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抗性的调查试验

2015-03-07杨忠生

四川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结茧茧层家蚕

杨忠生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 乐山 614013)

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抗性的调查试验

杨忠生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四川乐山614013)

摘要:为探明不同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抗性的差异,笔者对我单位保育的10个家蚕品种进行抗高温、多湿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之间有显著差异,以乙9(932江苏保存品系,2000年从何斯美老师处引进)对高温多湿的抗性最好;杂交种的综合抗性与其对高温多湿抗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探索建立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抗性鉴定平台。

关键词:家蚕品种高温多湿抗逆性

关于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环境的抵抗力研究不多。李庆荣[1]等通过对不同家蚕品种对高温高湿的耐受力调查表明,不同品种对高温高湿的抵抗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系品种的高温高湿耐受力相对较高,而日系品种的高温高湿抵抗力较差,其中最好的为中系品种932(高)。我省不同蚕区气候特征多样,差别明显,攀西地区以春季干燥、夏秋季高温多湿为主,川南、川东以夏秋季高温多湿为主。研究品种对高温、多湿的抗性,发掘对高温、多湿抵抗力较好的育种素材,有针对性地培育综合抗性好的区域家蚕品种,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蚕种

供试蚕种分两类:一类是保存蚕品种资源,包括A71、E06、甲16、甲66、乙9、乙94、乙99、932、峨、风10个品种;另一类是一代杂交种,包括:九·芙×七·湘、峨·眉×风·光、峨·眉×风·光B、峨·眉×白玉B、峨·眉B×风·光、峨·眉B×风·光B、P17×992·994 7个杂交组合。

1.2 试验地点

四川省苏稽蚕种场。

1.3 试验时间

2014年夏、秋季。

1.4 试验设置

1.4.1不同品种对高温多湿的抗性检测。

2014年夏季进行,设置3种处理,即高温常湿:温度35±0.5℃、湿度≤70%;高温多湿:温度35±0.5℃、湿度≥85%;对照:温度24~28℃、湿度70%~85%。

10个资源品种,每个品种混合收蚁1.5g,4龄第2天数蚕,每组试验饲养100头×3区,共9区。数蚕后当天分别进入试验设置的温、湿度,各试验区温、湿度一直保持到上蔟结茧后满4d,上蔟后第5天开始用自然温、湿度保护到采茧调查。蚕期每天给桑3次,给桑时间为8∶00、14∶00、21∶00,给桑时开门窗通气,给桑结束关闭门窗。

进入试验设置后,每次给桑前调查病、死蚕,并做好记录。上蔟满7d后调查蚕茧,调查项目包括:结茧率、死笼率(健蛹率)、统一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

1.4.2不同品种杂交组合对高温多湿的抗性检测

2014年秋季进行,设置两种处理:高温多湿:温度35±0.5℃、湿度≥95%;对照:温度20~27℃、湿度70%~85%。

7个杂交组合,每个杂交组合混合收蚁1.5g,4龄第2天数蚕,高温多湿试验设置区饲养100头,对照区饲养4×400头。高温多湿区五龄饷食前1h进入试验设置的温、湿度,并一直保持到上蔟结茧后满4d;第5天开始用自然温、湿度保护到采茧调查,每天给桑2次(给桑时间:8∶00、20∶00)。为保持温、湿度稳定,不开门窗通风换气。对照区采用自然温、湿度饲养。

进入试验设置后,每次给桑前调查病、死蚕,并做好记录;上蔟满7d后调查蚕茧,调查项目包括:结茧率、死笼率(健蛹率)、统一生命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

1.5 技术处理

相同试验设置区在同一间蚕房饲养,尽量保持各饲养区的温湿度、养蚕技术处理和给桑数量、质量的一致性。高温试验区由于试验环境恶劣,为减少饲养人员操作时间,各试验区进入设置后不除沙,为防止蚕头遗落,保证试验的准确性,每区只饲养100头。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见表

表1 2014年夏季不同品种高温、多湿抗性试验成绩表

注:1、因篇幅关系,每项成绩为3区平均成绩。

2、由于给桑时关闭电热管,蚕室温度降至30℃左右,每天接触35℃高温约18h左右。

表2 2014年秋季不同品种杂交种高温、多湿抗性试验成绩表

注:1、因篇幅关系,对照成绩为品种组合的4区平均成绩;高温多湿为单区成绩。

2、5龄起蚕至上蔟第7天,全天24h温度35±0.5℃、湿度95%以上。

2.2 分析与结论

2.2.1用Excel中的TTEST函数对试验数据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百分数转化成反正弦值,分析结果如下:

图1 不同饲育条件不同品种结茧率比较

2.2.1.1在高温常湿条件下,乙9结茧率最高,峨比乙9略低,但差异不显著;乙94结茧率最低,E06比乙94略高,但差异不显著。

2.2.1.2在高温多湿条件下,乙9结茧率最高,极显著高于其它所有参试品种;E06结茧率最低,除A71外,极显著低于其它参试品种。

2.2.1.3高温常湿条件下,乙99的死笼率最低,风的死笼率最高。

2.2.1.4高温多湿条件下,乙9的死笼率最低,风的死笼率最高。

表3 高温常湿条件下品种间结茧率差异性分析表

表4 高温多湿条件下品种间结茧率差异性分析表

表5 高温常湿条件下品种间死笼率差异性分析表

表6 高温多湿条件下品种间死笼率差异性分析表

图2 不同饲育条件不同品种死笼率比较图

2.2.1.5高温条件下,无论湿度高低,乙9的统一生命力最高,风的统一生命力最低。

图3 不同饲育条件不同蚕品种统一生命率比较图

2.2.1.6高温条件下,无论湿度高低,品种的全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高温干燥时,全茧量降幅增大,与高温干燥条件下桑叶失水速度快有关联。

图4 不同饲育条件不同蚕品种全茧量比较图

2.2.1.7高温条件下,无论湿度高低,品种的茧层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湿度对茧层量的影响有增有减。

2.2.1.8高温条件下,品种的茧层率有升有降;高温对全茧量的减幅大于茧层量。

图5 不同饲育条件不同蚕品种茧层量比较图

图6 不同饲育条件不同蚕品种茧层率比较图

图7 高温多湿条件下不同杂交组合统一生命率比较

2.2.1.9高温多湿条件下,杂交组合F17×992·994的统一生命力最高,峨·眉B×风·光其次;杂交种抗高温多湿好的,其对照强健性相对好些。

2.2.2结论

2.2.2.1在35℃高温条件下,无论湿度高低,均对蚕儿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健康性、全茧量、茧层量均显著下降,高温对全茧量的影响大于茧层量。

2.2.2.2不同品种对高温、多湿饲育环境的抗性存在差异。高温常湿条件下,结茧率以品种乙9最好,乙94最差;高温多湿条件下,结茧率以品种乙9最好,E06最差。

2.2.2.3在35℃高温条件下,对品种风的化蛹影响最为显著,几乎不能化蛹。高温常湿条件下,乙99的死笼率最低,高温多湿条件下乙9的死笼率最低。

2.2.2.4杂交种对高温多湿环境的抗性与其综合抗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对高温多湿抗性好的杂交组合,其综合抗性就好;此结论需进一步考证。杂交种对高温、多湿的抗性除了与亲本有关外,与杂交配合力也有关联。

2.2.3讨论

2.2.3.1因异常试验数据的原因,有些看似差异很大的平均数,因组内差异大,导致组间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今后需加强试验精度,减少人为误差。

2.2.3.2高温对全茧量的影响大于茧层量,假如逆向思维,是否意味着在品种选育过程中,提高全茧量比提高茧层率更易导致品种强健性下降?

2.2.3.3由于试验条件偏高(全天24h35℃,RH95%),蚕儿死亡率较高,以后试验条件设置可考虑与自然养蚕环境相似,白天高温多湿(34℃,防干膜覆盖),晚上温度略低(28℃,不覆盖),盖防干膜可增加蚕座小环境湿度、保持桑叶新鲜,降低饲料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2.2.3.4杂交种对高温多湿环境的抗性与其综合抗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试验只开展一次,且未见类似论文报道,难免孤证之嫌,需进一步考证。

2.2.3.5希望通过研究、探索,发掘培育高抗性家蚕品种的新素材,同时继续研究蚕品种对高温多湿抗性的最佳鉴定方法,建立家蚕夏秋新品种抗性鉴定平台。

参考文献

[1]不同家蚕品种对高温高湿耐受力调查,肖庆荣等,《广东蚕业》 第47卷 第3期.

作者简介:杨忠生(1969年-),男,大学本科,农艺师,从事家蚕种质资源保存及家蚕遗传育种工作。

猜你喜欢

结茧茧层家蚕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蚕宝宝的魔法
柞蚕秋茧茧层厚度抽样测量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趣味问答
高原蚕区家蚕茧层率遗传分析
柞蚕生丝生产中原料茧处理技术
重庆市纤检局开展2016年春茧收购执法检查
日记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