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2015-03-13金富饶甘肃省陇西县高阳初级中学748102

学周刊 2015年32期
关键词:现代文文脉领悟

金富饶 (甘肃省陇西县高阳初级中学 748102)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金富饶 (甘肃省陇西县高阳初级中学 74810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始当求所以入”,在深入探求每篇课文真谛的基础上,要“终当求所以出”,将相同类型的文章放到一起比较,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中学语文 现代文 阅读能力培养

读书是一门学问,切忌浅尝辄止,贵在挖掘深意。读书唯有能入能出,方能得其三味,悟其妙处。何以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阅读,使学生进出自如。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观念

学生阅读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感观。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包含了文学、美学等各方面的规律,所以学习一篇文章,就必须整体把握,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三个步骤:整体感知——局部解析——整体领悟。这是我们常用的学习分析文章的思路,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总——分——总”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认识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是学生由语言媒介、外部艺术形式深入到思想的过程。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印象,包括作者、内容、结构、背景等,为下一步的局部解析奠定基础。局部解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细处,对文中的个别段落、关键词句以及段内句间的层次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理解,通过重点段和句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文章主题。整体领悟就是在整体感知和局部解析的基础上,对文章表达的情感、文章的结构、写作背景、作者的感受等进行感悟与理解,产生共鸣。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如果离开整体感知,那么局部分析就出现偏差,把握不准确,分析不透彻。同样,局部分析不到位,走马观花,同样会影响整体理解。

二、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学则须疑”,这些都是古代学者提出要“思疑”的精辟论述。陈献章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需有长进,必得有疑,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疑处释疑,从无疑处寻疑。

1.从词语的揣摩中领悟词语的语境意义。相同的词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会发生变化,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例如,《我的老师》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在要打的意思。”文中“狡猾”如按常规理解应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意思,文中这样理解显然不符原意。但从这一语言环境看,老师没有惩罚学生的意思,也没有用诡计来耍学生,更不能理解为老师奸诈,这个词语在这里表现老师用儿童的眼光观察学生,高高举起的教鞭没有落在学生的身上,而是落在石板上,是老师故意使其落在石板上,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是原词语义的异变,是一种贬义褒用的语言现象,可以理解为“调皮、机灵”之意。这样就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2.从重点句子的思辨中,理解句子所隐含的内在意义。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19个钱呢!”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出自冷漠的掌柜之口,在全文中出现了四次。同时,那四次“19个钱”在课文中时隐时现,时断时续,分明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其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足迹,暗示了孔乙己悲苦命运的必然终结。

3.从语段的品味中,学会把握文章的要义。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语段的阅读也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重视。

文段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表义上的层次性和语文知识的集中性与整体性。如晋祠中写到水的特点一节,从结构上看是总分总,表义上看从水的多、清、静、柔四个层次构成水的特征这个语段的中心,从语文知识上看许多重点词语应了解和掌握,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要理解,多种说明方法要掌握。

三、使学生阅读现代文的方法

学生阅读文章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对快速阅读课文,及时理清其事、体会其情、领悟其境、明了其理,是有很大帮助的。

1.辨明文体。在阅读文章时迅速地感知文章的体裁,有助于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表达方式不同,其文体也不同,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此外,也可根据文体的要素不同辨析文章的文体。

2.理清文脉。作者总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按一定思路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文脉是指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作者写作文章的构想,也就是行文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在表现文章的主题时起到连接前后行文的作用。“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理清文脉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结构的重要途径。理清文脉的方法有抓线索、分层次、抓衔接等。

3.体验文情。文情是指文章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径”。课文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因事缘情,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情感直露的文章,学生容易把握,难点是那些含蓄的文章。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透视文章所采用的比喻、烘托、隐喻等手法去体会文章情感。

4.领悟文旨。文旨从狭义上讲,是指记叙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中心内容,从广义上讲,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经过观察、体验、分析后在文章中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作者的观点、意图在文章中的体现。它是全文思想内容的中心,是处理写作中一系列同题的依据。材料的取舍、文章的构思、结构的安排、表现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炼等,都是为中心思想服务。领悟文旨也是阅读的基本目的,领悟文旨不仅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而且在思想上也会受到教育和启迪。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这一话题,可以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界一个永恒的话题。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有许多未开发的领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只要我们辛勤耕耘,就会换来桃李的芬芳。

(责编 张文娟)

猜你喜欢

现代文文脉领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多么痛的领悟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