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规格黄颡鱼种培育技术

2015-03-11成南

农家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放苗清塘鱼种

成南

大规格黄颡鱼种培育是指将2~3厘米的夏花(火片、寸片)培育成8~10厘米的鱼种,现将相关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一、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周边环境安静,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养殖用水要求。培育池面积以5~10亩为宜,池底平坦,土质为壤土,靠近排水口端挖有1个深20~30厘米,面积为20~30平方米的洼坑,以便集中起捕鱼种。培育池应建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并配备增氧、投饵、抽水等机电设备。

二、放苗前准备

1.清塘消毒。清除池边杂草和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为10厘米左右,于放苗前15~20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干法清塘用量分别为75~100 千克∕亩和 10~15千克∕亩,带水清塘每亩用量分别为120~150千克和20~30千克,方法是加水化将后全池均匀泼洒,以杀灭病原菌和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2.投施基肥。于放苗前5~7天向池内注水60~80 厘米,注水时用60~80目的双层筛绢网袋过滤,以防敌害及竞争性生物混入池内。注水后,向池内投施经发酵并消毒好的畜禽粪肥200~300 千克∕亩,2~3天后再投施EM菌、单细胞藻类激活素等,增强肥水效果。

三、苗种放养

一般投放规格为2~3厘米,密度为25000尾∕亩左右,时间在6~7月份。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可搭配放养部分鲢、鳙夏花苗种,放养密度为2000尾∕亩左右,放养时间在黄颡鱼苗驯化成功15天后。苗种放养前需用浓度为2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溶液或3%的食盐溶液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四、技术管理

1.水质管理。每5~7天加新水1次,每次加水10~20厘米;每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能见度)在30~40厘米之间;每半月使用1次生石灰,用量为5~10千克∕亩,调节pH值(酸碱度)为7.5~8.5;每15~20天使用1次光合细菌、EM液、芽孢杆菌等,用量为2千克∕亩左右,方法是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适时开启增氧设备,增加池水溶氧量,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2.投喂管理。在苗种入池2天后即可开始驯化,先沿池边多点投喂,然后每天减少距食场较远的投喂点,增加靠近食场投喂点的投饲量,引诱池鱼向食场方向 “合围”,经过5~7天的特殊“训练”,最终达到池鱼按照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投喂要求,在食场内实行有序的集群“就餐”制。若投放经驯化过的苗种,在苗种入池2天后即可正常投喂。培育过程中投喂营养全面、营养价值高的配合饲料。培育前期投喂蛋白质含量为40%~42%的破碎料,中、后期投喂粒径为1.5毫米左右、蛋白含量为38%~40%的颗粒料。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日投饲率培育前期为池鱼总体重的3%~5%,中、后期为2%~3%。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和黄颡鱼种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以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或80%~90%的鱼吃好离开食场为度。

3.病害防治。定期投喂用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光合细菌、中草药等药物制成的药饵,可增强黄颡鱼种体质,提高抗病力,降低发病率。黄颡鱼种一旦发病,应及时诊断病因,对号入座,科学用药,控制疾病漫延,将损失降至最低。由于黄颡鱼体表无鳞,对某些药物比较敏感,对常用药物的忍受力也不及有鳞鱼类,因此,在治疗用药时一定要慎重,尽量选用高效、低毒的药物,并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药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经过4个月左右的精心培育,黄颡鱼种体长达8~10厘米,符合大规格黄颡鱼种的标准,可起捕出池转入成鱼养殖。

猜你喜欢

放苗清塘鱼种
古老鱼种重返伊利诺伊州水域
诗意的劳作
卢华
春山闲话
鱼种优劣鉴别方法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
提高水花鱼苗成活率的四措施
冬放鱼种技术
影响南美白对虾苗种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
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