庸”和作为全文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词汇“中庸”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虽然有学者认为文中的“中庸”一词的意义是“用中”,“是用中所造就的至德”⑨,但我们认为,出现在不同章节的“中庸”,意义上会有变化,对应的英译文处理也需要有所不同。我们以第二章的内容为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至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对于这一段的理解,王国轩和傅佩荣分别给出了如下解释:

(1)仲尼说:“君子能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能做到合度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无所顾忌肆意妄为。”⑩

(2)仲尼说:“君子做到的是中庸,小人做到的是反中庸。君子所做的中庸,是说君子在任何时机都合乎中的标准。小人所做的反中庸,是说小人没有任何顾忌害怕的事。”[11]

虽然两位学者在注释中都提到朱熹所注解的中庸意义——“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但我们认为在具体语境中还是需要有更明确的解释。在朱熹的注解中,“中庸”有时被认为是“平常之理”,有时是“精微之极致”,而我们认为,在第二章中所提到的“中庸”有时更偏向于动态的行为方式:“君子中庸”;有时则更偏向于静态的处事之道:“小人之中庸”。因此对应的英译文也应该有所不同。“中庸”常见的英译有:mean,harmony,focusing the familiar things of the day,暂且不讨论其优劣,单从词性角度看,三种译文更多侧重静态的名词,除了第三种略有动态,但最终形式仍然是动名词式的名词。我们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正文中“中庸”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而其对应的英译文更是具有语境的多样性,不能以一种词性涵盖所有语境下该词的英文对应。另外,“中庸”在正文中并不总是一起出现,根据乔飞鸟的考证:“中”字在《中庸》里面,共出现22次,其中与“庸”字连用,组成“中庸”一词有10次,单独使用12次,此外还有“中正、中节、中立、时中、中和、中道”,都是“中”的引中意义。[12]因此,对“中庸”在正文中的解释更多了一层复杂性,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3.诚。“诚”是《中庸》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中庸》的主要思想。对“诚”的探讨不只是出现在《中庸》一书中,其他古典著作中也有阐述,例如《孟子》《大学》《荀子》等,但是用“诚”字去贯通天人之道,作为整个思想支柱的,却只有《中庸》一书。[13]

《中庸》在第十六章开始出现“诚”,接着从第二十章后半段一直到最后的第三十三章内容都是以“诚”为核心概念,阐述“诚”的内涵以及表达对至诚至圣的欣赏。用十三章的内容来阐述同一个关键词,足见“诚”在《中庸》中的核心地位。宋晓春认为历代注疏家对《中庸》中“诚”的阐释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一:“诚”为“实”,包括程颐的“理之实然”、朱熹的“真实无妄”、王夫之的“实有范畴”、王阳明的“实理”等;其二:“诚”为“化”,以李敖“诚者,定也,不动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和周敦颐用“诚”来概括宇宙自然生生不息的特点为代表。[14]对于“诚”的英译主要有 sincerity,truth,perfection,integrity,creativity,等等,其中sincerity用得最多,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sincerity一词比较吻合西方哲学概念,更容易被译入英语国家读者所接受。

四、结语

《中庸》的核心概念还包括君子、仁、道等,限于篇幅,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阐述。中国古代典籍作品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典籍作品中核心概念的正确识解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能够成功在海外传播的重要一步。好酒还需好马运,好马更需好鞭策。只有首先厘清了典籍作品中的关键概念,负责搬运传送好酒的译者才能让运酒的征程更加顺畅,让中华民族的醇厚酒香可以散发在更广阔的异域土地上,才能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目标。

① 汪榕培:《典籍英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 马会娟:《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③ 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④⑤⑩ 王国轩:《大学·中庸》,中华书局2012年版。

⑥⑨[11] 傅佩荣:《大学·中庸》,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⑦⑧ 束慧娟:《动态投射与译者主体性》,《上海翻译》2012年第3期。

[12] 乔飞鸟:《〈中庸〉英译本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3] 吴怡:《中庸诚学研究》,华冈出版社1973年版,第40页。

[14] 宋晓春:《阐释人类学视阈下的〈中庸〉英译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典籍中庸小人
中庸自明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指印小人来了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木勺小人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