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探究

2015-03-14

学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小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探究

李 爽 (河北省巨鹿县王六村校区王六村小学 055250)

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渗透,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小学语文 德育 有效结合

语文学科集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文试图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小学生对道德的评判和对错的判别是按着习俗观念进行的,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而这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小学生自身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群体的约束,使得他们对是非的判断结果和社会准则要求之间产生了误差。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孩子”以及如何去遵守法规和秩序,他们已经逐渐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并执行社会规范,而且认识到按规则行动是正确的。

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通过教育让他们对道德有一个完善的认识,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现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从寓言故事、人物传记等方面无不在生动地展现者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比其它任何学科蕴含的德育内容都要多,通过这个特点,利用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学生不但可以得到知识教育,也潜移默化地收获了道德教育。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了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二、注重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体现在言传身教上。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教师教育学生言行不一,一方面教育学生要讲卫生、爱整洁,而自己在课堂上却穿戴不整齐;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自己却斥责打骂学生;一方面教育学生要讲文明礼貌,而自己却在学生面前讲脏话、骂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他们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家长和老师为榜样,模仿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再多的德育理论都很难真正贯彻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因此语文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良好的仪表仪度、恰当的待人接物方式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和德育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学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意志品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三、利用文本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由于小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初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旨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报效国家。

从“精忠报国,直捣黄龙”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到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壮举都激励了历代有志之士为国家、为民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正是在他们精神的感召下,我们的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通过六十多年来的努力才逐渐发展、强大,从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分步进行,从爱己到爱民,从爱家到爱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利用文本,通过激励、鼓舞和唤醒并适时加以引导,激励小学生去深刻领会这些诗文富含的感情色彩,充分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从中获取正能量,让学生成为一个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四、明确目的,把握正确教法

任何事物都是多面性的,人们对事物的观察、认识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是各异的。语文文本也是这样,它那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影响是深远的。我们要时刻注意他们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确保他们得到积极的感染。

当然,语文课程教学不同于德育课程,它的重心应该放在语文知识的传输上,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获得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丰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在丰厚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正确领会语文文本的深层含义,才能获取德育教育的效应。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奠定爱国主义人生观,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五、潜移默化,持之以恒

语文教科书中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材料是十分丰富的,而小学生受认识水平的限制,热情虽易调动,但不稳定,这一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只有长期熏陶渐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有赞颂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的;有介绍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建设新成就的;有描写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并以他们的高尚风貌影响、感染读者的;有宣扬人间亲情挚爱的;有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知识和了解社会生活的……教师应把握住这些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充分、反复、多层面的感受中,激起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培养出一代健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新型公民。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利用学科优势,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为祖国培养一代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2).

(责编 齐真)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