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0后”的情怀

2015-03-08张小彦

今日中国 2015年12期
关键词:聚会微信同学

文|张小彦



“50后”的情怀

文|张小彦

作者张小彦(第三排右一)和同学聚会

“回味我的人生经历,虽无可张扬处,但我崇德守法;但我尽心工作;但我为妻为母,守护了一个家庭;但我曾把可以给予的全部给予了养育我的社会;但我……

这次回国的一个亮点是2015年10月25日与北京三里屯二中同学们时隔45年的聚会。它像一段经典的音乐,连前奏和回声都令人回味无穷。

聚会通过几个老同学发起的一个微信群穿针引线而促成。因为文革中军管期间班级改名为排连,微信群取名“四排”。当年的排长冯建国当选“群主”。

10月17日,冯建国在群里发了一个25日在七星园烤鸭店聚会的通知。胡延庭同学马上跟发了地点:“饭店在慈云寺桥东100米,十字路口南面,走20多米,路西。”接下来就是寻找还未入群的老同学。我离开北京多年,没有线索,只能在微信上看其他同学的寻人报告:

“刚通知到了谢代红,她在照顾患病的老婆婆,她说安排好时间尽量来参加聚会。”

“我通知到了于玉琴,她说能来。”

“联系到韩素秋啦,刚通完电话,她说很想念同学们……”

“好了,吕欣、张维践都进来了,欢迎他们。”

宋小贝同学说得好:“我们在一个一个找回我们的感情,找回我们的兄弟姐妹。”詹桂兰同学感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点不错!大海捞针啊……45年了,感慨万分!”远在加拿大的濮京生同学幽默地说:“我也特想参加,怎么办呢?……我送个飞吻过去,接着啊!”

我数了一下,几天之内寻找失散同学的微信有100多条,负责定餐的胡延庭不得不要求餐厅将两个单间的隔门打开,两桌合并迎接聚会的同学。

10月25日星期天,期盼已久的同学聚会终于到了。除了几位因照顾老人或小孩不能来,共有17位同学将两张8人餐桌挤得满满当当。我一走进餐厅就和同学们紧紧握手,一下子像回到了45年前。虽然有些人的名字一下子叫不出来,但那种发小无猜的情谊瞬间把大家拉在一起,有说不出来的亲切。

开场时几个新入群的同学介绍自己。其中苗德水同学的经历引人深思。他当年被分配到矿物研究所,参加人工金刚石的研发。后来遇到一个上清华大学深造的机会,却因厂里领导以“革命需要”为由留厂。一个机会的错过,影响了他一生的命运。文革期间,像苗同学这样为革命需要而牺牲个人前途的例子何止千千万万。如今已经退休的他又成为社区文艺演出队的主角。在同学们的要求下,他即席演唱了两首歌,博得了满堂彩。

席间同学们三三两两,尽情畅谈,恨不得把45年浓缩到10分钟讲完。饭菜凉了也不在意。坐在我旁边的张唯践谈起我们俩当年一起到农展馆附近的农田(如今早已是高楼林立的市区了)捉蛐蛐被农民捉住,罚我们干两个小时农活的经历,绘声绘色,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是啊,不像今天的孩子有电子游戏,手机和各种智能玩具,我们当年斗蛐蛐就是最大的乐趣了。

往事历历在目,在今天看来,我们的中学生活是荒诞离奇的。在文革年代,学生停课闹革命,上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军训、野营拉练、下乡支农、挖防空洞、批斗校长和反动学术权威。1970年初中毕业时,高中没有了,高考取消了,大学关闭了,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发配到农村“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毕业时唯一的出路就是被分配到工厂、农村、商业战线。

但我们没有放弃。虽没能上成大学,苗德水同学参与研发的特殊陶瓷用在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上,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排长冯建国从一个普通工人,被层层提拔,后来在工信部老干部局局长位置上退休。刘和平同学在英国大使馆任职30余年,多次受到表彰并受到英国王子的接见。乔建同学靠自己的钻研成为小有名气的摄影家,参加摄影比赛并多次获奖。还有不少同学在高考恢复后重返学堂和出国深造。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不息,为国家和社会默默奉献。

拿我自己来说,1969年家分三瓣,姐姐去了东北建设兵团,父母带着弟妹到河南五七干校,不满15岁的我一个人留在北京上学,与同命相连的同学毛智勇、徐天浩、徐天洪斗室同居,共度难关。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一家副食品商店卖肉。1980年由费孝通先生推荐赴美攻读社会学。我没上过高中,初中也是荒废的,到异国他乡用英语读大学和研究生,感到非常吃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在亲友的支持下,我凭着一股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于198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在美国创业,打出了一番天地。如今有幸与国内同行携手为祖国的和平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聚会中同学们都成了摄影师。聚会的场面从不同角度被手机和相机不断地记录着。后来微信上分享的照片和视频超过200多,光影集就有4个。两个多小时一晃就过去了,大家仍是兴致未尽,难舍难分的不愿离去。

聚会后的反响更是感人。为了让同学们及时看到照片,詹桂兰同学照看生病的孙女入睡后,凌晨2点给群里发像片。朱春生同学也是连夜选出50张照片配上音乐与大家分享。刘和平同学感慨:“谢谢冯排把我带回队伍,让我们发小重聚。看到大部分已两鬓白发,但是仍然可以感到14岁时你我他的纯真质朴,这种情份友谊千金难买!”

善于思考的宋小贝同学在微信上深情地写到:“回味我的人生经历,虽无可张扬处,但我崇德守法;但我尽心工作;但我为妻为母,守护了一个家庭;但我曾把可以给予的全部给予了养育我的社会;但我……我平静的生活,就像一棵小草,虽无声无息却依然春绿秋黄地装点着大地。是的,世界更需要参天大树,但却不能都是大树。小花小草自有它的意义。我没有成为大树,但我却是一棵健康积极的小草。我不必羞愧。”

排长冯建国跟帖感叹:“说得好,让人感动。德先(小贝)同学发自肺腑的表达让我想起《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虽平凡,可我们都把青春献给了社会,献给了祖国,我们无悔,我们骄傲!”

胡延庭同学更直截了当:“人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颜色描述着我们各种所经历不同的年代。我们已60多岁了,经历的国家大事件已经不少了,单位、家庭、社会实践经历过的也不少。入团、入党、学习学习再学习,用我们辛勤的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奉献青春年华,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了认可和重用。我们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做出的事是不平凡的。我们充满着正能量和激情。我们的晚年生活要活得更精彩。”

李惠君同学总结道:“我们已经是倒计时的年龄了,我们应该为自己好好地活一把了。都已退休了,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快乐。我们都年轻过,幻想过,努力过,困惑过,坎坷过,但我们都过来了,这就够了。我们无怨无悔,这就是生活!我们要继续坚强乐观地生活,活出我们的平凡,豁达开朗。尽管有各种的不如意,我们还要欢笑地面对每一天,让我们余下的夕阳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读着老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语句,我意识到这可能正是我们“50后”这一代人的情怀。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动乱的年代,后又投身改革大潮,如今已进入退休年龄。我们虽然失去了很多,但花甲之年仍保持着当年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去过黄山的人都为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惊叹。它的根能分泌出一种特殊液体融解花岗岩,使之能在岩石的缝隙间生根。我们“50后”这一代人就像黄山松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尽管社会和时代有过对我们的不公,但仍然能扎根各行各业,凭着自己的正直、勤奋、激情和智慧一步步地拼搏。黄山有世人皆知的迎客松,也有黑虎松、连理松、卧龙松等吸引游客的十大名松,更有千千万万、满山遍野、默默无闻但棵棵挺拔秀丽的黄山松。

今天,曾经是“失落的一代”的“50后”正以其特有的气质担当起领导一个东方大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睡狮已醒,中华复兴,我们这代人能够参与和贡献是莫大的荣幸。

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生活的年代,但可以选择生活的态度。我们靠正直和勤奋养家糊口,用默默的奉献定义人生。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同学们,我向你们致敬,我为你们骄傲,也为自己是“50后”的一员自豪!

链接:

张小彦

1970年在北京三里屯中学初中毕业后,文革期间,无学可上,被分配到副食店卖肉,只能晚上自学。1980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向中国提供两个名额去学习社会学,社会学家费孝通推荐张小彦赴美留学,经过艰苦学习,张小彦在1989年获得该大学的社会学博士。近来,张小彦常回国与国内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研究有关数据科学、数据可视化等专题。

猜你喜欢

聚会微信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快乐的聚会
微信
微信
微信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