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视域下《红楼梦》的文本解读

2015-03-15

北极光 2015年10期
关键词:贾府林黛玉意蕴

作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就在世界文学中也享有很高的地位。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中记载“光绪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红学几乎是与《红楼梦》同步出现的,其研究内容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和脂学;可以说,目前对《红楼梦》作品、作者的研究及考证已经相当深入了。《红楼梦》中《宝玉挨打》、《黛玉葬花》、《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等经典片段也经常入选各类语文教材,但如果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也就是自然文本的角度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解读,势必会产生“泛读”、“浅读”、“窄读”甚至是“偏读”及“错读”的现象。

其次,文本运用含义丰富的文字符号,将各种审美信息以硬载体的方式进行存储;而作品则是以软载体形式存在,要求读者要自身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信息则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完成。

最后,文本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作为独立于接受主体感知之外的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其存在的结构形态也不会因时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作为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是由文本转变而来的。它受接受主体——读者的思想情感、心理结构左右。读者可以通过审美体味和感受等方式积极介入,对于文本来说是一种相对的具体存在。

语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的经典文本片段作为教学文本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视域范围内,在此角度下多维度地对所选文本进行解读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多元解读动态接受

接受美学理论研究的是文本、读者的接受和影响,其中重点考虑的是读者的接受,强调感知读者从实际的文本中读出了什么。这一理论从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作者”对其作品的权威性,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我们所说的“解读”,“读”侧重于对作品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是文本理解的起点,要求读者尽量读出文本的原意;而“解”则要求读者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强调以文本释义为起点进行有创造性的发挥。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读者在对作者创作意图的不断领会中也会逐渐领悟到文本的意义。

入选的各选篇文本中像这样前后矛盾、不协调的地方很多,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才能领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从而实现文本意义。

二、立体对比感悟意蕴

作品的表层意蕴可以通过归纳和概括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刻画所运用的描写手段后直接得出。解读文本,我们更多的要追索作品深层的意蕴。文本的深层意蕴则必须经过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把握,解读时我们要通过立体对比,去理解作者在《红楼梦》中大量运用对称手法所赋予文本的深层意蕴。

如我们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将林黛玉和贾雨村投靠贾府作对比,这样就能深入体会《林黛玉进贾府》的思想内蕴。同样是投靠贾府,按照家族的亲疏关系,作为姑舅亲的林黛玉理应受到最盛情的接待,但实际上不如和贾府没有亲戚关系的贾雨村受优待。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贾雨村,他们的结局都是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的封建社会造成的。这种立体对比的深刻、全面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孤立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所达不到的,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红楼梦》相关片段和所选文本进行立体对比赏析将有利于我们突破“单维”状态去体悟文本更深刻的内涵。

三、开掘延伸静态空间

我们在对作品接受的研究中,还应注重把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审视其产生的社会功用;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对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对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语文教学中所涉及与教学、教材相关的文字资料都应归入“文本”的范畴,对学生赏析选篇文本会起到助推的作用。

以入选教材的《黛玉葬花》选篇为例: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具艺术魅力形象。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同样,脂评者也非常钟爱这个人物形象。

这些信息的获得有利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开掘、延伸立体的阅读空间,从而更有效地阅读文本,深入体会《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四、走近文本回归原著

唯文本的结构主义化倾向且机械、孤立、片面地去研究文学艺术都是接受美学所反对的。《红楼梦》中入选语文教材的均为一些经典片段,作为原著的有机组成,这些经典片段在情节、人物刻画等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相对的独立性,却和原著是不可分割的。教学中,要挖掘选篇的深层内涵就必须以回归原著为前提,

对于选篇的细读,应着重把握原著的话语背景和深刻内涵。从文本的内蕴中感悟其核心价值,才能进一步理解该选篇在整部作品中的表现主题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具体作用。

作为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其阅读、研究的空间无比广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原著多维度地对所选文本进行解读,这样才能使名著以最优化的方式走进学生情感世界并为之所认知。

[1]邓海霞.略论《红楼梦》脂砚斋批语的千里伏线法[J].枣庄学院学报.2008(06)

[2]夏麟书,关四平.贾雨村的启蒙与林黛玉的叛逆[J].红楼梦学刊.1991(01)

[3]李英然.黛玉葬花:《红楼梦》诗意叙事的深度开掘[J] .红楼梦学刊2012(01)

[4]董学勤.从宝玉挨打看贾政其人[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2)

[5]王耀辉著.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贾府林黛玉意蕴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