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章做法

2015-03-11

中国艺术时空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章

梁 衡

文章做法

梁 衡

今天讲文章做法。关于这个题目的讨论比较弱一些,现在的文学是小说天下,讲小说写作的多,讲文章写作的少。殊不知文章是小说的基础。文学老前辈像叶圣陶、朱自清、周振甫都有专门谈文章写作的著作,但大多用古文例子,年轻人读起来吃力。我想主要借用现代散文的例子和自己这几年的写作实践来讲。文章做法包括:写作目的、文体、字词、立意、意境等。

一、 写作的目的

先讲写作的目的。就是: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文章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功能:一是传播信息、知识和思想;二是传递美感。

对美感的追求是人有生俱来的。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元素,它包括声、形、意,依照语法和修辞组织组成了字、词、句、篇等,追求内容表达,同时也追求美。为什么我们喜欢春节晚会上的语言类节目,比如相声、小品还有手机上的幽默小段子?它有美感。文章是艺术,就像绘画、音乐、雕塑一样,同是艺术品。

语言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普通表达,讲清内容即可;第二种是要换一个花样,除了内容还追求美。这好比足球场上,一脚射门可以;但不这样,来一个倒钩更精彩,虽然都是得一分,含金量不一样。举一个例子,在北京的西四附近,有一个饭馆叫“天然居”,它有一副这样写的对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如果普通表达就是请你来吃饭,现在用修辞学上的“顶真格”,有回环往复之美,又提升了顾客的身份,饭也吃得舒心。湖南桃花源景区有一块碑,上面一首诗:“牛郎织女会佳期,(月)底谈情又赋诗。(寺)静唯闻钟鼓響,(音)停始觉星斗移。(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机。(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取末句一字的半个字,来做下句的第一个字。有奇巧之美。可见,人们一张嘴说话,提笔写字就求美。美的基因深植在字词中。就像我们穿衣服,先不说样式,从材料开始就大有讲究。

二、文章的定义、体裁

文章的定义,它可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讲,文章是有内容的单篇文字。为什么强调单篇?是为了和书本相区别。广义文章可以分三大类:应用类、新闻类和文学类。文学类里面的散文,所传达的主要是思想、情感和审美。在这三大类里面,一般我们要求第三类要有美感,是为文学艺术,前两类并不要求美感,不在艺术范畴。因此,文章狭义的定义是:表达思想内容并能产生的美感的单篇文字。

文章的基本体裁有四种,即描写、记事、抒情和论说。不管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公文,甚至是学生作文,都不脱这四种。描写的对象是景物,是客观的景和物,是静态的、无生命的东西。它要求一种客观的态度。比如中学课本里《魏学伊》的《核舟记》,写在一个小果核上刻了一条船,并山水人物;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描写济南秋景和水里的草。我收入课本里的《壶口瀑布》也是描写水,写黄河之水。叙述的对象则是人和事,要有过程,有故事,是动态的。

其对比如下表:

四种体裁,描写、叙述、抒情、论说,但在应用中,通常是混合使用,很少有人单一使用。

在修辞学上,有两个最基本的分类,一个是消极修辞,一个是积极修辞。这个非常关键,为什么呢?消极修辞主要是要求概念清楚,逻辑严密,积极修辞主要要求生动形象,有色彩,有感情。

应用文,特别是法律语言是典型的消极修辞,比如对犯人的判词,把罪状说清即可,不用什么形容,更不能抒情。

文学是积极修辞,比如《水浒》上讲黑旋风李逵,手持两把大斧,哇哇大叫,形象生动。应用文和文学文体中间的是新闻文体,新闻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修辞,过去没有人研究过。十多年前新闻界有一场讨论“消息能不能散文化”。那时我在新闻出版署任副署长,要我写一篇讨论结语。大家都以为我是散文作家,我应该支持新闻散文化,但是我坚决反对,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当时提出了新闻与文学的12个不同。

研究写作,先把四个基本文体,两大类修辞分清楚。

现在讲具体的文章写作。

三、文章的立意

?

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上初中课甚至小学课时老师告诉你的文章“主题思想”,它决定文章的成败。因为信息、知识都会过时,而思想之树是常青的。比如秦牧先生,是我这一代人的文学偶像,我小学六年级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的第一本书是秦牧先生的散文集《艺海拾贝》。这本书很好读,文章以知识为主。孩子在求知识阶段觉得很好看,但到了60岁再看就觉得不够了。所以说文章的制高点和目标应放在思想上。信息和知识有两个不足,信息会过时,知识会老化;信息和知识还可由别的载体来承担,如报纸和教科书,思想却必须要由文章来承担。所以散文的思想性是它的唯一性,没有思想就没有散文的生命。许多人问我,你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经常更正他们的提问,我说文章主要不是写出来的,是想出来的。想什么呢?先想主题,有新思想再写,主题立不起来,我就不写。

为了说明立意的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文化部长期办了一个“部长文史知识讲座”,每月一次。在有一次我讲课时,举出了影响中国历史的10篇政治美文。我当时提出两个很苛刻的标准:一是作者当时提出的思想现在还没有过时,还在用;第二,他在文章里面所创造的词汇现在还在词典或成语词典里面,这个标准是很难的。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写一篇文章,你能保证传唱一千年?我说完这个话以后很多出版社就追着这个选题,后来人民大学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现在卖得很好,已印了四五次。为什么?这些文章里有思想,一千年后还在起作用,还有人看。

这十篇文章是:1.贾谊的《过秦论》,提出一个政权为什么会灭亡。2.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提出来人的生死观,最有名的话就是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诸葛亮的《出师表》,讲敬业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提出了一个中国版的空想社会主义,比西方的 “乌托邦”社会还早了三四百年。5.魏征的《上太宗十思疏》,讲一个政权怎样才能巩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6.《岳阳楼记》,讲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7.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序,讲人要有正气。8.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讲振兴中华。9.林觉民的《与妻书》,讲个人、家庭与民族、社会的关系。10.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讲共产党人为人民报务的思想。

文章的立意有三个要求:第一是站得要高。高瞻远瞩,能把读者领到一个制高点上。大家看我刚才排的这10篇文章,都有思想制高点。历史上还有很多名篇没有排进去,比如《滕王阁序》就是很有名,文字很美,但是它的思想性和这10篇比没法比。《岳阳楼记》的写景也很好,天气好的时候如何,天气不好的时候如何,但它的切入点是站在楼上看人生,文章就流传千古。

我1998年发表《大无大有周恩来》,已过了快20年,但几乎每年一月份总理去世的纪念日都有刊物拿出来转载。纪念总理的文章很多,比如周围的工作人员、警卫、医生、秘书写了很多很多。但是为什么这篇长印不衰,就是我刚才说的,信息只能讲一次,思想却可以重复。我在文中提出了一个思想,总理感人是因为他的“六个无”,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去不留言。把对总理品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就是文章的制高点。

第二是挖掘要深,这个深就是指透过表面看到更深一层,帮读者发现新的内容。我经常讲写文章就是从无到有。《赤壁赋》很有名,就是因它通过有形的自然景物领悟到无形的人生。我的《一个小院和一条小路》,是写邓小平的。他在“文革”当中曾经被下放到江西劳动。他在这个地方被软禁了两年,上午劳动,下午就绕着小楼在院里散步。他在这个地方开始思考中国的问题。他在想中国将来怎么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这里开始的。从他在一个普通的小院里的那一段特殊生活,挖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第三是角度要新。我们知道新闻工作者讲角度,其实作家也讲角度,比如:一部小说从哪里构思。最近我在写“人文古树”的系列。这就是新角度。我们爱树,但是有多少人关注过树的人文价值。去年我在全国生态论坛上讲,树和人的关系走过三个阶段:第一是砍木头,物质利用;第二个是知道生态保护,不砍了;第三就是树与人的文化关系,树上蕴含的人文记录,每个老树都有一些故事。我想写100棵人文古树,大家觉得很新鲜,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在瑞金,有一颗大树,遮盖了小楼的一半。当年国民党知道毛泽东住在这座房子里面,就来飞机轰炸,但是炸弹落下来的时候被卡到树缝里没有爆炸。现在这个炸弹还挂在树上,已经有75年了。这颗树就是一个例子,它记录了红色苏维埃的那一段历史。

在福建三明有一片森林——格氏栲国家森林公园,为什么叫格氏栲呢?是100年前一个叫格瑞米的英国传教士发现了它。这种树很硬,是做枪托的好材料。这种树在全世界成片树林只有两片,一个在巴西600亩,一个在中国2500亩。关于它的文化价值,至少有三种文化:传教士文化、“大跃进”和“文革”文化及生态建设文化。传教士在中国办过学校,办过医院,但我们很少知道他还发现和保护了稀有树木。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立意”的要求就是高、深、新。高,是要有制高点,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深,是讲穿透力,透过表面看里面。新,就是角度新,说新话。

四、文章的意境

立意解决主题思想问题,意境解决美感问题。

文章的意境有三个层次。一是形境,是描述的美,含描写与叙述两个方面。二是情境,心情的抒发。三是理境,有哲理。三境俱全,文章才有美感。

描写的美,是一种绘画的美。画家画静物,一个石膏模或水果,画出了静物的美,主要解决空间位置的构图和颜色,是冷静的美。《核舟记》刻画一条船,就是冷静的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很短的一首曲子里,他很冷静地用了11个客观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自己不说心情如何,但惆怅之感跃然纸上。大家中学时学过我的课文《晋祠》,写一棵“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起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这是描写的美。

叙述的美是动态美,到音乐里去借鉴。音乐是一个过程,这个旋律前一秒、后一秒都不一样,总在变。它是一个动态的美,讲究节奏感。所以用在写人和事的过程,讲故事。小说,新闻报道,特别讲究叙述手法。

抒情的美,就是把您心里的东西说出来,与读者共鸣。小提琴和二胡为什么好听,是因为有共鸣箱,能产生共鸣。文章用什么来共鸣呢?用一种大家通用的感情,而且最好找那种大的感情,大共鸣,如民族情、父爱、母爱、情爱之类的大情。如鲁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有一种深沉的、悲壮的感情。

第三层的美感是哲理美,靠的是概念、逻辑推出来的,你不得不相信。相对论很复杂,但爱因斯坦用一个公式就说清了。F=mc2,能量是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原子弹、核发电都是这个道理。很简洁。文学创作也是这样,你能从形象上升到理性,抽象出一种理,这种力量就不得了。理性的美。如我在《邓小平认错》一文中说到邓接受李光耀的建议,改革开放时,有一段理性总结:“人孰能无错?但并不是人人都能事后认错。普通人认错难,有光环笼罩和鲜花托举的伟人、名人认错就更难。但也正是这一点考验出一个人的品格与能力。纵观历史,名人喜功、贪功的多,自责、担责的少。像邓小平这样,大功不自喜,大德不掩错,是真伟人……一个民族的幸福不只是有领袖带领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更是带领他们绕开了什么灾难。领袖一念,国家十年,伟人多一点谦虚,国家就少一次失误,多一次复兴的机会。”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这三个层次的美。描述的美好比一个女孩子的漂亮;用画来比呢,好比是一幅工笔画。抒情的美比漂亮更上升一个层次,我们叫它美丽。漂亮和美丽什么区别呢?吴冠中先生有一篇文章,他在山西一个古庙里面看见了一个木雕的佛像,远看很美,但是走近去看,木质已朽,不漂亮。但是你退后再看还是美,这就是漂亮与美的区别。漂亮主要是外表、材料上的,美多了线条、神韵。如果再上升到哲理就不只是漂亮和美丽了,有了内在之美。这个时候用画来进行比喻,就是抽象的画,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半个马腿、一个人胳膊、半个人头。这个画里一个完整的形象也没有,但是里面就是有东西,就像一块糖化在水里,糖不在了,甜味在。

三个层次的性质

三个层次的美感效果

五、文章意象

美的部分讲完了,下面讲意象。意象进入到另一个层次,文章的技巧层面。

意向就是最能体现文章立意的形象,是一种象征,是借以还魂的躯壳,是诗化了的典型,是文章意境的定格。意象在文章里的重要性相当于诗歌的押韵,小说的故事。高尔基写小说最愁的是没故事,他曾给朋友写信说给我一个故事吧。我写散文就常苦于找不到意象,有时写不出来,真想喊一声:给我一个意象吧。

文学是形象艺术。一切艺术都讲形象,运用形象。钱学森把思维形式分为五种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特异思维、社会思维。文学家、艺术家经常有灵感思维,特别是造型艺术家,如雕塑家。《蓝色多瑙河》的作者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灵感来了,手边没有纸,就把旋律写在衬衣袖口上,回到家随手一脱,老婆把衣服扔在盆里去洗,他想起来后赶快去抢,幸亏没有洗掉,这首名曲就这么留下来了。意象是形象的抽象运用,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先象后意,另一类是先意后象。

“先象”是先看到形象,从形象联想到道理,是从形象出发的灵感思维。比如我收入中学课本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是我去常州参观瞿秋白纪念馆,碰见几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打扫卫生,我问孩子们是哪里的?当地人说是旁边一个小学的,叫“觅渡小学”。这个名字非常有意思、很文雅,为什么叫觅渡呢?当地人介绍,现在的纪念馆是过去的瞿家祠堂,门前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名“觅渡桥”,因城市变化,河与桥早已消失。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是吧,让我想到瞿秋白一生都在觅渡,在寻找人生的渡口。他是一个悲剧的人生,他特别想搞文学,在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著译竟有500万字。但是阴差阳错,他这个文弱书生却当了共产党的总书记。又受王明路线的迫害,最后被国民党杀害。他的人生的渡口一直没有找到。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找到主题后用什么来落实呢?就用这个“觅渡”的意象来落实,这叫先象后意。你看从小学生到河,到河上的觅渡桥,再到他寻找人生的渡口,文章的思路就出来了。这篇文章的成功,后来入选课本,又在纪念馆立碑,第一原因是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

第二类叫先意后象,先有主题思想再去找那个具体的“象”。建党80年的时候,特别想写一篇东西,说说共产党是怎么走过来的。一天在报纸看到一段消息,说南湖的红船已经重新修复,开始接待游客了。这就是“象”,共产党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这个船上开的。我立即去浙江南湖采访,写了《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这么小的一条船上挤了12个代表,到建党80周年的时候全国已经6500万党员。文章一共2600字,提到了46个船字。第一次开会在船上,会后毛泽东买船南下回湖南,南昌起义后周恩来一条小船偷渡香港回上海,长征中红军一条小船过金沙江,直到改革开放,邓小平把中国这条大船调过头来,这就是船的意象,是先意后象。

意象有六个特征:第一,天然性,可遇不可求;第二,有象,要有具体的东西;第三,必须有意;第四,意大象小,比如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6500万党员和一条12人的小船;第五,是意和象的反差要大,形象、概念绝然不同。读者无论如何想不到它们的联系。我的散文《觅渡》、《红毛线蓝毛线》、《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都是这样。

刚才讲了立意求高、求深、求新;意境呢,求形真、情浓、理明,造成一种美的境界。那么意象就是,求奇、求巧、求绝。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

六、文章五诀

下面我讲具体的方法,即文章的“五决”。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叫《文章五诀》。五诀就是五个字:形、事、情、理、典。

“形”是单纯的描写。也可以借形说理,借形来抒情、借形来说事。

单写形象,以毛泽东为例,他在延安的窑洞里指挥打仗,土墙上挂满地图,炕桌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和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几乎没有这样的司令部、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对警务员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这是我在《这思考的窑洞》中对毛泽东形象的描写,是“形”字诀。

“事”字诀是单纯的叙事,这在新闻稿里边用得最多。小说里借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寓言故事借一个事情来讲讲道理。文学作品讲形象,就常要“借事写形”。我写的《二死其身的彭德怀》讲他耿直的人格。讲了一件事。庐山会议上他被打成反党集团,散会了,大家在收拾东西下山。这个时候秘书说会务组打来一个电话,有好茶叶给首长准备了一点,问他要不要,那时候比现在要廉政,要的话交钱可以买,会务组还特别说明街上买不到。彭德怀闻听大怒,说街上买不到为什么不拿到街上去卖,净搞这些鬼名堂,市场能不紧张?还特别嘱咐秘书你给接待处打个电话,这是一种坏风气以后不能搞。秘书就提醒他说,这个时候你都成了反党分子了还说这干什么呀?他也突然醒过来,无奈地说,看来我这个脾气一辈子也改不了。这一段完全是借事来写形,借不买茶叶这事情,表现彭德怀的崇高形象。

借事说理。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周年和共产党建党90年,我在《人民日报》发了一篇长文章,选了三封家书的故事来说理。一个是林觉民的《与妻书》,一个是聂荣臻的家书,一个是无名烈士给妻子的信。这三封信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讲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这三个人,一个成为辛亥革命黄花岗的烈士,一个成为共和国的元帅,一个成为千千万万烈士中的一个,组成了一部百年革命史。

借事抒情。我有一篇《母亲石》,讲对母亲的怀念。我考上大学要去北京,17岁还没出过远门,父亲和哥哥把我送到火车站,走的时候母亲一人在家打了一盆水洗脚,到他们送我回家后,发现她的两个脚还在盆上搁着,一直没有沾水。从火车站到家来回至少也有3个小时,这一细节,就说明老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这么一个事情来讲母爱。这是借事抒情。朱自清的《背影》,也是这样,将母爱、父爱通过一件事情说出来。

第三个,“情”字诀。情字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借情说理,借情写形,借情叙事等。

直接抒情。毛泽东在一届政协会上的祝词就是直接抒情。最有名的那一句话,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要写在人类历史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很动情的。

我那篇《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描述了邓小平1969年从中南海的红墙内、从总书记的高位上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当钳工时的情景。他照顾残废的儿子。给儿子翻身,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热气和着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父爱在指间轻轻地流淌,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这时他抚着的不只是儿子摔坏的脊梁,他摸到了国家民族的伤口,他心痛欲绝,老泪纵横。他不但心疼儿子,他还想着国家,是抒家国之情。

第四个是“理”字诀。可以单纯的说理,但是单纯的说理往往枯燥。所以有很多时候这个“理”字诀是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借理来延伸文章的立意。

说理是论文的基本方法,这个好理解。

借理写形和借理言情难度大一些。在现代散文里看到的不是很多,但是它确实是一个方法。如我有一篇文章叫《秋思》,写秋天的叶子红了。怎么描写让大家深切感受这秋天的红叶之红呢?就讲:秋叶为什么红呢?植物工作者告诉我,平常叶子里有叶绿素。随着秋天的到来,叶绿素越来越少,而花红素逐渐增多了,就越来越红了。稍微加几句理的话,大家就对红叶印象深刻了,这叫借理写形。

第五是“典”字诀。一种是直接用典。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就引用到《为人民报务》里,他说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反动派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还有一种情况是“借典比兴”,借这个典引起下面要说的话。比如手机段子: “在天要做比翼鸟,相约今天吃虾饺”,“相见时难别亦难,清蒸螃蟹莫放盐”, “君若归期未有期,去吃新疆大盘鸡”,这都是在借典起兴,起到风趣幽默的效果。

典又有明典暗典之分。有时候我不直接说那个典,暗示。我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写周恩来给毛泽东写检查。周恩来1956年以后和毛泽东经济思想有分歧,一个要慢,一个要快一点。毛泽东就批评他,甚至于要逼他辞职。周恩来只好写检查,他口述秘书整理,整理完以后秘书在里边加了几个字,“我与主席多年来风雨同舟、朝夕与共,还是跟不上主席的思想”。周恩来指着 “风雨同舟、朝夕与共” 8个字,说怎么能这样呢?你太不懂党史了,说着眼眶里已经是泪水盈盈了。下面我用了一句“秘书不知总理苦,为文犹用昨日辞”,这是用的暗典,就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一句诗,但是你没有必要直接点出来。

为了整体说明文章做法,我再举《岳阳楼记》的例子通讲一遍。范仲淹并没有归入唐宋八大家,但是他这篇文章是超过了八大家所有的文章,全文仅有260多个字,很符合文章写作的规律。符合我的“三层五诀”理论。第一段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事”字诀起头,说明为什么请我写一篇文章。第二大段里面反复用了形象描写,又分成宏观的和具体的,好的和坏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是典型的“形”字诀,然后他就分开几种情况:“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天气不好的情况,心里很郁闷。那么下面说天气好的时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是借形说情。到了最后这一段,用理字诀,他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全是说理,是在前面情、形、事的铺垫的基础上的说理。他若一开始就说这句话,这个文章肯定传不下来。最后结尾时又拉回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又回到事情上来。“事”字收尾。全文是一种轻轻地提起,自然地进入,然后波澜壮阔,推到一个理性高度,最后又在回到事上,轻轻收尾。这就是它的美、它的妙处。但是大家注意这篇文章里面是五字诀少一个字没有,他并没有用谁的话,但是他的文章成了一个千古经典,后人不断地去引用。

最后,我们来看三层五诀的关系。三层是美的标准,五诀是方法。我们以《晋祠》为例,它主要用“形”字诀,有一点 “事”和 “典”。是第一层次的描述的美。再看《母亲石》以及课本里的《夏感》这两篇文章,则达到了第二个层次——抒情的美,文章用到了一些形象的描写和事情叙述。通过对夏天的描写抒发对生命的热爱。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觅渡》、《把栏杆拍遍》则是达到了第三个层次——哲理层次的美。文中形、事、情、理、典全部都用到了。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的讲座,由赵倩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阅。)

猜你喜欢

文章
坚持“四个一”换得“四颗心” 奋力写好新时代“侨”文章
文章词不达意如何破
文章导读
高考报道要做好“后半篇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