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2015-03-14

学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品德科目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张向军 (河北省滦平县付营子乡中心校 068258)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当今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得到了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创新。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教育工作者在反思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育教学的重点、教材的编写和选择等方面是否存在着更多改革和进步的空间。这让这门课更能结合生活实际,也更能起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各个年级、各个科目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响应和配合这一教育改革政策。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在小学教育中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家长和教师一直觉得非常重要的科目相比较,无疑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就以往的小学教育经验来讲,这门科目却并不受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教师和家长的不重视导致这门学科发挥不出它应该起到的作用。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授课,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白白浪费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正确的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上一味地教给学生书本上的大道理和未经学生亲身验证的现成生活经验,不仅对学生的成长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进行探讨,力求让这门重要的小学课程更加适合小学教育体制,结合实际发挥它的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品德与社会课的意义

首先,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出现在小学教育当中,而不是初高中甚至大学。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细节,理所当然地认为理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格和素质。当然这个理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类品格和三观的塑造只靠教师的照本宣科就能办到吗?我们可以参考德国这样的一些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发现他们在对孩子进行小学或学前教育的过程当中并不致力于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德国甚至把这项规定写在法案当中作为一项法律来对教育者们进行严格监督。并不像我们这样很早开发孩子们的智力。但就是在这样的德国式教育之下,却使得诺贝尔奖总数的二分之一落入德国人囊中。他们只教会孩子如何与环境相适应,如何融入社会,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和情商,这无异于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只是我们并没有重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而是过早地开发学生的大脑。德国人认为,人类的大脑就像一个存储器,过早地开发占据了有限的空间,对将来的教育没有好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意义不仅仅是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融入社会和周围环境,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教会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社会”这个重点。现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往往忽略了这个重点。将学生的品德培养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才是这门课程的实质。而教师照本宣科并未真正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和环境是学生最好的学习素材。从实际生活中取材,让学生了解如何融入社会,如何适应环境,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真正目的。以往那种没有实践、完全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社会经验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没有好处,而且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紧紧禁锢在书本的内容中。这不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好方法,反而让学生过早地失去探索和发现的能力,认为书上知识就是对的,渐渐失去挑战权威的精神和勇气。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过去错误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伤害。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审视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的真正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预备人才。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方法

(一)重视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

首先,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需要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其次,如何使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个问题也要得到教师的关注。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让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而不是书本上那些抽象的大道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难遇到这些大道理问题,就算是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书本知识也很难切合实际状况。这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培养都没有好处。所以,教师应当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的生活化,让课堂教学内容真正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小到生活常识,大到人生道理,都应当从身边寻找素材,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改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式方法和评分制度

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呢?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内容的设计上需要进行改进,从课本上的内容逐渐引申到社会流行和热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从而了解学生的想法,提早发现思想偏激的学生。这为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矫正错误的思想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应当多设计与社会和自然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周围的生存环境,了解如何融入社会和自然,如何在社会和自然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其次,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也应当配合教学内容的改进,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己操作,自己寻找答案。而不再是教师让学生读书本上的内容,读完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故事说感想。这无异于是纸上谈兵,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根本没起到应有的作用。最后,对于学生的成绩,很多学校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都不在为学生排名次了。我们注重的不是让学生从小就掌握考试的技巧,而是注重对他们的精神层次的教育。所以,这门科目只要在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总结,指出优缺点,进行鼓励就可以了。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也为其他科目的教学改革带来启示。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这门科目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也要适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素质。

[1]王智胜,林海涛.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的“活”起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朱小燕.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探讨[A].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3]杨宝清.体验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6).

(责编 张文娟)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品德科目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论茶的君子品德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