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以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

2015-03-01杜世凤,陈爱香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以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

杜世凤,陈爱香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 纺织工程系,山东 淄博 255300)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文章分析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山东省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现状,结合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建思路,并提出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

笔者在历年的企业走访和专业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反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职业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2)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难以准确对应;(3)学生进行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的实践明显不足,毕业生到企业后难以马上实现“零过渡”。《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0—2015)》中明确提出“建设1 500个适应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优质课程群”,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和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指明了方向。因此,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群,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 山东省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开设现状及优质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是我国的纺织大省。作为重要的民生支柱产业,山东的纺织工业总产值和规模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及家电、机械设备、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和材料六大支柱产业。而据山东省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截止到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5 800余家,从业人员300余万人,其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足15万人。2014年,山东省开设高职类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院校有7所,分别是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滨州职业学院、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德州学院与南山学院,每年高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毕业生不超过1 500人,远远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产品档次提升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为了满足纺织企业的需求,我省各高职院校近几年都对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有的也建立了专业课程群,其中成功申报山东省精品课程的联合课程(课程群)有3个(见表1)。笔者对省级精品课程和部分院校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院级优质课程群进行了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所有课程都是以学校为建设主体联合企业的兼职教师进行申报的,省内外院校之间无合作与共享性;二是联合课程所含的相关课程系统性较差,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群;三是资源更新不及时,绝大多数课程资源的更新时间都停留在申报年度,仅仅是为了评审而建设;四是资源利用率低,有的课程近三年的访问量竟不足百次;五是维护不及时,相关课程网站打不开或者有些视频等内容无法正常浏览。因而如何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重新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动态地完善课程群建设,尚需进一步探讨。

表1 山东省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优质课程群明细表

二、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地处山东省淄博市,开设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已有近30年的历史,2010年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被评为学院第一批品牌专业。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多方调研,按照校企合作、学做一体的原则,创建了“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纺织生产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为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 “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为抓手,以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完善为保障,加强校企合作,创建了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三结合、三同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中,“三结合”是指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三同步”是指项目实训与产品生产同步、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同步、技能培养与素质提高同步。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见图1。

图1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 市场调研,明确专业定位。本着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通过对淄博市及周边和我院的主要生源地鲁西南等地区近50家纺织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近3年对纺织类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与需求情况,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情况,确定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岗位是淄博市及周边和鲁西南地区纺织类企业的产品检测、工艺设计、运转操作、设备维护、质量控制与管理五大岗位群。

(2) 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基于岗位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顾问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从49个代表性工作任务中归纳出26个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纺织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转化为14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选择了12门课程作为专业拓展领域课程。

(3)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的认知要求及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够用、有用、适度”为原则,基础学习领域和实践教学环节交叉融合,对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和毕业实习等进行了系统设计,并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

表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

三、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组建

课程群建设是近几年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开发技术。课程群是同一个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的集合,其基本建设思想就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能力培养范畴的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原来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主要从学生实践或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层面上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和保障[1]。纺织行业工艺流程长、工序多,因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按照专业内容分为两个大群,即“纺纱”核心课程群和“织造”核心课程群。

在山东省,淄博市和鲁西南地区是全省重要的棉纺织生产基地,且以机织为主。其企业根据研发能力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和来样加工企业,但这两种类型的企业生产过程基本相似,主要包括:新产品设计(或来样分析)、原料选配、工艺设计、上机与试织、工艺调整、投料生产。因而,面向山东纺织行业,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纺织生产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为目标,组建了“棉纺”和“机织”两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思路见图2)。课程群中每门课程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选择项目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会技能,掌握知识。

四、 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除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外,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建设动态化

建设动态化包括课程群构成的动态化和课程内容建设的动态化。课程群可以说是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所以组成课程群的课程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就业岗位的改变适时进行调整。如果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毛纺行业,那么“纺纱”核心课程群中的相关课程就要调整为毛纺系列课程。另外,现代纺织技术日新月异,新型材料与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出现,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以提高知识的实用性、新颖性及前瞻性。

2. 主体多元化

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一个优质的专业课程群建设单靠一个学校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参与课程群建设的主体要多元化,既包括企业,也包括行业协会和省内外兄弟院校,更要发挥全国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加强交流与合作,打造完善的、涵盖纺织各行业的、资源丰富的、具有各地方特色的课程群,提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如根据地域和学校特色,“织造”课程群由不同的学校可以建成“机织”“针织”“非织造”等课程群。

会的指导与协调作用,加强交流与合作,打造完善的、涵盖纺织各行业的、资源丰富的、具有各地方特色的课程群,提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如根据地域和学校特色,“织造”课程群由不同的学校可以建成“机织”“针织”“非织造”等课程群。

图2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图

3. 师资团队化

组建以单门课程为单位的小团队和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大团队,是实现优质课程群实施的必要保障。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与兄弟院校不同专长的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打破根据课程安排教师的惯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配教师,实现优势互补和教学质量最优化。如“机织设备与维护”课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织机的维护与调试,就可以聘请不同企业的设备维护技术员来讲解,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而且使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生产现状,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另外,要定期召开专业教学研讨会,相互交流与学习,使每位教师了解课程群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团队要在职称、年龄、科研水平等方面形成梯队,保持团队活力,保证课程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 资源共享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不一样,每个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每所院校的教学优势不同,每个企业的设备先进程度不同,而如果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放到网上,形成资源共享,一方面使在校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学习相关知识点,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从而扩大课程的受益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企业在职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其感兴趣的课程或专题,更新其专业知识结构,有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各取所需,校企共赢。

5. 教材系列化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载体,是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更新的物化平台,也是优质核心课程群建设成果的体现。传统的纺织类教材注重的是科学性,忽视了其应用性与综合性[2],因而除了选用优秀教材外,编写融入职业标准和纺织新技术、新设备等最新行业内容的、具有特色的系列化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开发与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形成立体化教材。

参考文献:

[1] 王春豪,付青叶,陈昌兵,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群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4(3):470-472.

[2] 马顺彬,瞿建新.“现代纺织技术”精品专业的建设[J].纺织教育,2009(3):16-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5)02-0130-04

作者简介:杜世凤(1970—),女,山东烟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纺织工程和纺织计算机应用技术。E-mail:sddsf0910@163.com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ZCJG102)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高职数字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改革与创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构建探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