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2015-03-11申晓伟

企业导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申晓伟

摘 要:本文立足于校企互惠共赢这一目标,从校企深度合作的角度,在资源共建、经费共投、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等方面,对校企合作育人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是指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决策执行中,所有涉及到校企合作育人的内部和外部要素通过利益的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的方式。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建设包括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等四个关键要素。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着力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一、利益驱动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经济实体,其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取利益,企业是否参与校企合作育人,如何配置自身资源,主要基于市场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政府很难改变企业的秉性来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因此,要保证校企合作育人能够稳定持久开展下去,必须始终遵循市场规律,构建利益驱动机制,激发企业内在动力,促进其自主参与校企合作。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人才、技术、战略和组织等因素,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保持技术领先并拥有一批技能型人才,以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站在学校的角度看,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获得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还可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担任学校的实践实习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并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找到研究项目,甚至得到企业的经费资助和技术支持。

二、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是确保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保障。从政府层面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确定的财政投入义务,确保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社会捐赠、企业培训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校企合作基金,用于支持职业教育专项项目、支持校企合作日常运转、公共实训平台建设、购买师生企业实习岗位、外聘企业专家等基本费用,重在补贴校企合作各方成本,弥补校企合作经费不足。从企业层面来看,国家要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对参与高职教育的企业提供更大的税收激励和技术服务激励等政策,让企业依法自觉投入高职教育,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从学校层面来看,要建设吸引企业投入的环境,引导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对人才需求量大、长期稳定,并有较大或长期投入的企业,可吸纳成为学院董事会和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全面参与学院的教学建设与管理,实现学院的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投入资金多渠道。

三、优势互补机制

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实体,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优势互补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校企合作育人实质上是包括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面参与下的教育与经济的合作。政府应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原则,积极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保障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和调控评价机制等,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和文化的互动和渗透。行业要聚集知名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学者,定期举办论坛、研讨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为校企有效合作提供决策依据。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深度参与和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校企合作全面、稳定、长期开展。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四、文化融合机制

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注重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正在成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将二者融合起来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校企文化的融合本质上就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旨在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具体来说,要牢牢把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主动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精髓,以校企合作育人为目标,以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重点,以物质为依托,以制度为保证,以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宣传吸收企业的竞争文化、质量文化、诚信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品牌文化等,用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切实提高高职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行业参与机制

我们必须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战略任务的新要求。一是通过顶层设计,整合优化,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和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战略规划和制度设计、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中的作用。二是通过地方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协作联盟或理事会等新的组织形式拓宽行业企业参与的通道,让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过程。三是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将行业企业引入职业教育,实现专业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让行业企业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政策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育人实际上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围绕人才培养的一种资源交换与共享,一种涉及不同实体之间的全方位合作。要想真正解决校企合作育人的瓶颈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在目前校企合作状态下,政府应当在政策、管理和协调三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调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是制定鼓励校企合作育人的政策。政府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的具体措施,鼓励企业主动承担校企合作任务,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全过程,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化。二是出台规范校企合作育人的文件。制定规范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文件,在政府和行业的监管下,指导校企双方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签署合作协议,规范合作行为,保证校企合作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统筹校企合作育人的功能。牵头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接的平台。

七、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应用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更是区域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联合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充分发挥各自的应用技术研究创新的优势,有效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集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平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效率、创新效果,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这里面,一是要强调创新。所谓创新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研究发现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新过程、新本质和新的规律,以及运用这种新的认识发明了新的技术,首创了新的实践方法,创造出了新的事物与过程。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二是要强调协同。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对于应用技术创新而言,它需要不同创新主体联合开展攻关,才能提高创新成果的效益。协同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可以把各个创新主体联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优势,形成集成效应。当前,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战略机遇,主动找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充分利用现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面向技术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主要载体,逐步成为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产业应用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八、考核评价机制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建设、课程教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也随之改变。校企合作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要突出过程监控和形成性评价,将考核管理的重点从传统教学转移到工学结合中。一是突出考核评价重心。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要放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等关键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二是改革考核评价内容。注重能力目标评价,在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考核评价的同时,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三是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考评,要联合企业一起共同制定考评标准、考评方案和考评方法,考评内容包括实习的出勤情况、职业操守、管理技能、工作绩效等等。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要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校企为核心、政府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建设任务,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更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生命力即在于构建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这个机制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充分调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方的积极性,即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推进的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为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实现各方互惠共赢。高职院校只要做出不懈的创造和艰辛的付出,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之路。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