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

2015-03-08

山西建筑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串联式中西合璧天井

杨 亚 史 明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规划·建筑·

无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

杨 亚 史 明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分析了无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形成原因,着重对中西合璧建筑的形态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串联式空间向并联式空间演进、水平纵深空间向垂直楼宇空间发展、虚空间由内部向外部拓展的形态特征,为建筑遗产的保护、修复及再利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中西合璧,建筑,空间,形态

0 引言

无锡作为吴文化与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在近代工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小上海”的美誉。近代时期,无锡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建筑,这些建筑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共生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建筑空间形态是人们在建筑中使用的虚体部分,是呈现建筑整体形态的内部表现。人们在建筑中活动、行走,通过空间的形状大小、体量尺度等元素来感知建筑的形态美与功能美。无锡中西合璧建筑的空间形态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推动下,逐渐由内向封闭的传统空间向外向开放的西式空间发展,呈现出“由内趋外”的空间特征。主要通过传统与中西合璧建筑在平面组织模式、剖面垂直关系以及虚实空间过渡的对比来体现中西合璧建筑的空间形态。

1 串联式空间向并联式空间演进

平面组织模式是从建筑的水平投影关系上解析各空间的功能需求与交通流线,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无锡中西合璧建筑的平面组织灵活多变,虽然难以突破传统的院落串联式平面组织,但在西方体块组合式空间的影响下,逐渐向并联式平面组织演进。并联式空间相比传统封建的串联式空间而言更加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开放的观念引导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1.1 院落串联式空间

无锡传统建筑在平面上多采用南北向院落空间串联的组织方式。此类平面组织模式以天井或庭院为核心展开布局,将水平进深的多进屋宇与多个天井(或庭院)串联而成。屋宇空间按正房与厢房的组合关系,可归纳为五种基本空间原型,即“□”形、“L”形、“凹”形、“凸”形以及“回”形,这样建筑平面就可以用空间原型与天井(或庭院)的复制串联来表达。传统建筑中荣巷街82号平面采用“前院+L形+天井+□形+后院”的形式来布局;荣巷街111号平面采用“□形+天井+L形+天井+□形”的形式来布局。可见传统建筑讲求水平空间的层层递进,纵向生长序列严格。虽然每一进空间形态有所变化,但除用天井虚空间来调节内部秩序外,整个建筑对外仍保持相对封闭的状态。

无锡中西合璧建筑中有很大部分采用“中式内核加西式外表”,即在建筑的平面组织上仍多采用无锡传统建筑的院落串联式,仅在建筑外观上点缀西式造型元素。中西合璧的荣泉生宅,平面采用“前院+□形+天井+□形+天井+□形”的形式来布局;荣梅春宅平面虽仍采用“前院+凹形+天井+凹形+天井+回形+旁院”的传统串联形式来布局,但在其院门、外立面上又有西式造型痕迹,“外西内中”的性格特征鲜明。可见传统建筑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无锡人心中的地位仍难以撼动,“中”与“西”的结合仍停留于表面现象。虽然中西合璧建筑难以突破传统的院落串联平面组织,但是在两者的空间原型串联对比中可以发现,中西合璧建筑少了一份传统建筑的空间变化,多了一份新式空间的节奏与韵律。

1.2 并联式空间

无锡中西合璧建筑除继续沿用传统院落串联式平面组织外,还逐渐采用并联式平面组织。并联式平面组织较串联式平面组织而言,更易将空间集中布置,功能也更加合理,同时缩短了空间直接联系的交通距离。并联式平面组织按其交通空间的不同形式,可分为线性并联式与集中并联式两种。

规则的线性并联式平面常以廊道水平交通空间来并联各个功能空间。如图1所示,采用内廊并联空间的荣巷街182号2层平面,具有东西向线性生长的特点,多个体量功用相当的空间单元沿垂直内廊的两边并列排布,并设以楼梯连接上下,从而形成“楼梯—内廊—房间”的空间序列,这与传统建筑的院落串联式空间序列已完全不同。采用外廊并联空间的荣巷街197号2层平面,为“楼梯—房间—外廊”的空间序列。外廊朝南形成建筑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有利于通风防晒,可见外廊并联式平面已经与外部空间有一定联系,外向化的趋势初显。采用回廊并联空间的杨藕芳祠、荣氏兄弟宅等,为“房间—回廊—房间”的空间序列。回廊沿天井围合界面环绕一周,形成室外天井与室内的过渡灰空间。

灵活的集中并联式平面常以楼梯垂直交通空间来并联各个功能空间。如图2所示,在荣尧昌宅、张惠臣宅以及朱永锡堂中,楼梯设在中心位置或醒目位置。一方面,楼梯在水平方向上并联同一层各功能空间;另一方面,楼梯在垂直方向上联系上下层空间。这样将建筑的多个空间体块凝聚起来,增强建筑的公共性、功能性与通达性。地位提升的楼梯成为空间的视觉焦点,从而形成“入口—楼梯—各层空间”的空间序列,多用于独立式建筑的平面组织中。

2 水平纵深空间向垂直楼宇空间发展

在剖面垂直关系上,中西合璧建筑由水平纵深空间向垂直楼宇空间发展。由于传统建筑采用院落串联式平面组织,这样在水平纵深上非常长,南北空间轴线明显,这是受传统宗法、道器观念等约束而形成。而中西合璧建筑逐渐采用并联式平面组织,强调功能空间的凝聚性。随着天井、庭院的淡化,水平纵深长度随之变短,串联南北的空间轴线逐渐弱化,出现向垂直空间轴线发展的趋势,建筑层数与高度也逐渐增加。中西合璧的张惠臣宅与传统的荣巷街109号相比较,张惠臣宅在水平进深上缩短,空间更为紧凑;在垂直高度上增加,不仅采用南北水平串联的流线形式,还新增楼梯垂直串联的流线形式;张惠臣宅在整体形态上呈现方形体块的挺拔感,而荣巷街109号在整体形态上呈现条形体块的纵深感。张惠臣宅是荣巷本土建筑师的自宅,虽还保留前后庭院,但是在形体上已有西式别墅体块集中组合的雏形。

纵深的平屋向垂直楼宇发展既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引导,又受无锡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存在一定差异,以致于国人与西方人在建造屋宇上的喜好各有不同: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平地建屋,并沿南北平面上延伸,除佛寺等宗教建筑往高空发展外,其他建筑多以单层建筑为主,空间较为内向封闭;而西方人更爱建造楼宇,以地面单体建筑为中心向上空垂直发展为独立式形体,这样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更多,空间较为外向开放。近代无锡工商业发达,工厂的建立急需大量产业工人,因此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镇人口增多,密度增大。这就造成用地紧张,价格上涨,传统占地面积较大的院落串联式平屋被迫向空中叠加发展,形成多楼一底的占地面积减小的建筑。传统的木构建筑防火性能差,这也是无法向高处发展的一个原因,而近代新的建筑材料、结构、技术让建筑防火性能大大提高,为中西合璧建筑向多层楼宇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3 虚空间由内部向外部拓展

在传统院落式建筑中,相对房屋的实体空间而言,方正、整体的天井(或庭院)是建筑的虚空间。由四面房屋围合天井形成“□”形四合院,或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围合天井形成“冂”形三合院。天井在传统建筑中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它既是建筑中调节小气候的场所,便于建筑的采光、通风及排水,又是室内空间的室外延伸,便于家庭的公共活动。从建筑内部看天井,以室内房屋为参照而言,天井是室外开敞的虚空间;但从建筑整体看天井,以整个建筑为参照而言,天井四周被建筑立面包围,与外界空间联系甚少,内向封闭性格明显。

无锡中西合璧建筑中内向封闭、方正整体的天井(或庭院)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外向开放、自由延伸的阳台、老虎窗及外廊等,虚空间由内部逐渐向外部拓展。阳台是从西式花园洋房中引进,以半圆形或矩形平台为主,在中西合璧建筑的2层或以上楼层的外部挑出,平台四周饰以西式栏杆,下方或以西式折衷立柱支撑。阳台既是室内空间的外部延伸,又是建筑立面的西式造型元素,如复庐、薛汇东住宅、荣尧昌宅挑出的阳台虚空间(见图3)。老虎窗作为舶来品,在上海石库门里弄住宅里兴起后传入无锡。因其在倾斜的坡屋面上向外探出,像老虎张开嘴而得名。老虎窗以单坡或双坡屋面水平坐卧于坡屋面上,既改善了阁楼内部的采光通风,又让封闭的室内空间获得了外向探出的可能,还为平淡的坡屋顶增添了生动活泼的造型元素。例如景宣楼、清名桥民居、张闻天旧居、薛汇东住宅屋顶上探出的老虎窗(如图4所示)。

外廊是由殖民者带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的气候条件作相应本土化改变而形成。外廊一般沿建筑的立面各层设置,用券柱、栏杆与顶部形成半围合虚空间。外廊除了是室内空间的外部延伸外,还是并联各个房间的交通空间,为建筑的室内外转换提供更多可能性。如无锡县图书馆、颐安别业、薛汇东住宅的外廊(如图5所示)。

4 结语

无锡近代社会背景、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改变,在无形中促使中西合璧建筑空间形态发生变化,而建筑中新空间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无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空间形态呈现出“由内趋外”的总体特征:在平面组织模式上,由传统院落串联式空间逐渐向线性并联或集中并联式空间演进;在剖面垂直关系上,由传统水平纵深空间向西方垂直楼宇空间发展;在虚空间过渡关系上,由传统内部天井(或庭院)空间逐渐向西式外部阳台、老虎窗及外廊空间拓展。可见无锡中西合璧建筑在空间上受“中”与“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体现出“外向开放”的文化内涵。

[1]刘 佳.镇江近代建筑形态及其演变研究.无锡: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91.

[2]罗 晶.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产生与演变.无锡: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22.

[3]过伟敏,史 明.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129.

The spatial form characteristics of Sino-west integrative style architecture in Wuxi in early modern times★

Yang Ya Shi Ming

(SchoolofDesignSouthernYangtze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rm causes of Sino-west integrative style architecture in Wuxi, emphatically researched the form of Sino-west integrative style, elaborated the form features of series space to parallel space evolution, level depth space to vertical building space development, virtual space from interior to exterior expand, la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repair and reuse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Sino-west integrative style, architecture, space, form

1009-6825(2015)21-0001-03

2015-05-20★:2012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无锡历史街区建筑艺术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LSB005)

杨 亚(1990- ),女,在读硕士; 史 明(1966- ),女,副教授

TU-80

A

猜你喜欢

串联式中西合璧天井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微写作和阅读课堂有机契合的五种形式
小学数学“串联式”复习题组设计例谈
雨天
中西合璧郎世宁
亦荤亦素
军用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技术特点分析
马年拜读徐悲鸿《八骏图》
校园的天井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