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四不”的解读

2015-03-02魏卿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47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改革

◎魏卿

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四不”的解读

◎魏卿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时,谈及了关于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所要坚持的要点,以及在改革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其中提到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做到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坚持社会主义可以确保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开放,可以消除国家体制层面的诸多弊端;依靠多领域的体制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过程。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视察途中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中提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由此可见,邓小平认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想实现,必须坚持这“四不”要点。

以坚持社会主义来确保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各种思想以多样化趋势出现,其中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甚至还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存在。面对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党和政府采用多种途径,通过经济与政治的不同方法,对封建的与资本主义的思想进行改造与肃清,并对广大青年与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从而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下来,逐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党领导人民群众展开了对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斗争,以思想层面的净化与改造巩固了我国政治层面的稳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地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多样的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来引领社会思潮,充分合理地吸收国外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分,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确保我国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以改革开放来逐步消除国家体制层面的诸多弊端

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社会主义初阶段的中国,只有通过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十一届三种全会的召开,对党在文革时期的错误工作路线作出了拨乱反正,“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出了新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任务,摒弃了以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领的错误思想,决定实行改革政策。实行改革开放要对我国的僵化与封闭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使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实行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可以使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在政治方面,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制建设,推动我国民主法制的全面进步。在外交方面,以经济特区为平台,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提升我国的对外竞争力。在文化方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从而提升国民的素质。在社会建设方面,使资源能偶更加合理的分配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依靠多领域的体制改革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工作路线是要搞四个现代化,目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的起点要从农村开始。在党中央的鼓励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僵化的农村生产经济模式,使我国的农村经济开始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带动了城市经济与对外开放的改革。城市中通过以国营企业为试点开始,逐步给国营企业以自主权,到五届全国人大批准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我国全面改革的局势拉开了帷幕。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大的召开,从改革开放的开始到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是在拨乱反正工作的铺垫之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在1982年,邓小平视察了首次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后,坚定的认为建立经济特区政策的正确性,在邓小平的鼓励与推动下,国家相继开放了多个沿海开放港口,并在第二年又开放了四个沿海经济区,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为我国内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窗口。

以深化改革开放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给人民以实惠。”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会得到不断的提升,社会资源会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再加之先富地区的经济运作模式对其他地区的积极影响,会使得贫富差距不断缩小,最终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消除了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了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了城乡的经济差距。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实现学有所教。通过实行公共医疗体系的改革,提高医疗卫生的水平与服务范围,实现病有所医。通过完善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尤其是通过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定能朝着更加和谐的目标迈进,我国的民生建设在各项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进程下,取得不断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改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