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温红外热图的分型及对冷热治疗的指导作用

2015-03-07张斌青王军辉郭会利刘玉珂李培岭秦庆广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热疗骨性关节炎

张斌青,王军辉,郭会利,刘玉珂,李培岭,秦庆广,张 敏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省骨科医院影像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2)

冷、热疗法是临床治疗骨关节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冷或热作用于人体局部或全身,达到止血、止痛、消炎、退热和增进舒适的目的[1-4]。但目前尚无一种能为冷或热治疗选择提供客观指导依据的方法,临床多是经验选择,有时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相反的作用。本研究对表现为高温的红外热图进行分型总结,旨在探讨其分型及对冷热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325例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69例,女156例;年龄 13~76岁,平均(39.54±3.56)岁。 325例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6例,脊柱关节病75例,背肌筋膜炎41例,关节撞击综合征34例,骨坏死39例,风湿性关节炎22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21例,肩周炎4例,胸锁关节炎2例,胸锁乳突肌炎1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台湾汉唐公司生产的SP-9000医用红外热像仪,空间分辨率为1 mrad,测温范围为10~40℃,最小解析温差为0.05℃。在无空气对流、无阳光直接照射的屏蔽室内采集图像,室温保持在24~25℃,相对湿度在40%~60%。受试者前1 d晚上禁止酗酒、吸烟、服药及熬夜等。检查前受试者裸露采集图像部位在恒温室内静坐5~10 min,距红外摄像机镜头2.5 m处摄取规定体位的标准热成像图,对采集热像图进行存储、编辑、图像处理。冷疗用的材料是经过冰箱内预冷处理(0~5℃冷藏)30 min的冰袋,冷疗时间为每日2次,相隔时间4 h,每次20 min,7 d为1个疗程。热疗主要是中医热熏蒸和红外线热治疗,每日2次,相隔时间为4 h,每次30 min,7 d为1个疗程;冷热交替治疗为先冷疗20 min,4 h后热疗30 min,7 d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和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如疼痛减轻、症状改善,判断为有效,如疼痛加重、症状无改善,判断为无效。

1.3 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分析 根据红外热像图的色彩分布与形态比较分析病变部位、病变范围。高温充血型,病灶主体高温,但边界不清;高温淤血型,病灶主体为高温,但边界相对清晰;高温混合型,病灶主体为高温,病灶边界部分清晰,部分不清晰。采用机器自带软件测量病灶温度,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5例患者中,高温充血型72例,红外热图表现为病灶区主体为均匀红色,周围依次为黄色、黄色与绿色过渡带,过渡带之间存在交叉,不能明确分界(图1)。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8例,脊柱关节病16例,背肌筋膜炎11例,关节撞击综合征7例,骨坏死4例,风湿性关节炎7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5例,肩周炎2例,胸锁乳突肌炎1例,胸锁关节炎1例。

高温淤血型127例,红外热图表现为病灶区主体为红色,边界相对清晰,周围无明显的色阶混杂存在(图2)。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2例,脊柱关节病29例,背肌筋膜炎18例,关节撞击综合征13例,骨坏死11例,风湿性关节炎9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肩周炎2例,胸锁关节炎1例。

高温混合型126例,病灶主体为红色,但其内存在浅黄色区,两者边界清或不清,局部边界清晰,局部边界不清晰(图3);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6例,脊柱关节病30例,背肌筋膜炎12例,关节撞击综合征14例,骨坏死24例,风湿性关节炎6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4例。

高温充血型72例,平均温度(33.43±0.45)℃;高温淤血型127例,平均温度(33.41±0.35)℃;高温混合型126例,平均温度(33.38±0.32)℃。三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2例高温充血型先冷疗7 d、后热疗7 d;127例高温淤血型热疗7 d;126例混合型冷热交替治疗7 d。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中间无疼痛出现,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温度可以反映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正常人体温度维持稳定,当人体组织内代谢、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状态发生变化时,导致相应部位温度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通过人体体表温度变化表现出来。红外热成像能客观记录这种改变,为某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等提供客观依据[5-9]。影响人体温度的主要因素是血管扩缩程度和组织代谢快慢,血管扩张或组织代谢快,温度升高,反之温度降低,其中血管扩张或收缩起决定作用,因为组织代谢增高的前提必须是血运丰富。因此,可从血供丰富程度解释病灶区的红外热图,既往研究[10-13]也显示,动脉血供丰富的病灶表现为高温,如恶性肿瘤和急性炎症等;动脉血供差的病灶表现为低温,如良性肿瘤、慢性炎症等。笔者前期研究[14]显示,对骨关节系统疾病高温病灶区进行冰敷降温干预,部分患者的温度恢复快,部分患者温度恢复慢,部分患者温度恢复速度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推论表现为高温红外热图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不完全一致。冰敷虽可帮助分析红外热图的病理生理,但由于其操作难度大,并不是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进行冰敷干预,因此笔者试图从热图形态、边界清晰度进行分型,并对冷热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做初步探讨。

图1 女,31岁,强直性脊柱炎。红外热图显示脊柱区条形高温,温度边界不清,存在明显过渡带,符合高温充血型改变 图2 男,53岁,腰背肌筋膜炎。红外热图显示腰骶区温度明显升高,边界清,符合高温淤血型改变 图3 男,59岁,腰椎小关节撞击。红外热图显示患者腰骶区温度明显升高,病灶部分边界清,部分不清,符合高温混合型改变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15-16]。组织炎症处于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组织充血,此期病灶往往边界不清,病灶主体充血丰富,周围依次减低。红外热图的表现与炎症病理生理相符合,病灶主体为高温区,病灶周缘温度减低,但不能截然分界,存在相互交替现象。此期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控制炎症扩散,减轻组织肿胀和疼痛,适宜冰疗。此期的72例患者先行冰敷治疗,后行热疗,均能达到满意疗效,进一步验证了红外热像分型的正确,此期可视为高温充血型。当红外热图表现为无明显的温度过渡带、边界清晰时,提示此时炎症处于慢性期或是一个相对稳定期,但病灶不缺血,因为此时红外热图仍表现为高温。统计学显示此期与高温充血期之间平均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理解成高温淤血期,炎症物质堆积,血液淤滞,治疗的目的是使集聚的炎症物质消失,加快运输,扩张血管,炎症局限,适宜热疗。值得指出的是,此处热疗是一个广义概念,任何有热作用的治疗都属于此类,文中仅涉及中医药熏蒸和红外线热疗2种方法,针灸热疗等也起相似作用。高温混合型则是淤血型和充血期的过渡期,此期病灶混杂存在,病理生理机制也是混杂存在,需要冷热交替治疗。文中对126例此型患者,行冷热交替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中间无疼痛出现,进一步证实此型的存在。

高温红外热像图可分为充血型、混合型、淤血型等3类,可为临床冷热治疗的选择提供客观指导依据。文中仅涉及高温患者,对于等温、低温患者,有待进一步验证。

[1]于少平,吉文彬,任丽霞,等.冷热敷疗法消肿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772-773.

[2]成鹏,施问民,贺佳,等.红外线配合青鹏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7):1353-1356.

[3]史智勇,赵洪斌,张兴永,等.冷冻疗法对实验性大鼠关节炎镇痛效果的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1):45-47.

[4]姜屿,姜丽娜,周海涛.磁脉冲热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0):783-784.

[5] Zore Z,Boras I,Stanec M,et al.Influence of hormonal status on thermography findings in breast cancer[J].Acta Clin Croat,2013,52:35-42.

[6] Balbinot LF,Canani LH,Robinson CC,et al.Plantar thermography is usefu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iabetic neuropathy[J].Clinics,2012,67:1419-1425.

[7] Van Haren FG,Kadic L,Driessen JJ.Skin temperature measured by infrared thermography after ultrasound-guided blockade of the sciatic nerve[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13,57:1111-1117.

[8]李启佳,陆华,邓延莉,等.应用非致冷镜头的红外热成像仪对76例正常人阳虚质的评价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2(2):113-115.

[9] 厚磊,崔月萍,王琴,等. 月经周期对乳房热成像(TMI)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4):272-275.

[10]唐学章,丁海涛,安荣妹,等.背肌筋膜炎红外热成像特征及推拿治疗研究[J]. 北京中医药,2009,28(10):760-761.

[11]李惠军,刘兆平,张美娜.红外热成像诊断增生、炎症和癌症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7):681-683.

[12]张文征,窦艳仙,安容姝,等.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辨析疼痛性质和发病机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5):355-357.

[13]宫庆娟,卢振和,陈金生,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软组织损害性病变的红外热成像[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6):340-344.

[14]张斌青,张敏,郭会利,等.冰敷干预动态观察在红外热成像诊断软组织及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 中医正骨,2015,27(1):27-29

[15]周松,刘永刚,张国祥,等.中药影响炎症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2,18(2):183-185.

[16]刘瑶,卢中秋.血管生成素2在炎症免疫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13,42(5):16-19.

猜你喜欢

热疗骨性关节炎
热疗减肥获科学认证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射频肿瘤热疗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关节镜下治疗肘关节骨性关节炎伴僵硬短期疗效观察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深部热疗对AD离体细胞治疗模式的探索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