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电企业电网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探讨

2015-03-15李兰浩

通信电源技术 2015年6期
关键词:损率线损主变

李兰浩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茂名供电局,广东茂名525000)

0 引 言

电能流经用户电力设备前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损耗,统称为线损。供电线路的线损率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其数值大小受电网的结构、技术以及运行方式等直接影响,受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电网设计规划等的间接影响,其数值越大说明供电企业利润损失越多。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力行业不断深化发展,其电网架构复杂庞大。因此,要想保证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持续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供电网线的线损率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一般情况下,供电企业可以通过某些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降低线损,如通过对电力设施以及电力线路进行升级改造等可以有效降低线损,提高经济效益。

1 线损的分类

线损分统计线损、理论线损、管理线损、经济线损和定额线损等5类。其中以管理线损和理论线损为主。管理线损主要指的是电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统计线损和理论线损之间的差异,这种线损发生的原因有计量设施的不精确和一些人为管理方面的失误等,如漏抄现象。理论性线损主要指在电力系统中各个电气设备的耗损之和,能够利用各个电气设备的参数对电能具体的损耗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损耗。本文将针对这两种线损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工作经历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2 线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线损存在的问题

在供电行业的管理线损方面,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现阶段一个地区不可能所有用户都能实现电量集抄,特别在乡镇等偏远山区。在线损统计过程中,需要业务人员到用户端进行电力抄表,这种方式工作时间长、作业量也较大。同时在统计线损数据时,用户量大、查表时间跨度长的情况也容易导致一些漏抄和错抄等现象,甚至还存在一些信息数据不能同步的情况,导致了统计数据不准确,使线损统计精度降低,严重时将影响线损率大幅变动。

2.2 理论线损中存在的问题

在供电企业中对线损进行理论计算分析是加强线损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对线损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理论计算线损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1)使用理论计算线损不能实时得出线损数据。在理论计算线损的过程中,其对线损的监测主要根据事后的分析估算,却对动态实时的线损无法反映出来。因此,假如能够对动态的电网线损率进行统计计算,将对供电企业依据损失情况采取措施有重要意义。

(2)现阶段应用理论计算线损软件所得的数据准确性较低。因电力系统结构越来越趋于复杂,采用计算软件对采集的日常负荷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数值存在误差,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3)理论计算降损时分析难度较大。在使用技术分析降损之前,初步的定量分析主要基于以往的经验,与先前的数据相比,它对采用技术损耗之后的实际效果很难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管理,再加上在技术降损前后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相同,因此,这种降损分析还是不够全面。

3 线损管理中的降损措施

3.1 无功控制管理

电网向用户供电的电压是随着线路输送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变化而变化的,假设线路所输送的有功功率和始端电压不变时,如果输送的无功功率越多,线路的电压损失就越大,线损率自然越高。而提高功率因数,用户向电网吸取的无功功率就会降低,线路的电压损失也相应减少,线损率就会降低。故加强无功补偿管理能够对功率补偿进行良好的优化配置,从而显著增强电网输送的有功功率,是最容易取得显著效果的方法。在无功电源管理中,确定电容器在电网中的配置地点及其容量需要统筹考虑。在无功补偿时要充分考虑到降损节能的效果、装置配置和区域功率的有机统一。在无功功率计算的过程中,既要将变压器的容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计算参数,也要将电网运行实际的负荷程度考虑进来。因此,可以将历史上的负荷数据拿到无功功率的计算中来,使得设备在投入运营之后能够获得最佳的收益。

3.2 电网运行方式调整

若电力系统中存在以下现象时,日常运行将会造成较大的电能损失,不利于节能降耗。(1)对电网而言,当用户端离变电站越远,则供电路径就越长,线路上消耗的能量自然就越多;(2)对某一变电站供电区域有地方电源上网的,经主变低压侧向高压侧倒供功率时,产生了主变的功率损耗,同样增加了线损;(3)对于某些负荷轻载的有双主变的变电站,主变负责率低时,主变达不到有效的经济运行,其轻载主变的损耗白白浪费了电能。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通过电网运行方式调整,可取得最直接的降损效果。

第一种情况,应通过运行方式调整缩短供电路径,将该片区负荷转移至近电源端的线路供电,减少功率的远距离传输,达到降低线损的目地。

第二种情况,当有地方电源经区域主变倒供上网时,可考虑负荷的就地消耗,如增加该区域的用户用电接入,减少地方电的功率倒送。亦可通过调整运行方式,将另一临近区域的下级变电站通过该区域下级变电站间的联络线供电,达到负荷就地消耗的目的。如A变电站区域的下级变电站C有地方电源上网,经C站送至A站主变倒供上电网。而临近有一B变电站,其下级电站D为重要负荷点,刚好C站与D站间有联络线,且D站离C站较近。此时可考虑将D站转由C站供电,可减少电源的长距离输送和经主变倒供的损耗。该方法需在供电路径和主变损耗之间做出取舍,可经潮流PAS计算得出最优的选择,如图1。

图1 含地方电源片区其运行方式调整前后潮流对比图

第三种情况,针对主变负荷轻载而造成损耗的情况,通常可采取两种方式调整。一是将所有负荷转由其中一台主变单供,另一主变热备用,定期进行轮切使用。一是进行负荷合理分配,将临近负荷过重的变电站其部分负荷转移至该变电站供电,提高主变负载率和主变运行经济性。

3.3 计量自动化系统在线监测

电力系统中的“四分线损”具体指的是分压、分区、分台区和分线路。“四分线损”管理能够准确找到电力线损的来源。因此,通过加强自动化系统功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四分线损管理当中,可以有效增强线损的管理水平。计量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对电力系统的线损实现分区和分电力设备的实时动态监测,然后该系统通过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线损计算,就可得到不同时刻的线损值,这样就可以取代原来较为复杂且准确率不高的人工作业。计量自动化系统通过对网络技术的使用,避免了人工输入作业,显著减少了理论计算线损的工作量。同时,由于该系统对线损的统计频率较高,因此相对来说能收集到一个接近实际的平均值,有效增强了对电力线损的管理水平。具体在线监测系统如图2所示。

3.4 对用户端的计量装置进行在线监测

由于电力营销的实际工作错综复杂,因此对实时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对用户端计量装置实时在线监控,能够实现线损损耗的自动收集分析。这种在线监测系统对数据的自动采集取代了原先的人工查表,有效避免了一些人为方面的错误,同时也能够及时地发现电力设备故障以及用户用电异常等情况。此外,该系统实现了用电数据的实时同步,降低了电力线损的波动率,较为真切反映了电力运行过程当中的实际线损情况。一般的城市负荷已实现电量集抄功能,所以城市负荷的线损能有效进行控制。而仍需人工进行电量抄表录入的某些地方而言,偏远山区的线损占据了地区线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2 在线监测系统具体流程图

3.5 合理规划电网结构

在电网规划初期,要严谨地依据不同电压等级对应的供电半径,确定其变压器容量、数量及变电站的位置分布,采用合理的导线截面来设计供电线路的布局,力求将电力系统的线损降到最低。此外,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务必从长远的角度对其进行充分考虑,最大程度减少线路长度,使对低压供电的变压器向负荷中心不断靠近,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具体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线损对供电企业的巨大影响,在供电过程中,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来降低线损。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提高电网的运行水平,实现电网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程度地降低线损,提高企业的生产利润。同时,供电企业也应该认识到降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及时的总结和发现规律,真抓实干,使线损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1]黄瑜玲.浅谈配电网降低线损的技术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259.

[2]廖学琦.农网线损计算分析与降损措施[M].北京:水利出版社,2003.

[3]王永生,夏云山.配电网降低线损率的技术措施分析[J].广东科技,2012,(15):76.

[4]李忠培.分析降低配网线损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4):35-36.

猜你喜欢

损率线损主变
我国水库淤损情势分析
分布式光伏发电对电能采集及线损的影响
降低线损的用电检查工作开展对策探究
110kV江油变电站1#主变故障跳闸原因分析及对策
变电站主变事故油池设计施工新思考
无功补偿极限线损率分析及降损措施探究
基于降低线损的用电检查控制策略分析
供电企业月度实际线损率定量计算方法
降低供电所线损的方法及实践
供售电量不同期对综合线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