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靠“大手术”应对经济减速

2015-03-07

环球时报 2015-03-07
关键词:日本经济企业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岳光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是指1956年到1973年的17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速为9.1%。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人均GDP为2500美元左右,较60年代增长2.5倍。此后受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大幅减速,从1974年到1990年的16年间,其GDP的年均增速下降到4.2%。1990年的人均GDP为2.5万美元左右,较1974年增长6.3倍。以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为标志,截止到去年底的23年间,日本GDP的年平均增速为0.9%,2013年的人均GDP为3.8万美元左右,较1992年增长约0.3倍。与当年的高速增长相比,今天的日本经济可谓“寸步前行”。

上述两个阶段的经济减速有相同的特点:幅度大,超过4%;时期长,超过15年。但两次减速原因大不相同,日本在两次经济减速期间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日本第一次经济减速(即1974年到1990年的16年)主要是外因。“布雷顿森林会议”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及石油危机造成日本出口成本大增,对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结构造成重大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变化,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产业升级的措施,包括将劳动密集型高成本低效率的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减少钢铁等耗能产品出口,鼓励钢铁业等发展高端产品,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大力强化汽车电子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的生产。作为最大的出口产业,汽车企业在开发节能型轿车方面走在其他汽车大国前面。本田公司1975年开发的1.5升CVCC发动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省油的发动机,搭载这款发动机的“本田Civic”轿车席卷美国。以节能环保为象征的制造技术的确立,奠定了日本环境技术强国的地位。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日本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诉讼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上世纪70年代初,《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水质污染防治法》相继出台。政府在强化监督的同时,明确污染企业的赔偿责任。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环境保护条例,督促企业改进工艺,淘汰落后产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拿出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这些都整体上促进了日本的产业升级。

80年代中期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以及受泡沫经济影响,促成了日本企业第一次对外投资热,1989年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450亿美元,一度买下了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截止到2014年,日本持有的海外纯资产额达到约2.5万亿美元,连续22年稳坐“世界第一债权国”的交椅。

日本第二次经济减速(即1991年到2014年的23年)更多是内因。1985年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对美元进一步升值,大量资金进入地产行业,导致经济泡沫化现象蔓延。泡沫经济的破灭给整个日本金融系统带来巨大冲击。背负巨额不良债权的金融业陷入危机,山一证券、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相继破产。由于日本政府在处理不良债权上畏手畏脚,银行业惜贷现象严重,日本经济陷入漫长的“通缩”期,当时被称作“零成长期”。

2001年以后小泉内阁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银行注资,加速金融改革,一方面让日本银行在维持零利率的前提下,以“量化宽松政策”名义诱导日元贬值,结果促进了汽车、电子等大企业的出口,同时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倒闭数量较90年代大幅减少,中小企业甚至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这一时期也是外资对日本企业实施并购最活跃的时期。这一大胆的刺激政策为日本经济景气维持了73个月,为产业结构调整赢得时间。在世界范围的IT大发展的背景下,软银、乐天等IT企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界的领军企业。

当然,长期低速经济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就业和消费水平。非正式职工成为日本企业雇佣的主要形态。虽然日本的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5%以下,但低工资和社会保障财源的不足迫使日本民众主动抑制消费。从总务省提供的“消费动向调查”可发现,20年来日本的“消费信心指数”一直在35-45之间徘徊,即便是前年“安倍经济学”出台以后也是如此。在人口不断减少的今天,日本靠国内市场消费拉动经济的能力已十分有限。

总体来说,处于低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经济,不失时机地完成了“经济信息化和知识化”的结构调整,使日本产业将优势集中在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以及服务业领域,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比较优势。日本经济在低速成长期,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确保了劳动力转移的顺利推进。上世纪70年代第三产业的GDP占比为50%,到80年代末这个数字上升到60%,其中金融、地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当然这也和泡沫经济结构形成有一定关系。90年代以后的“零增长期”,IT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第三产业的GDP占比达73%,餐饮、旅店业、医疗保健的贡献率也较为突出。除个别年度外,结构的调整保证了日本总体就业水平的稳定,所以收入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

谈及日本在经济低增长期的经验教

编者的话:李克强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中国GDP增长预期为7%左右。其实,很多国家如德国、日本等都经历过经济放缓期。这些国家在经济放缓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成果?《环球时报》驻外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训,日本国际经研究所代表松尾笃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的来说,长期经济计划需要安定的内外环境,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从岸信介到田中角荣,一共4届内阁的经济计划都有延续性,这是日本国内政治安定的结果。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基本上也是安定的,所以面对多变的国际环境,日本的经济调整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但是,90年代以后日本的低速增长期很长,这与国内政治不安定有很大关系,使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难以达成共识,造成改革机遇的错失。另外,他认为,日本最大的收获是,环境政策有力推动了日本产业升级。▲

猜你喜欢

日本经济企业
探寻日本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日本神社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经济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