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沙或将创造2万亿绿色GDP

2015-03-07

环球时报 2015-03-07
关键词:治沙沙漠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薛小乐

企业家看两会

编者的话: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家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议案、提案受到广泛关注。本期,《环球时报》邀请四位企业家政协委员,围绕其提案进行了采访报道。

全国两会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热议的话题。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家已经并正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比如被称为“中国治沙第一人”“当代治沙愚公”的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他的治沙理念和实践如何?两会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王文彪进行了专访。

环球时报:这次政协会议您带来的提案是什么?能否阐述一下具体想法?

王文彪:我的提案是“将治沙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也注意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过我国中西部地区,其中有1/3是沙漠,新疆沙化率达到64.34%,宁夏为55.8%,内蒙古52.2%、甘肃45.12%、青海26.7%。另外,沿线的中东、中亚地区也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例如,哈萨克斯坦约66%的土地在逐步退化,近1.8万亿公顷土地沙漠化,其面积在中亚国家中高居首位。土地荒漠化是影响和制约这些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可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把沙漠治理纳入其中。我国目前沙漠化土地有26亿亩,根据权威机构分析,其中有6亿亩是可以修复的。如果将沙漠治理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或将创造2万亿元绿色GDP和上百万个工作岗位,使2亿多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我们希望更多企业参与其中,一道做大做强这个行业,为民众谋福祉。

为此,我建议将生态文明支撑下的沙漠治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驱动可持续发展,既兼顾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又兼顾国际影响力。

环球时报:27年的治沙实践给沙漠带来了什么改变,如何实现的?

王文彪:治理沙漠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艰辛过程,其中不乏诸多产业发展困境、技术创新乏力等困难。但20多年来,我们坚持、坚守、坚毅,成功修复和改善内蒙库布其地区生态环境,使降雨量增长6倍,由不足70毫米增长到400毫米;沙尘天气次数减少95%,由每年80多场减至2-3场;生物种类增长10倍多,由十几种增至100多种。

在20多年的治沙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帮助要比遇到的困难多很多。一是来自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那片沙漠也不可能这么美丽。二是来自家乡群众的支持,我们一道修复生态、绿化沙漠,一起打造沙漠生态经济产业,实现了政府、企业、当地群众的和谐统一。三是来自绿色投资伙伴的支持。我们先后引进神华等大中型国营企业,泛海、汇源、万达等大中型民营企业,这些兄弟企业和我们一道努力,实现了沙漠生态经济反哺沙漠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四是得到来自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气候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生态文明国际契约科学家联盟”等形式,集合全球的知识与力量,共同致力于这项事业。

环球时报:您在治沙过程中,如何获得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并让他们受益?

王文彪:我们首创的PPP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产业链中各参与者的身份和利益分配问题。每一个参与者既是投资者也是利益分享者。这样,亿利资源和当地百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以和我们一道参与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农牧民为例,他们由过去的散居游牧、靠天吃饭转变为现在的“五重新身份”。他们有的把自己闲置的“荒沙废地”转租给企业

或以沙漠入股企业成为了股东;有的加入企业种树、种草、种药材;有的发展沙漠蒙古族特色的“农家乐”“牧家乐”旅游餐饮服务;有的种瓜种菜、养牛养羊;有的进入企业当上了产业工人,通过多种渠道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富起来的农牧民对这片土地更有信心了,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沙漠生态建设成果和幸福生活。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共赢。他们的年均收入,从20年前的不足2000元/年,增长到现今的3万元/年。

环球时报:中国目前的治沙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

王文彪:治沙是一个公益事业,但如何与市场化和产业化机制相结合,是治沙工作成功的前提。应该在土地、税收、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关于沙漠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我国现行沙漠土地政策一种是国有土地,另一种是像农村土地一样最长不超过30年承包期,这连沙漠治理的一个周期也完成不了,更谈不上治理沙漠的持久动力和长效保障了。因此,我建议,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延长沙漠土地承包年限至70年到100年,明晰沙漠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责任主体和产权主体,鼓励社会力量按市场机制发展生态产业。让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绿化沙漠和生态产业中,让沙漠绿起来,让那些绿起来的沙漠不再返黄。

环球时报:有外国学者说,王文彪的经验虽好,但必须有大量资金持续投入和持续的产业化跟进,这在很多地方难以做到。您对此怎么看?如何将“库布其治沙模式”的经验普及,让“一个愚公”变成“一群愚公”?

王文彪:进行治沙或治霾,都带有鲜明的公益性,但只要有条件,这可以成为一个无限极的市场领域,关键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开展此项事业。只有将市场经济规律与公益事业结合起来,才能使生态环保事业做得更好、更长久、更可持续。所以,我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我们的运营模式。我们将这个模式总结为“亿利生态圈”模式,就是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修复,构筑“绿土地”+“绿能源”的核心价值,绑定绿色金融和互联网。所谓“绿土地”,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修复退化土地、空气和水。所谓“绿能源”,就是利用沙漠的光热和空间优势生产光伏清洁能源。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手段,让“绿土地”和“绿能源”实现价值提升。这是一个变废为宝、价值重估的过程。

环球时报:目前中国舆论出现一种论调,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您对此怎么看?

王文彪:当下民众最期盼的有两点:一是日子好一些、赚钱多一点,这就要发展经济;二是期望身体健康一些,每天能呼吸到清新空气,看到蓝天,这就需要治理雾霾,改善环境。因此,治理雾霾与发展经济必须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政府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正在关键转型期,需要有质量的GDP,需要绿色GDP。国家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限制污染物排放、增加生态文明考核指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研究推广清洁能源等政策,都有利于治理雾霾。可以说,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之时就是雾霾问题治理成功之日。

从微观层面看,治理雾霾不仅不会拖累GDP,而且还能创造有质量的GDP。我举三个亲身体会的实例,一是我27年治理的库布其沙漠。20多年前的库布其是个死亡之海,毫无生机,更是负资产。经过修复和开发,目前已形成融生态、农业、旅游、健康、能源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圈”,实现了由“负GDP”到“正GDP”的转变,27年创造GDP达300多亿元。二是我们研发的“微煤雾化”治霾技术。我们正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地推广应用的微煤雾化技术,可将传统燃煤锅炉燃烧效率提高到98%,热效率提高到90%以上,排放指标都相当或优于天然气洁净燃烧指标。同时还能降低生产企业用气、用热的成本,实现从“灰色GDP”到“绿色GDP”的转变。第三,我们还在推广生态光伏产业,就是利用沙漠上充足的光热资源和空间优势生产清洁能源,实际上是在创造零污染、零排放的“透明GDP。”因此我坚信,治理雾霾与经济发展“必须是”、也“能够是”和谐统一体。▲

猜你喜欢

治沙沙漠环球时报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